【激流勇进70年】清澈的飞云江水泽惠瓯越大地,珊溪水利枢纽为温州发展保驾护航
发布日期:2019-11-21 17:54 浏览次数:

群峰变千岛,大江化平湖。

2001年12月31日,温州人终于圆梦——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清澈的飞云江水泽惠瓯越大地。

从此,长渠跨千里,甘泉润万户。温州市区500多万人(占温州总人口一半以上)喝上了甘甜的飞云江水,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也被温州市民亲切地称为“大水缸”。

碧波浩渺,青山屏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由珊溪水库工程和赵山渡引水工程组成,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生态效益等功能于一体。

作为温州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为温州地区提供强力的防洪保障、优质的电力资源。与此同时,其充足的水资源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夯实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温州民生事业的根本。

(飞云江风光 周如妙 摄)

飞云江流域水患频发

修建大型水库迫在眉睫

飞云江位居浙南三大水系之中心,发源于丽水景宁,是浙江省八条主要河流之一,河流自西向东流经景宁、泰顺、文成、瑞安等县市,在温州瑞安市上望镇新村入海,河长198.7公里。河口左岸为温瑞平原,右岸为瑞平平原,地处浙南、闽北交通大动脉要冲。

千百年来,滚滚江流滋养了无数春萌秋衰的草木,润泽灌溉了下游两岸平原的百里沃土,也哺育了一代代繁衍生息于江畔的人们。然而,江河无情,飞云江也曾带来过无数次冲毁家园的灾难。

(飞云江蜿蜒而下 润泽两岸)

据统计,1949年—1990年间,对飞云江流域有影响的台风有116次,年均2.8次。流域性风潮灾害9次,频率为5年一遇;由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37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1次,频率为4年一遇;流域性旱灾12次,频率为3—4年一遇。

频繁的水旱灾害,不仅造成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着温州南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飞云江流域的水患治理和水利开发工作就已经提上日程,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到90年代,在飞云江流域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计划仍迟迟无法实施。

1990年8月20日,受当年第12号台风影响,一场暴雨席卷浙江,飞云江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狂风暴雨引发的山洪冲毁了无数民房,飞云江两岸受灾严重。这场洪灾成了珊溪水库建设上马的“催化剂”。 面对严重的水患灾害,温州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飞云江流域必须建造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温州市原副市长、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狄乃云回忆。然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库区移民该如何安置?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当时的政府。从1990年开始,温州便开始着手为立项奔波,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1994年1月11日,国家计委终于批准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项目建议书。

质量优 进度快 投资省

珊溪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珊溪水库所在地两岸石壁夹峙,江底岩石连片,地质坚硬,是建造水库的绝佳之地。专家论证的数据表明,这里地质好、移民少、效益大、造价省,水文河床条件、山体坡度、控制流域面积等都适合建造大型水利工程。

经过3年前期筹备,1997年1月20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导流隧洞开挖,9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9月25日,亚洲开发银行批准向珊溪工程提供1亿美元贷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利用亚行大额贷款的项目。1998年3月23日,国家计委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2001年12月31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建成,比预期提前了整整10个月。5年的施工建设,凝结了许多水利人的智慧和辛劳。

“建设珊溪水库时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中间都是用不同块径的石头堆起来,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面板堆石坝。”浙江珊溪水利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滕玉楠介绍,珊溪水库坝高132.5米,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作为一个高坝大库,施工中曾遇到许多技术难题,但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些难题逐一被攻破。

在2010年召开的竣工验收会议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能等均得到了在场水利专家的高度肯定,最终珊溪水库工程质量被评定为优良,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珊溪水库泄洪现场)

润泽万亩良田接受洪水考验

保障温州城镇500多万人的供水

沿着飞云江溯流而上,两岸群山连绵草木掩翠,珊溪水库工程坝址就位于文成县珊溪镇渔秀村附近。浩荡的江流被大坝截流后变得静谧,眼前这深不见底的碧波,平日里蕴藏着130多个西湖的水量,是不折不扣的“大水缸”。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沿海人民半个世纪的期盼。它的建成,充分发挥了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生态等综合功能,全面保障500多万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用水;保护17.5万亩农田不受洪水侵袭,使保护区农田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城镇提高到20年一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年珊溪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工程先后经受了16次洪水考验,累计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数十亿元。特别是,珊溪水库在2005年“泰利”、2016年“鲇鱼”等台风中,拦蓄大流量入库洪峰,充分发挥了调洪削峰功能,极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使瑞安市城区、马屿、陶山等重要城镇和两岸农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多年来,该工程每年为华东电网提供绿色电能4亿度以上,起到了重要的调峰作用;向下游两岸近100万亩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向温瑞、瑞平塘河补充生态水量,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塘河水环境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珊溪工程的建设还为温州的水利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工程建设期间,温州市政府从全国聘请了多名高级水利专家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总指挥部还于1998年和1999年两次前往全国水利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近70人。二十来年过去,当初这一批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留在珊溪工程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有的在水利部门担任领导干部,成为了水利行业的中坚力量。

水源保护形成“温州模式”

飞云清流持续润泽瓯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2002年起,珊溪水库的水流入千家万户。

在珊溪工程集雨区内,16条一级入库支流和100多条河道贯通了库周文成、泰顺、瑞安25个乡镇,在滋养着沿途每一座村镇的同时,汇聚成温州市500多万人的饮用水源。

然而,2009年至2011年,珊溪水库连续三年出现藻类异常增殖,对温州人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珊溪水源保护系列政策文件,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参与、属地负责、齐抓共管”的水源保护体制框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支流生态修复等各项综合措施;水利部门联合环保、公安、渔业等多部门开展巡查执法,严厉打击涉水涉库违法行为。同时,实施3年封库管理和保水渔业工程,投放滤食性鱼类,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珊溪水库巡查执法 周如妙 摄 )

水源保护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改善库周生态。在整治后期,水土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逐步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2017年11月,温州市出台《珊溪水利枢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启动大型水源地水土流失集中治理,2019年底前将完成9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源保护成效、持续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综合治理,多年来,珊溪水库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水源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2013年—2015年,珊溪水源保护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在2018年全省水土保持座谈会上,珊溪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2018年8月,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国际论坛的外方代表30多人,参观考察珊溪水源保护工作,珊溪水库小流域治理成为东南亚各国专家关注的“热点”。

飞云江在温州市社会各界共同呵护下,生态屏障正在加紧构筑,水源水质正在稳步提升。同时,长期扎根一线、默默守护的水利人,将继续全力保护好温州的“大水缸”,使这一江碧波清流持续润泽浙南大地。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 钱江晚报

【激流勇进70年】清澈的飞云江水泽惠瓯越大地,珊溪水利枢纽为温州发展保驾护航
  • 日期:2019-11-21 17:54
  • 来源: 省水利厅 钱江晚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群峰变千岛,大江化平湖。

2001年12月31日,温州人终于圆梦——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清澈的飞云江水泽惠瓯越大地。

从此,长渠跨千里,甘泉润万户。温州市区500多万人(占温州总人口一半以上)喝上了甘甜的飞云江水,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也被温州市民亲切地称为“大水缸”。

碧波浩渺,青山屏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由珊溪水库工程和赵山渡引水工程组成,集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生态效益等功能于一体。

作为温州市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为温州地区提供强力的防洪保障、优质的电力资源。与此同时,其充足的水资源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夯实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温州民生事业的根本。

(飞云江风光 周如妙 摄)

飞云江流域水患频发

修建大型水库迫在眉睫

飞云江位居浙南三大水系之中心,发源于丽水景宁,是浙江省八条主要河流之一,河流自西向东流经景宁、泰顺、文成、瑞安等县市,在温州瑞安市上望镇新村入海,河长198.7公里。河口左岸为温瑞平原,右岸为瑞平平原,地处浙南、闽北交通大动脉要冲。

千百年来,滚滚江流滋养了无数春萌秋衰的草木,润泽灌溉了下游两岸平原的百里沃土,也哺育了一代代繁衍生息于江畔的人们。然而,江河无情,飞云江也曾带来过无数次冲毁家园的灾难。

(飞云江蜿蜒而下 润泽两岸)

据统计,1949年—1990年间,对飞云江流域有影响的台风有116次,年均2.8次。流域性风潮灾害9次,频率为5年一遇;由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37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1次,频率为4年一遇;流域性旱灾12次,频率为3—4年一遇。

频繁的水旱灾害,不仅造成百姓生命财产的损失,也严重影响着温州南部的社会经济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飞云江流域的水患治理和水利开发工作就已经提上日程,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一直到90年代,在飞云江流域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计划仍迟迟无法实施。

1990年8月20日,受当年第12号台风影响,一场暴雨席卷浙江,飞云江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狂风暴雨引发的山洪冲毁了无数民房,飞云江两岸受灾严重。这场洪灾成了珊溪水库建设上马的“催化剂”。 面对严重的水患灾害,温州从上到下都意识到,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飞云江流域必须建造大型水利骨干工程!”温州市原副市长、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狄乃云回忆。然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库区移民该如何安置?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当时的政府。从1990年开始,温州便开始着手为立项奔波,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1994年1月11日,国家计委终于批准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项目建议书。

质量优 进度快 投资省

珊溪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珊溪水库所在地两岸石壁夹峙,江底岩石连片,地质坚硬,是建造水库的绝佳之地。专家论证的数据表明,这里地质好、移民少、效益大、造价省,水文河床条件、山体坡度、控制流域面积等都适合建造大型水利工程。

经过3年前期筹备,1997年1月20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导流隧洞开挖,9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997年9月25日,亚洲开发银行批准向珊溪工程提供1亿美元贷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利用亚行大额贷款的项目。1998年3月23日,国家计委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2001年12月31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建成,比预期提前了整整10个月。5年的施工建设,凝结了许多水利人的智慧和辛劳。

“建设珊溪水库时基本上是就地取材,中间都是用不同块径的石头堆起来,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面板堆石坝。”浙江珊溪水利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滕玉楠介绍,珊溪水库坝高132.5米,总库容18.24亿立方米,作为一个高坝大库,施工中曾遇到许多技术难题,但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这些难题逐一被攻破。

在2010年召开的竣工验收会议上,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能等均得到了在场水利专家的高度肯定,最终珊溪水库工程质量被评定为优良,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珊溪水库泄洪现场)

润泽万亩良田接受洪水考验

保障温州城镇500多万人的供水

沿着飞云江溯流而上,两岸群山连绵草木掩翠,珊溪水库工程坝址就位于文成县珊溪镇渔秀村附近。浩荡的江流被大坝截流后变得静谧,眼前这深不见底的碧波,平日里蕴藏着130多个西湖的水量,是不折不扣的“大水缸”。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是温州沿海人民半个世纪的期盼。它的建成,充分发挥了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生态等综合功能,全面保障500多万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用水;保护17.5万亩农田不受洪水侵袭,使保护区农田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城镇提高到20年一遇。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0年珊溪水库下闸蓄水以来,该工程先后经受了16次洪水考验,累计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数十亿元。特别是,珊溪水库在2005年“泰利”、2016年“鲇鱼”等台风中,拦蓄大流量入库洪峰,充分发挥了调洪削峰功能,极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使瑞安市城区、马屿、陶山等重要城镇和两岸农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多年来,该工程每年为华东电网提供绿色电能4亿度以上,起到了重要的调峰作用;向下游两岸近100万亩农田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向温瑞、瑞平塘河补充生态水量,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塘河水环境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珊溪工程的建设还为温州的水利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工程建设期间,温州市政府从全国聘请了多名高级水利专家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持,总指挥部还于1998年和1999年两次前往全国水利高校招聘优秀毕业生近70人。二十来年过去,当初这一批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有的留在珊溪工程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有的在水利部门担任领导干部,成为了水利行业的中坚力量。

水源保护形成“温州模式”

飞云清流持续润泽瓯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2002年起,珊溪水库的水流入千家万户。

在珊溪工程集雨区内,16条一级入库支流和100多条河道贯通了库周文成、泰顺、瑞安25个乡镇,在滋养着沿途每一座村镇的同时,汇聚成温州市500多万人的饮用水源。

然而,2009年至2011年,珊溪水库连续三年出现藻类异常增殖,对温州人民的饮水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温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珊溪水源保护系列政策文件,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参与、属地负责、齐抓共管”的水源保护体制框架,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支流生态修复等各项综合措施;水利部门联合环保、公安、渔业等多部门开展巡查执法,严厉打击涉水涉库违法行为。同时,实施3年封库管理和保水渔业工程,投放滤食性鱼类,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珊溪水库巡查执法 周如妙 摄 )

水源保护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改善库周生态。在整治后期,水土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逐步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2017年11月,温州市出台《珊溪水利枢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在全省率先启动大型水源地水土流失集中治理,2019年底前将完成9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源保护成效、持续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经过综合治理,多年来,珊溪水库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水源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2013年—2015年,珊溪水源保护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在2018年全省水土保持座谈会上,珊溪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经验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2018年8月,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国际论坛的外方代表30多人,参观考察珊溪水源保护工作,珊溪水库小流域治理成为东南亚各国专家关注的“热点”。

飞云江在温州市社会各界共同呵护下,生态屏障正在加紧构筑,水源水质正在稳步提升。同时,长期扎根一线、默默守护的水利人,将继续全力保护好温州的“大水缸”,使这一江碧波清流持续润泽浙南大地。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