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位于宁波市西南鄞州区的它山,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将明州的州治从鄞江迁到今三江口。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供水矛盾逐步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12年后的太和七年(833),为了解决“水难蓄而善泄,小旱则池井皆竭”,“涸民渴甚,至穴寙下滤秽滓以饮”的严峻局面,鄮县县令王元暐开始着手它山堰引水工程。
据宋代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等有关史料记载,为了选择合理的坝址,王元暐四处勘察,相度地势,终于发现了“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它山地势优越,大溪之南沿流皆山脉连绵,北面都是平壤之地,南岸之山与它山夹流,两岸有石趾可据,所以王元暐决定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兴筑阻咸、蓄淡、引水的渠首枢纽工程,把鄞江上游来水引入内渠南塘河,并在内河与外江之间围堤建闸,将江河分开。堰上之水旱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置它山堰后,虑及暴雨时泄流不足,南塘河下游又陆续兴建了乌金、积渎、行春三碶,这样涝时可将多余的水排入甬江,旱时利用潮汐的顶托开闸纳淡,补充鄞西灌溉用水。它山堰枢纽工程建成后,“导大溪之水入七乡至雨城”,不仅为古代的宁波提供了充足的饮用水源,还为鄞西平原七乡的数千顷农田提供了灌溉用水。鉴于工程的重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山堰又经历了多次修理、疏浚和增筑,使其日臻完善:
宋建隆年间(962年左右),因堰损,水不入渠,吴越王钱俶之弟节度使钱亿加以修复。建中靖国年间(1101年左右),堰上沙淤,水流散漫,堰身渗漏,盐船坊唐意、鄞令龚行修、签幕承议郎张必强先后进行整修。嘉定七年(1214),程覃代理县令,因堰上沙壅水滞,特捐田40亩,委乡中强干之人,掌其租入作为役夫工资,组成了掏沙疏浚机构,对堰上堰下的河道进行常年疏浚。明嘉靖十五年(1536),县令沈继美用石板置立堰口,即现存堰上游面的竖立石板,用作防渗制漏,外面用方石柱加固,并加高一尺,疏浚迥沙闸,减少了渠道淤积,增加了引水,民更称便。清咸丰七年(1857),巡道段光清捐资重修。民国三年(1914),鄞耆绅张传保在堰上清淤沙以通水道。
历经千年风雨,遗存至今的它山堰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它山堰枢纽建成后,历代又增建了若干配套工程,提升了整体效益。至今它山堰附近仍保留有历代增建的回沙闸、官池塘、洪水湾塘等配套工程遗迹和它山庙、片石留香碑亭等纪念建筑。
回沙闸位于鄞江镇它山村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镌有“测水尺”作为控制水位的标准,第3柱镌有“回沙闸”3字。4根石柱高2.63至2.83米,石柱断面0.5米至0.52米,闸门槽深0.11米,成正方形。闸中孔宽3.57米,边孔各宽3.02米。宋淳佑二年(1242),郡守陈恺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积,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处建三孔回沙闸,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回沙闸是它山堰水利设施的组成部分,一直都和它山堰一起发挥着引泄、滞蓄、阻沙的作用,为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洪水湾塘位于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堰自然村东北部,距它山堰约500米。据《鄞县通志》记载,旧时曾在此置碶。宋淳佑三年(1243)秋,制置使吴潜置三坝,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高二丈、阔一丈二尺、长十二丈,后中、外二坝垫于江中,只存濒河一坝,称为“洪水湾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咸丰七年(1857)、民国十三年(1924)又几次重修增筑。旧塘原长105.6米,1924年重修后长达320米,高4.16米,堪称一条坚固的石塘。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因官塘被拆、上下游设障等原因,1988年其东侧段改塘为闸,建成洪水湾排洪闸,以提高排洪能力。现存西侧石塘遗迹约180米,由条石砌筑,上覆石板而成。洪水湾塘历史悠久,是它山堰重要配套设施之一。
光溪桥、官池塘为连贯性建筑。光溪桥亦名许家桥,位于鄞江镇光溪自然村许家桥弄南端,由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于1524年始建,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光溪桥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全长39.95米,宽4.5米,高7.8米,净跨12米,矢高6.5米,面积达280平方米。桥面两侧设实心栏板,四望柱各雕石狮,桥孔两侧各有出挑鳌头石雕,桥东面悬匾“光溪桥”,桥西面悬匾“四明首镇”。南北落坡呈喇叭状,南北堍各设踏跺28级和25级,南设平台与官池塘遗址相连,北与光溪路贯通。光溪桥纪年确凿,曾为它山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附属设施,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官池塘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系鄞县县令沈继美率民夫所建的呈角尺形石塘,南北走向约80米,东西走向约40米,全长120米有余,宽5米,长度和宽度基本与它山堰吻合。其作用一能提高上游水位,增强它山堰的排洪能力,缓解鄞西地区的洪涝压力;二能防止官池河淤塞,疏通南塘河,有利于民众用水;三便利于鄞西的淡水供给和桑禾灌溉。
乌金碶位于洞桥镇上水碶村东侧,距它山堰7公里,唐代鄮县县令王元暐始建,宋元佑六年(1091)重修,嘉定十四年(1221)又修,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出资进行修缮。现存碶长14.9米,碶桥宽2.75米,共5孔,孔距2.8米,闸门在石槽的基础上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并采用平板闸,螺杆式起闭装置。该碶位于它山堰下游,是唐代它山堰引流排洪的第一道配套设施,自建成迄今一直承担着阻洪蓄淡的作用,目前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原碶孔尚能通船,民国维修时改为水泥闸)。
积渎碶又称下水碶,位于石碶街道下水碶村,距它山堰9公里,亦为唐代王元暐所建,宋嘉定十七年(1224)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邑绅朱炳蕃、张传保等疏通南塘河时对其进行了维修。该碶长14.4米,宽2.15米,东西走向,碶桥栏板上刻有“积渎碶”三个大字。现东面为民房,南面300米处为鄞奉公路,西侧为国家电网横涨村7号变电房。积渎碶是它山堰配套水利设施之一,古时起着阻咸蓄淡、排泄南塘河过量之水的功能。如今随着水路改道和碶闸新建,该碶已废弃,但仍有着古代水利史、建筑史、文化史的研究价值,是宝贵的实物资料。
行春碶又名石碶,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石碶街道石碶村行春碶路1号民居前,距它山堰18公里,唐代王元暐所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道光二十八年(1848)、民国十三、十四年(1924、1925)多次进行维修,1962年再次重建、新碶拓宽2至5米,改为四孔,采用钢混平板闸门,最大过水86立方米,2005年易地重建,新址位于下游265米处。目前原碶已被废止,碶脚改为桥基,仅留下部分栏杆和碶额。行春碶的结构变动较大,但作为它山堰同时期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仍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风棚碶位于鄞州区石碶街道北渡村西南侧,宋熙宁年间(1068-1077)由县令虞大宁所建,大观年间(1107-1110)改筑为塘,清道光元年(1821)重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又大加修葺,1971年迁移到现址。该碶长15.3米,碶桥宽11米,水泥闸,螺杆式启闭装置,机械动力。自建成以来,风棚碶一直承担着排洪蓄淡的功能,但改动较大,原始风貌受较大影响。
狗颈塘位于石碶街道车何渡村北渡自然村,是它山堰下游配套工程,外受江潮之冲,内障大湖之流,起着隔江河阴咸淡的作用,因塘堤不长,形如狗颈,故名“狗颈塘”。据《水利志》记载,该塘系清康熙十年(1671)县令朱士杰所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一年(1806)大修。现存河塘长约645米,全用长条石堆砌,基石牢固。石条错落有致,每隔约2米就有石钉紧扣。路面条石长约两米、宽0.5米,用凹凸榫卯形扣接(有的已被解放初期的鄞县水利委员会重修)。狗颈塘位于南塘河中段,是它山堰蓄淡后通过南塘河将淡水注入宁波日湖和月湖的蓄水主要通道,因江河之距太狭,虽已有皎口水库,但江潮逼冲依然厉害,所以该塘目前仍是紧要之地,具有深远的意义。
除了古水利工程实体外,它山堰还遗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堰址所在地鄞江镇每年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都要举行庙会,祭祀王元暐及为修堰做出过贡献的人士,并兼带演戏、曲艺及各种手工艺品的展示买卖,成为当地十分有影响的民俗节日。
1988年,它山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类型的灵渠、郑国渠、都江堰并称为“四大水利工程”。经过多年努力,今年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它山堰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并称为世界遗产,2014年开始评选,旨在更好地保护、利用在用的古代灌溉工程,挖掘、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学习古人可持续性灌溉的智慧、保护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灌溉工程管理的典型代表,水利工程可持续性发展的典范,它山堰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许多做法在国内外同期古代堤坝建设中属于首创,与现代土力学原理惊人相符,延续使用了1100多年,迄今仍然发挥着生活灌溉、排涝防洪等作用。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相信古老的它山堰将日益凸显自身价值。
信息来源:浙江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