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科普 > 水利科普
浙东运河的历史与价值地位(上)——​2500年的运河发展史
发布日期:2021-01-20 15:36 浏览次数:

古代浙东曾是郦道元所描述的“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这种地理水环境使先秦时期浙东的越人依赖于水,“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浙东运河是我国春秋时期建成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是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主要航线西起钱塘江南岸,经杭州市西兴镇到萧山,东南到钱清过绍兴城经东鉴湖至曹娥江,过曹娥江东经上虞丰惠旧县城到通明坝而与姚江汇合,全长约125 km,此段为人工运河。之后,经余姚、宁波会合奉化江后称为甬江,东流至镇海入海,以天然河道为主。浙东运河全长约200 km。2014年6月22日,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3段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侵过后的山会平原(主要在今萧绍平原)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及南北向自然河流。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开始实施由山麓地带向平原发展,在以今绍兴城龙山为中心的9个孤丘,东西约5里、南北约7里的范围内,先建小城,不久又建10倍于小城的山阴大城,形成一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越国平原都城。

《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据考证,这条记载中的古水道,西起今绍兴城东郭门,东至今上虞区东关街道的炼塘村,全长约25 km,以北毗邻故陆道,南则为富中大塘,除了航运,还起着挡潮和为以南生产基地蓄水排涝等重要作用。勾践到平原建城时,将其疏挖整治,形成整体,使其更充分发挥航运、水利等综合作用。至越王勾践时期,已形成了一条东起东小江口(后称曹娥江),过炼塘,西至绍兴城东郭门,经绍兴城沿今柯岩、湖塘一带至西小江再至固陵的古越人工水道。它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连接吴国及海上航道。

在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山阴故水道作用显著,沟通了越国战略后方基地富中大塘及诸河的航运,阻隔部分潮汐河流,促进了东部平原开发,并为鉴湖工程打下基础。秦始皇巡越促进了南北航线较大规模的整治,山会航道又有新的发展。

山阴故水道至今保存完好,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等作用。

汉晋:形成基本格局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会稽郡太守马臻纳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除去湖中岛屿,鉴湖面积约为172.7km2,正常蓄水量2.68亿m3。鉴湖北堤是在原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增高堤坝,新建和完善涵闸设施建设而成,西起广陵斗门,东至蒿口斗门,全长56.5 km。鉴湖建成后,水位抬高和设施完善使此一线航运条件更为优越,“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

鉴湖初创至晋代,山会地区主航线即为鉴湖,至晋后至唐,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鉴湖仍为主航线并延承至今。

鉴湖兴建后,会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同时又对水利、航运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元300年前后,在晋会稽内史贺循的主持下,开凿了著名的西兴运河。它自郡城西郭西经柯桥、钱清、萧山直到钱塘江边,起初称漕渠,全长约50 km。

鉴湖和西兴运河的共同作用,效益不断显现。晋元帝对会稽殷实繁荣的景象赞叹不已:“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沈约在《孔季恭传》中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唐代: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孟简开运道塘,这是西兴运河南岸塘路合一的河岸工程,部分主要路段应已从泥塘改建为石塘路,通航和管理标准得到了很大提升。

唐代,由于鉴湖和西兴运河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绍兴城成为浙东航运的中心枢纽城市,不但与国内各地加强了商贸交易,又由于明州港口的发展,与日本、朝鲜及南洋等国家的商来客往更加频繁。浙东海上丝绸之路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五代时期,由于陆路及内河航运受阻,沿海便成为吴越国通往闽广和中原各地的主要航线,北上中原不仅贡赋常由此道,使者往来及贸易通商也“常泛海以至中国”,并在“滨海诸州皆置博易务,与民贸易”。当时的航道大致由钱塘江走浙东运河到明州,再北上,经山东半岛登州、莱州,然后取道东西两京(今河南开封、洛阳) 。据记载,钱佐时“航海所入,岁贡百万”,足见其海上航运贸易之盛。

两宋:国家主航道

北宋中期,两浙路向朝廷所贡的粮食、布帛和赋税,已跃居全国第一位。至南宋,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由于宋室南渡后,“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从杭州过越州驻跸州治。宋建炎四年(1130年)升越州为府;翌年,宋高宗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改元绍兴,又“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此为绍兴之名由来。绍兴二年(1132年)定都临安后,这条运河成为繁华富庶的绍兴府、明州和浙东运河沿岸其他城镇的水上交通枢纽。又因南宋陵园设在绍兴(今绍兴富盛镇攒宫山宋六陵),帝后梓宫迁运,全靠这条运河水道。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描述了浙东运河“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繁华景象。

随着宋代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宁波成为东南重镇,大量对外贸易、贡使来朝等依赖宁波港作为国家级的海陆交通和贸易枢纽。瓷器、茶、丝织品、书籍、文具、铜钱等,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品。同时,从岭南、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扬州等商业城市。

元明:功能提升

元代,浙东运河地位不及南宋,但仍是海港城市庆元(宁波)联系腹地的主要航线,地位仍十分重要,政府多有建设、疏浚之举。

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戴琥任绍兴知府,对绍兴平原河网及运河集中进行了整治。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兴建了著名的滨海三江大闸,山会海塘连成一线,始与后海隔绝,山会平原完成了从鉴湖水系向运河水系的演变。浙东运河的主要段落,即由钱塘江南岸经过绍兴到曹娥的100 km航道,可以一直通航,不再有牵挽盘驳之劳。

清代:中国大运河的南端

清代,浙东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繁华,运河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运河塘路的建设标准也更高,古纤道“白玉长堤”于此时得名。康乾盛世中,两位帝王尤重拜祭大禹、游赏兰亭,在乘龙舟途经浙东运河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南巡盛典》记载了当时为迎接乾隆帝整治绍兴运河的情况。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制作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之南起始端。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

浙东运河的历史与价值地位(上)——​2500年的运河发展史
  • 日期:2021-01-20 15:36
  • 来源: 中国水利
  • 浏览次数:
  • 字体:[ ]

古代浙东曾是郦道元所描述的“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之地,这种地理水环境使先秦时期浙东的越人依赖于水,“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浙东运河是我国春秋时期建成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是中国大运河南端、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端,也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好的运河。主要航线西起钱塘江南岸,经杭州市西兴镇到萧山,东南到钱清过绍兴城经东鉴湖至曹娥江,过曹娥江东经上虞丰惠旧县城到通明坝而与姚江汇合,全长约125 km,此段为人工运河。之后,经余姚、宁波会合奉化江后称为甬江,东流至镇海入海,以天然河道为主。浙东运河全长约200 km。2014年6月22日,由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3段组成的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侵过后的山会平原(主要在今萧绍平原)多为湖泊沼泽和咸潮出没之地及南北向自然河流。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开始实施由山麓地带向平原发展,在以今绍兴城龙山为中心的9个孤丘,东西约5里、南北约7里的范围内,先建小城,不久又建10倍于小城的山阴大城,形成一个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越国平原都城。

《越绝书》卷八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据考证,这条记载中的古水道,西起今绍兴城东郭门,东至今上虞区东关街道的炼塘村,全长约25 km,以北毗邻故陆道,南则为富中大塘,除了航运,还起着挡潮和为以南生产基地蓄水排涝等重要作用。勾践到平原建城时,将其疏挖整治,形成整体,使其更充分发挥航运、水利等综合作用。至越王勾践时期,已形成了一条东起东小江口(后称曹娥江),过炼塘,西至绍兴城东郭门,经绍兴城沿今柯岩、湖塘一带至西小江再至固陵的古越人工水道。它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连接吴国及海上航道。

在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山阴故水道作用显著,沟通了越国战略后方基地富中大塘及诸河的航运,阻隔部分潮汐河流,促进了东部平原开发,并为鉴湖工程打下基础。秦始皇巡越促进了南北航线较大规模的整治,山会航道又有新的发展。

山阴故水道至今保存完好,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生态等作用。

汉晋:形成基本格局

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会稽郡太守马臻纳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除去湖中岛屿,鉴湖面积约为172.7km2,正常蓄水量2.68亿m3。鉴湖北堤是在原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增高堤坝,新建和完善涵闸设施建设而成,西起广陵斗门,东至蒿口斗门,全长56.5 km。鉴湖建成后,水位抬高和设施完善使此一线航运条件更为优越,“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

鉴湖初创至晋代,山会地区主航线即为鉴湖,至晋后至唐,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鉴湖仍为主航线并延承至今。

鉴湖兴建后,会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同时又对水利、航运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元300年前后,在晋会稽内史贺循的主持下,开凿了著名的西兴运河。它自郡城西郭西经柯桥、钱清、萧山直到钱塘江边,起初称漕渠,全长约50 km。

鉴湖和西兴运河的共同作用,效益不断显现。晋元帝对会稽殷实繁荣的景象赞叹不已:“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沈约在《孔季恭传》中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唐代: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唐代,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元和十年(815年),观察使孟简开运道塘,这是西兴运河南岸塘路合一的河岸工程,部分主要路段应已从泥塘改建为石塘路,通航和管理标准得到了很大提升。

唐代,由于鉴湖和西兴运河交通便利,使甬江和钱塘江通过浙东运河的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绍兴城成为浙东航运的中心枢纽城市,不但与国内各地加强了商贸交易,又由于明州港口的发展,与日本、朝鲜及南洋等国家的商来客往更加频繁。浙东海上丝绸之路进入较快发展时期。

五代时期,由于陆路及内河航运受阻,沿海便成为吴越国通往闽广和中原各地的主要航线,北上中原不仅贡赋常由此道,使者往来及贸易通商也“常泛海以至中国”,并在“滨海诸州皆置博易务,与民贸易”。当时的航道大致由钱塘江走浙东运河到明州,再北上,经山东半岛登州、莱州,然后取道东西两京(今河南开封、洛阳) 。据记载,钱佐时“航海所入,岁贡百万”,足见其海上航运贸易之盛。

两宋:国家主航道

北宋中期,两浙路向朝廷所贡的粮食、布帛和赋税,已跃居全国第一位。至南宋,浙东运河航运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由于宋室南渡后,“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从杭州过越州驻跸州治。宋建炎四年(1130年)升越州为府;翌年,宋高宗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改元绍兴,又“仿唐幸梁州故事,升州为府,冠以纪元”,此为绍兴之名由来。绍兴二年(1132年)定都临安后,这条运河成为繁华富庶的绍兴府、明州和浙东运河沿岸其他城镇的水上交通枢纽。又因南宋陵园设在绍兴(今绍兴富盛镇攒宫山宋六陵),帝后梓宫迁运,全靠这条运河水道。南宋王十朋《会稽风俗赋》描述了浙东运河“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繁华景象。

随着宋代经济政治中心南移,宁波成为东南重镇,大量对外贸易、贡使来朝等依赖宁波港作为国家级的海陆交通和贸易枢纽。瓷器、茶、丝织品、书籍、文具、铜钱等,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主要输出品。同时,从岭南、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扬州等商业城市。

元明:功能提升

元代,浙东运河地位不及南宋,但仍是海港城市庆元(宁波)联系腹地的主要航线,地位仍十分重要,政府多有建设、疏浚之举。

明代成化九年(1473年)戴琥任绍兴知府,对绍兴平原河网及运河集中进行了整治。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兴建了著名的滨海三江大闸,山会海塘连成一线,始与后海隔绝,山会平原完成了从鉴湖水系向运河水系的演变。浙东运河的主要段落,即由钱塘江南岸经过绍兴到曹娥的100 km航道,可以一直通航,不再有牵挽盘驳之劳。

清代:中国大运河的南端

清代,浙东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镇繁华,运河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十分突出,运河塘路的建设标准也更高,古纤道“白玉长堤”于此时得名。康乾盛世中,两位帝王尤重拜祭大禹、游赏兰亭,在乘龙舟途经浙东运河时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南巡盛典》记载了当时为迎接乾隆帝整治绍兴运河的情况。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制作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第二部分绘制的是从绍兴府经杭州直至京城的大运河,足证浙东运河为中国大运河之南起始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