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1-01805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省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收官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1-05-18 09:31 浏览次数:

5月14日下午,浙江省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收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马青骏,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管建平,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时畅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如下:

会上,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通报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三年工作成效,宣布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圆满收官,介绍“十四五”期间浙江在进一步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上的工作打算。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首先对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利和农村饮用水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完成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亲自谋划实施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18年,省委省政府接续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决策部署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关键一招。聚焦“城乡同质、县级统管”核心任务,全省上下强化担当、奋勇争先,三年累计投入214亿元,新增1054万达标人口、超计划803万人的30%,同期改善人数位居全国第一;经县级清盘验收、省市抽检、第三方评估,各项主要指标如期完成,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超过95%,城乡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超过85%,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超过95%、水质达标率超过92%,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目标,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圆满收官。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一、多措并举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时任省长袁家军专题研究、专题部署,召开动员会,郑栅洁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并连续两年纳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各地党委政府靠前攻坚,10个市、60余个县(市、区)政府连续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发改、财政、建设、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省级有关部门强化担当、全力攻坚,落实各项要素保障。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切实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的政治担当,建立专班、挂图作战,每月坚持开展“四不两直”检查,累计暗访2085处农村供水工程、推动解决486个问题,表格化清单式抓落实,推动工程短板、薄弱环节动态清零,实现项目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努力打造农村饮用水浙江样板。

二、城乡同质领跑全国

围绕“能延则延、能并则并”“以大代小、小小联合”,加大城镇管网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三年共并撤单村单点工程6000余处,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由80%提升至85%以上。全面配齐村级水站净化、消毒设施,净水设施完备率从不足75%上升到100%,全省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由75.5%提升至92.6%,位居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饮水安全,通过逐村逐人摸排,全省梳理出7.14万人清单,对标对表全面提升,确保优质供水“一个都不少”。面对去冬今春严重旱情,新建提升的农村供水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对比2013年,旱情更加严重的情况下,饮水困难人口下降60%以上,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三、创新建立县级统管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全省有农村饮用水任务的84个县(市、区)全面明确统管机构,实现县域范围统一管理,推动“村建村管、乡建乡管”向“县级统管”、“村民自管”向“专业管护”转变。其中,64个县明确由水务公司统管,20个县成立农村饮用水专管机构,84个县共落实管理人员8600余名、年度管养经费5.47亿元,全面推行乡镇以上规模化水厂日检、村级小型水站月检制度,把好饮水安全第一关。抓好水费收缴,以县为单元统一制定政府指导价,村级水费收缴率由不足25%上升到99.4%,有效破解管护难题,提升农村节水意识。在2020年超长梅汛中,各地统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受影响的1085处供水工程,均在24小时内全部抢通,恢复通水时间平均缩短50%,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四、整体智治保安增效

坚持数字赋能,全力打造城乡供水数字化应用,着力推进供水高效管理、全过程健康管控,全省10422座供水水厂(站)、10072处供水水源全部入库、上图、联网,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信息,统一供水应用初步构建。各地加快“一县一平台”应用深度开发,以用水户需求为导向,加大供水水源和供水工程新基建改造升级,不断打造“管理+服务”数字化供水格局。推行“工程+信息化”,868座水厂全面完成信息化改造,实现水源、水质、水量实时监测、在线监控,切实保障供水安全。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民生福祉。农村饮用水“巩固无终点、提升无止境”。我们将对标建设“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和长期喝好水的需求,在“十四五”期间,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建设标准,加快建设稳定水源工程,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发展,深化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应用,努力办好农村饮用水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继续畅通农村供水监督服务热线,诚恳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问答环节

新华社记者:

都说工程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咱们这样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后续怎么样巩固这些成果?以及如何再提升这些成果?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确实,三年成效来之不易,进一步巩固好这些成效意义重大。我们将本着“巩固无终点、提升无止境”的理念,从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是加大优质水源工程建设。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生态良好,村居分散,目前还有不少以山塘、山泉溪流水为供水水源的单村水站和分散供水点,供水保障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针对性地投入80余亿元,计划加快160余处农村水源工程及相应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水库、山塘和河湖库塘等水源联通,千人以上城乡供水工程逐步形成“一主一备”水源保障格局。

二是发挥专业运维力量作用。我们将从责任落实、管护机制、设备运维、供水服务等方面着力,持续夯实完善县级统管机制,不断发挥专业管护力量的作用,确保面广量大的农村饮用水工程,特别是村级的联村水站和单村水站,都能够按照标准,有效定期的开展日常净化、消毒、水质检测等工作,确保浙江百姓持续“喝好水”。

三是加快城乡供水数字化转型。我们将继续开发建设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努力做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监测、预警、分析、决策。我们还将依托“浙里办”APP,开发供水服务相关应用,方便老百姓办事。通过这些数字化手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查清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不断提升供水保障的基础能力和服务水平。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电台城市之声记者:

我们都知道,饮水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也时刻关注着饮用水的水质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浙江是如何确保供水的水质,如何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的?谢谢。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时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饮用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生命资源,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根据部门职责,我们卫生健康部门主要负责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掌握水质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较为成熟的监测网络,在提升供水水质、保障居民饮水卫生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监测点,全面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以覆盖人口和工程供水能力为主要因素,结合水源类型、处理工艺等进行监测点的合理设置。一般每2万人设置一个监测点,每年至少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检测一次,监测水厂至少采出厂水、末梢水各1份,还兼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自建供水覆盖的学校。在2018年也就是“达标提标”行动第一年,我们的监测工作就覆盖了全省所有的涉农乡镇。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由达标提标行动前的75.5%提升至2020年92.62%。

二是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通报,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针对海量的监测数据,我们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形成专项报告通报政府及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和整改建议,确保饮水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近三年我省还结合“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排查省内高水氟地区,确保水氟含量达标,保障当地居民的饮水健康。

三是将健康融入达标提标行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康影响评价工作。为有效评估饮水工程卫生防病效果,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如期发挥社会、经济效益,达标提标行动启动以来,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水利部门对40余家“新改扩”达标提标规模化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行管理和监督、监测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影响水质安全的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控制关键风险点,为工程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开展饮水健康教育,提升公众饮水健康素养。在每年3月22号,也就是“世界水日”,我们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饮用水与健康教育活动。今年的世界水日,我们举办了主题为“珍惜饮用水,健康中国人”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知识竞答、“饮水健康知识”进课堂、进社区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水、用水、节水相关的知识,提升公众饮用水相关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公众饮水健康。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

现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越来越受公众关注。那么,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马青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水,一直是生态环保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坚持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两手发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主要做法有:

一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制度化保障。完善《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坚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红线。会同水利、建设等部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执法监管,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二是提升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水平。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一体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达标提标,完成“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基础信息调查。

三是数字化赋能智慧感知。构建监测监控“一张网”,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水质监测制度,监测数据纳入全省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动态化监管。会同水利等部门对城乡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城乡供水运行、供水工程安全管理责任等信息建档立卡,实行“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闭环化监管。

四是推进湖库缓冲带建设。推进24个生态缓冲带试点建设,重点在杭州千岛湖、台州长潭水库“两湖”和湖州苕溪、金华浦阳江“两河”先行先试,打造生态缓冲带样本。印发实施河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在13个县(市、区)探索开展全域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态治理示范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高标准完成好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一是深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快建立“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矢量图库,做到两个严格,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论证和审查,广泛采用专家论证、行政审查、公众参与等方式,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符合技术规范;严格保护区划分方案报批程序。

二是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完成“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现场勘界立标工作,设置保护区标志,落实一级保护区内的物理隔离、短信提醒、警示牌等规范化建设要求,就是说你只要进入到这个保护区范围内,就会收到相应信息的提醒。

三是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组织各地制定实施“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源一策”整治方案,严格依法依规开展集中整治,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建立完善“技防+人防”的监管治理体系,强化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精准监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经视记者:

刚才马厅长提到,面对去冬今春严重旱情,新建提升的农村供水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有哪些具体做法?另外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谢谢。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去冬今春,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省多地遭遇罕见旱情。部分海岛、沿海地区、山区出现了山塘见底、供水水源溪沟水断流等情况,给部分区域城乡供水带来了较大挑战。在抗旱保供水中,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是:

一是提升规模化供水水平。在农饮水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能延则延、能并则并”。意思就是, 城市水厂的水能延伸到多远就要延伸到多远,分散村落的水源能并到大村大镇的就一定要合并,最大限度发挥规模化供水的效益。三年来,全省累计减少单村单点工程6000余处,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率从80%提升到85%以上,直接缩减单村供水人口300余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抗旱保供能力明显提升。如湖州市吴兴区,以往山区镇逢小旱必送水,这三年里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无论是山区镇,还是城区街道,喝的都是一个“大水缸”里的水,水质水量得到了保证,经受住了这场罕见旱情的考验。

二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一方面我们科学调度引调水工程。去年11月中旬至3月初,浙东引水工程萧山枢纽累计向杭州、绍兴、宁波、舟山供水9400万方,同比增加了4400万方,有效弥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供用水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比如,早在去年9月,温州市珊溪水库就提前控制发电用水;宁波、绍兴、丽水等地的各大中型水库也在第四季度陆续停止发电,将用水重心全部集中到保证供水上。

三是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旱情期间,各地充分发挥县级统管专业管护作用,对供水困难、紧张的区域,采取原水调配、应急配送、节约用水等应急供水措施,实施应急供水保障,保障供水安全。同时旱情期间,省水利厅的监督热线和各地县级的应急电话,都坚持24小时在线服务,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第一时间响应解决问题。

当然,通过对这场罕见旱情的分析,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山偏远镇村的供水保障能力还不稳定,联网供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已作出专门的计划和安排。“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投入861亿元,续建及新建水库、山塘工程199座,解决城乡供水的水源保障问题;同时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干旱气候条件和突发事件的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钱江晚报记者:

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城乡一体化供水问题,请问建设部门今后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谢谢。

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管建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实施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以来,全省各级建设部门立足部门职能,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全力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3年来新增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10万人,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主要采用了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严格落实城市管网延伸建设任务。2019年,我厅编制了《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2019-2022年)》,摸清全省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规模、泵站规模、管网长度、项目投资的底数,确保各地城市管网延伸项目有据可依。同时,将城乡一体化供水任务纳入“五水共治”和建设系统年度考核任务,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2018年-2020年,全省新增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主干管(水厂至村口)3986公里、新增改造村内管网9887公里,总投资近58亿元。

二是持续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通过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开展DMA分区计量管理,控制供水管网漏损率。2018年-2020年,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核定漏损率连续三年控制在10%以内,满足国家“水十条”考核要求,确保城市管网延伸项目少漏水、多节能。

三是持续开展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镇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要求,我厅每年通过各地自查、市级主管部门核实,省级部门抽查的方式对全省各地供水规范化管理进行考核。同时下达专项资金,通过第三方对全省所有市县开展供水水质106项全指标抽样检测,3年来共计检测水样459个,检测指标总计48654项,确保城乡供水水质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切实保障供水安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因地制宜,推动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在平原地区要力争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二是持续完善部门监管,加快供水信息化建设。以我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建设“城市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省供水行业运行监管,切实提升城乡供水运管水平。三是持续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城乡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


信息来源:浙江水利官方微信

索引号 002482285/2021-01805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省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收官新闻发布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1-05-18 09:31 浏览次数:

5月14日下午,浙江省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收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马青骏,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管建平,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时畅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如下:

会上,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通报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三年工作成效,宣布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圆满收官,介绍“十四五”期间浙江在进一步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上的工作打算。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首先对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利和农村饮用水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完成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亲自谋划实施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18年,省委省政府接续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决策部署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关键一招。聚焦“城乡同质、县级统管”核心任务,全省上下强化担当、奋勇争先,三年累计投入214亿元,新增1054万达标人口、超计划803万人的30%,同期改善人数位居全国第一;经县级清盘验收、省市抽检、第三方评估,各项主要指标如期完成,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超过95%,城乡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超过85%,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超过95%、水质达标率超过92%,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目标,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圆满收官。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一、多措并举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时任省长袁家军专题研究、专题部署,召开动员会,郑栅洁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并连续两年纳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各地党委政府靠前攻坚,10个市、60余个县(市、区)政府连续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发改、财政、建设、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省级有关部门强化担当、全力攻坚,落实各项要素保障。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切实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的政治担当,建立专班、挂图作战,每月坚持开展“四不两直”检查,累计暗访2085处农村供水工程、推动解决486个问题,表格化清单式抓落实,推动工程短板、薄弱环节动态清零,实现项目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努力打造农村饮用水浙江样板。

二、城乡同质领跑全国

围绕“能延则延、能并则并”“以大代小、小小联合”,加大城镇管网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三年共并撤单村单点工程6000余处,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由80%提升至85%以上。全面配齐村级水站净化、消毒设施,净水设施完备率从不足75%上升到100%,全省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由75.5%提升至92.6%,位居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饮水安全,通过逐村逐人摸排,全省梳理出7.14万人清单,对标对表全面提升,确保优质供水“一个都不少”。面对去冬今春严重旱情,新建提升的农村供水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对比2013年,旱情更加严重的情况下,饮水困难人口下降60%以上,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三、创新建立县级统管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全省有农村饮用水任务的84个县(市、区)全面明确统管机构,实现县域范围统一管理,推动“村建村管、乡建乡管”向“县级统管”、“村民自管”向“专业管护”转变。其中,64个县明确由水务公司统管,20个县成立农村饮用水专管机构,84个县共落实管理人员8600余名、年度管养经费5.47亿元,全面推行乡镇以上规模化水厂日检、村级小型水站月检制度,把好饮水安全第一关。抓好水费收缴,以县为单元统一制定政府指导价,村级水费收缴率由不足25%上升到99.4%,有效破解管护难题,提升农村节水意识。在2020年超长梅汛中,各地统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受影响的1085处供水工程,均在24小时内全部抢通,恢复通水时间平均缩短50%,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四、整体智治保安增效

坚持数字赋能,全力打造城乡供水数字化应用,着力推进供水高效管理、全过程健康管控,全省10422座供水水厂(站)、10072处供水水源全部入库、上图、联网,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信息,统一供水应用初步构建。各地加快“一县一平台”应用深度开发,以用水户需求为导向,加大供水水源和供水工程新基建改造升级,不断打造“管理+服务”数字化供水格局。推行“工程+信息化”,868座水厂全面完成信息化改造,实现水源、水质、水量实时监测、在线监控,切实保障供水安全。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民生福祉。农村饮用水“巩固无终点、提升无止境”。我们将对标建设“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和长期喝好水的需求,在“十四五”期间,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建设标准,加快建设稳定水源工程,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发展,深化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应用,努力办好农村饮用水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继续畅通农村供水监督服务热线,诚恳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问答环节

新华社记者:

都说工程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咱们这样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后续怎么样巩固这些成果?以及如何再提升这些成果?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确实,三年成效来之不易,进一步巩固好这些成效意义重大。我们将本着“巩固无终点、提升无止境”的理念,从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是加大优质水源工程建设。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生态良好,村居分散,目前还有不少以山塘、山泉溪流水为供水水源的单村水站和分散供水点,供水保障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针对性地投入80余亿元,计划加快160余处农村水源工程及相应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水库、山塘和河湖库塘等水源联通,千人以上城乡供水工程逐步形成“一主一备”水源保障格局。

二是发挥专业运维力量作用。我们将从责任落实、管护机制、设备运维、供水服务等方面着力,持续夯实完善县级统管机制,不断发挥专业管护力量的作用,确保面广量大的农村饮用水工程,特别是村级的联村水站和单村水站,都能够按照标准,有效定期的开展日常净化、消毒、水质检测等工作,确保浙江百姓持续“喝好水”。

三是加快城乡供水数字化转型。我们将继续开发建设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努力做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监测、预警、分析、决策。我们还将依托“浙里办”APP,开发供水服务相关应用,方便老百姓办事。通过这些数字化手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查清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不断提升供水保障的基础能力和服务水平。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电台城市之声记者:

我们都知道,饮水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也时刻关注着饮用水的水质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浙江是如何确保供水的水质,如何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的?谢谢。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时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饮用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生命资源,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根据部门职责,我们卫生健康部门主要负责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掌握水质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较为成熟的监测网络,在提升供水水质、保障居民饮水卫生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监测点,全面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以覆盖人口和工程供水能力为主要因素,结合水源类型、处理工艺等进行监测点的合理设置。一般每2万人设置一个监测点,每年至少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检测一次,监测水厂至少采出厂水、末梢水各1份,还兼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自建供水覆盖的学校。在2018年也就是“达标提标”行动第一年,我们的监测工作就覆盖了全省所有的涉农乡镇。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由达标提标行动前的75.5%提升至2020年92.62%。

二是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通报,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针对海量的监测数据,我们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形成专项报告通报政府及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和整改建议,确保饮水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近三年我省还结合“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排查省内高水氟地区,确保水氟含量达标,保障当地居民的饮水健康。

三是将健康融入达标提标行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康影响评价工作。为有效评估饮水工程卫生防病效果,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如期发挥社会、经济效益,达标提标行动启动以来,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水利部门对40余家“新改扩”达标提标规模化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行管理和监督、监测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影响水质安全的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控制关键风险点,为工程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开展饮水健康教育,提升公众饮水健康素养。在每年3月22号,也就是“世界水日”,我们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饮用水与健康教育活动。今年的世界水日,我们举办了主题为“珍惜饮用水,健康中国人”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知识竞答、“饮水健康知识”进课堂、进社区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水、用水、节水相关的知识,提升公众饮用水相关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公众饮水健康。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

现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越来越受公众关注。那么,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马青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水,一直是生态环保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坚持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两手发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主要做法有:

一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制度化保障。完善《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坚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红线。会同水利、建设等部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执法监管,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二是提升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水平。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一体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达标提标,完成“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基础信息调查。

三是数字化赋能智慧感知。构建监测监控“一张网”,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水质监测制度,监测数据纳入全省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动态化监管。会同水利等部门对城乡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城乡供水运行、供水工程安全管理责任等信息建档立卡,实行“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闭环化监管。

四是推进湖库缓冲带建设。推进24个生态缓冲带试点建设,重点在杭州千岛湖、台州长潭水库“两湖”和湖州苕溪、金华浦阳江“两河”先行先试,打造生态缓冲带样本。印发实施河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在13个县(市、区)探索开展全域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态治理示范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高标准完成好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一是深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快建立“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矢量图库,做到两个严格,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论证和审查,广泛采用专家论证、行政审查、公众参与等方式,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符合技术规范;严格保护区划分方案报批程序。

二是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完成“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现场勘界立标工作,设置保护区标志,落实一级保护区内的物理隔离、短信提醒、警示牌等规范化建设要求,就是说你只要进入到这个保护区范围内,就会收到相应信息的提醒。

三是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组织各地制定实施“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源一策”整治方案,严格依法依规开展集中整治,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建立完善“技防+人防”的监管治理体系,强化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精准监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经视记者:

刚才马厅长提到,面对去冬今春严重旱情,新建提升的农村供水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有哪些具体做法?另外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谢谢。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去冬今春,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省多地遭遇罕见旱情。部分海岛、沿海地区、山区出现了山塘见底、供水水源溪沟水断流等情况,给部分区域城乡供水带来了较大挑战。在抗旱保供水中,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是:

一是提升规模化供水水平。在农饮水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能延则延、能并则并”。意思就是, 城市水厂的水能延伸到多远就要延伸到多远,分散村落的水源能并到大村大镇的就一定要合并,最大限度发挥规模化供水的效益。三年来,全省累计减少单村单点工程6000余处,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率从80%提升到85%以上,直接缩减单村供水人口300余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抗旱保供能力明显提升。如湖州市吴兴区,以往山区镇逢小旱必送水,这三年里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无论是山区镇,还是城区街道,喝的都是一个“大水缸”里的水,水质水量得到了保证,经受住了这场罕见旱情的考验。

二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一方面我们科学调度引调水工程。去年11月中旬至3月初,浙东引水工程萧山枢纽累计向杭州、绍兴、宁波、舟山供水9400万方,同比增加了4400万方,有效弥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供用水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比如,早在去年9月,温州市珊溪水库就提前控制发电用水;宁波、绍兴、丽水等地的各大中型水库也在第四季度陆续停止发电,将用水重心全部集中到保证供水上。

三是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旱情期间,各地充分发挥县级统管专业管护作用,对供水困难、紧张的区域,采取原水调配、应急配送、节约用水等应急供水措施,实施应急供水保障,保障供水安全。同时旱情期间,省水利厅的监督热线和各地县级的应急电话,都坚持24小时在线服务,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第一时间响应解决问题。

当然,通过对这场罕见旱情的分析,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山偏远镇村的供水保障能力还不稳定,联网供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已作出专门的计划和安排。“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投入861亿元,续建及新建水库、山塘工程199座,解决城乡供水的水源保障问题;同时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干旱气候条件和突发事件的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钱江晚报记者:

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城乡一体化供水问题,请问建设部门今后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谢谢。

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管建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实施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以来,全省各级建设部门立足部门职能,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全力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3年来新增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10万人,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主要采用了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严格落实城市管网延伸建设任务。2019年,我厅编制了《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2019-2022年)》,摸清全省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规模、泵站规模、管网长度、项目投资的底数,确保各地城市管网延伸项目有据可依。同时,将城乡一体化供水任务纳入“五水共治”和建设系统年度考核任务,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2018年-2020年,全省新增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主干管(水厂至村口)3986公里、新增改造村内管网9887公里,总投资近58亿元。

二是持续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通过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开展DMA分区计量管理,控制供水管网漏损率。2018年-2020年,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核定漏损率连续三年控制在10%以内,满足国家“水十条”考核要求,确保城市管网延伸项目少漏水、多节能。

三是持续开展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镇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要求,我厅每年通过各地自查、市级主管部门核实,省级部门抽查的方式对全省各地供水规范化管理进行考核。同时下达专项资金,通过第三方对全省所有市县开展供水水质106项全指标抽样检测,3年来共计检测水样459个,检测指标总计48654项,确保城乡供水水质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切实保障供水安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因地制宜,推动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在平原地区要力争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二是持续完善部门监管,加快供水信息化建设。以我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建设“城市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省供水行业运行监管,切实提升城乡供水运管水平。三是持续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城乡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

5月14日下午,浙江省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收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马青骏,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管建平,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时畅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如下:

会上,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通报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三年工作成效,宣布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圆满收官,介绍“十四五”期间浙江在进一步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上的工作打算。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首先对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利和农村饮用水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浙江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完成有关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亲自谋划实施了“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2018年,省委省政府接续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蓝图,决策部署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作为助推乡村振兴、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的关键一招。聚焦“城乡同质、县级统管”核心任务,全省上下强化担当、奋勇争先,三年累计投入214亿元,新增1054万达标人口、超计划803万人的30%,同期改善人数位居全国第一;经县级清盘验收、省市抽检、第三方评估,各项主要指标如期完成,全省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超过95%,城乡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超过85%,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超过95%、水质达标率超过92%,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目标,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圆满收官。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一、多措并举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时任省长袁家军专题研究、专题部署,召开动员会,郑栅洁省长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并连续两年纳入省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各地党委政府靠前攻坚,10个市、60余个县(市、区)政府连续将农村饮水安全列入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发改、财政、建设、卫生健康、生态环境等省级有关部门强化担当、全力攻坚,落实各项要素保障。全省各级水利部门切实扛起建设“重要窗口”的政治担当,建立专班、挂图作战,每月坚持开展“四不两直”检查,累计暗访2085处农村供水工程、推动解决486个问题,表格化清单式抓落实,推动工程短板、薄弱环节动态清零,实现项目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努力打造农村饮用水浙江样板。

二、城乡同质领跑全国

围绕“能延则延、能并则并”“以大代小、小小联合”,加大城镇管网延伸和联网工程建设。三年共并撤单村单点工程6000余处,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由80%提升至85%以上。全面配齐村级水站净化、消毒设施,净水设施完备率从不足75%上升到100%,全省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由75.5%提升至92.6%,位居全国前列。重点抓好低收入农户饮水安全,通过逐村逐人摸排,全省梳理出7.14万人清单,对标对表全面提升,确保优质供水“一个都不少”。面对去冬今春严重旱情,新建提升的农村供水工程充分发挥作用,对比2013年,旱情更加严重的情况下,饮水困难人口下降60%以上,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三、创新建立县级统管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全省有农村饮用水任务的84个县(市、区)全面明确统管机构,实现县域范围统一管理,推动“村建村管、乡建乡管”向“县级统管”、“村民自管”向“专业管护”转变。其中,64个县明确由水务公司统管,20个县成立农村饮用水专管机构,84个县共落实管理人员8600余名、年度管养经费5.47亿元,全面推行乡镇以上规模化水厂日检、村级小型水站月检制度,把好饮水安全第一关。抓好水费收缴,以县为单元统一制定政府指导价,村级水费收缴率由不足25%上升到99.4%,有效破解管护难题,提升农村节水意识。在2020年超长梅汛中,各地统管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受影响的1085处供水工程,均在24小时内全部抢通,恢复通水时间平均缩短50%,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四、整体智治保安增效

坚持数字赋能,全力打造城乡供水数字化应用,着力推进供水高效管理、全过程健康管控,全省10422座供水水厂(站)、10072处供水水源全部入库、上图、联网,共享生态环境、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信息,统一供水应用初步构建。各地加快“一县一平台”应用深度开发,以用水户需求为导向,加大供水水源和供水工程新基建改造升级,不断打造“管理+服务”数字化供水格局。推行“工程+信息化”,868座水厂全面完成信息化改造,实现水源、水质、水量实时监测、在线监控,切实保障供水安全。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国之大者”的重要民生福祉。农村饮用水“巩固无终点、提升无止境”。我们将对标建设“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对美好生活和长期喝好水的需求,在“十四五”期间,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进一步提升农村饮用水建设标准,加快建设稳定水源工程,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规模化供水发展,深化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应用,努力办好农村饮用水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继续畅通农村供水监督服务热线,诚恳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指导。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

问答环节

新华社记者:

都说工程是“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咱们这样工作已经开展了三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那么后续怎么样巩固这些成果?以及如何再提升这些成果?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确实,三年成效来之不易,进一步巩固好这些成效意义重大。我们将本着“巩固无终点、提升无止境”的理念,从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一是加大优质水源工程建设。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生态良好,村居分散,目前还有不少以山塘、山泉溪流水为供水水源的单村水站和分散供水点,供水保障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针对性地投入80余亿元,计划加快160余处农村水源工程及相应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推进水库、山塘和河湖库塘等水源联通,千人以上城乡供水工程逐步形成“一主一备”水源保障格局。

二是发挥专业运维力量作用。我们将从责任落实、管护机制、设备运维、供水服务等方面着力,持续夯实完善县级统管机制,不断发挥专业管护力量的作用,确保面广量大的农村饮用水工程,特别是村级的联村水站和单村水站,都能够按照标准,有效定期的开展日常净化、消毒、水质检测等工作,确保浙江百姓持续“喝好水”。

三是加快城乡供水数字化转型。我们将继续开发建设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努力做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监测、预警、分析、决策。我们还将依托“浙里办”APP,开发供水服务相关应用,方便老百姓办事。通过这些数字化手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查清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处理,不断提升供水保障的基础能力和服务水平。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电台城市之声记者:

我们都知道,饮水问题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也时刻关注着饮用水的水质问题。能否介绍一下浙江是如何确保供水的水质,如何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卫生的?谢谢。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夏时畅: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饮用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生命资源,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根据部门职责,我们卫生健康部门主要负责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掌握水质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较为成熟的监测网络,在提升供水水质、保障居民饮水卫生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监测点,全面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每年根据上一年度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以覆盖人口和工程供水能力为主要因素,结合水源类型、处理工艺等进行监测点的合理设置。一般每2万人设置一个监测点,每年至少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各检测一次,监测水厂至少采出厂水、末梢水各1份,还兼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自建供水覆盖的学校。在2018年也就是“达标提标”行动第一年,我们的监测工作就覆盖了全省所有的涉农乡镇。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由达标提标行动前的75.5%提升至2020年92.62%。

二是发现风险隐患,及时通报,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针对海量的监测数据,我们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估,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形成专项报告通报政府及有关部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和整改建议,确保饮水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近三年我省还结合“地方病防治专项行动”,排查省内高水氟地区,确保水氟含量达标,保障当地居民的饮水健康。

三是将健康融入达标提标行动,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健康影响评价工作。为有效评估饮水工程卫生防病效果,确保工程建成后水质达标和如期发挥社会、经济效益,达标提标行动启动以来,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水利部门对40余家“新改扩”达标提标规模化供水工程的设计、建设以及运行管理和监督、监测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影响水质安全的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控制关键风险点,为工程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四是开展饮水健康教育,提升公众饮水健康素养。在每年3月22号,也就是“世界水日”,我们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饮用水与健康教育活动。今年的世界水日,我们举办了主题为“珍惜饮用水,健康中国人”系列宣传活动,通过知识竞答、“饮水健康知识”进课堂、进社区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健康饮水、用水、节水相关的知识,提升公众饮用水相关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公众饮水健康。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

现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越来越受公众关注。那么,近年来浙江省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方面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马青骏: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让老百姓喝上放心的水,一直是生态环保部门重中之重的工作。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坚持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两手发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主要做法有:

一是强化饮用水水源制度化保障。完善《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坚守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红线。会同水利、建设等部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执法监管,全面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

二是提升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水平。严格落实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要求,一体推进城乡饮用水水源达标提标,完成“千吨万人”及其他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基础信息调查。

三是数字化赋能智慧感知。构建监测监控“一张网”,加快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水质监测制度,监测数据纳入全省生态环境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动态化监管。会同水利等部门对城乡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建设、城乡供水运行、供水工程安全管理责任等信息建档立卡,实行“从源头到龙头”的全链条闭环化监管。

四是推进湖库缓冲带建设。推进24个生态缓冲带试点建设,重点在杭州千岛湖、台州长潭水库“两湖”和湖州苕溪、金华浦阳江“两河”先行先试,打造生态缓冲带样本。印发实施河流、湖库生态缓冲带划定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在13个县(市、区)探索开展全域水生态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水生态治理示范试点。

下一步,我们将高标准完成好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立、治”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一是深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加快建立“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矢量图库,做到两个严格,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论证和审查,广泛采用专家论证、行政审查、公众参与等方式,确保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符合技术规范;严格保护区划分方案报批程序。

二是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完成“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现场勘界立标工作,设置保护区标志,落实一级保护区内的物理隔离、短信提醒、警示牌等规范化建设要求,就是说你只要进入到这个保护区范围内,就会收到相应信息的提醒。

三是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组织各地制定实施“千吨万人”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源一策”整治方案,严格依法依规开展集中整治,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保护区违法违规项目。建立完善“技防+人防”的监管治理体系,强化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的精准监管。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浙江经视记者:

刚才马厅长提到,面对去冬今春严重旱情,新建提升的农村供水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有哪些具体做法?另外还有没有提升的空间?谢谢。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马林云:

谢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去冬今春,由于降水持续偏少,我省多地遭遇罕见旱情。部分海岛、沿海地区、山区出现了山塘见底、供水水源溪沟水断流等情况,给部分区域城乡供水带来了较大挑战。在抗旱保供水中,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是:

一是提升规模化供水水平。在农饮水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能延则延、能并则并”。意思就是, 城市水厂的水能延伸到多远就要延伸到多远,分散村落的水源能并到大村大镇的就一定要合并,最大限度发挥规模化供水的效益。三年来,全省累计减少单村单点工程6000余处,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率从80%提升到85%以上,直接缩减单村供水人口300余万人,这部分人口的抗旱保供能力明显提升。如湖州市吴兴区,以往山区镇逢小旱必送水,这三年里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无论是山区镇,还是城区街道,喝的都是一个“大水缸”里的水,水质水量得到了保证,经受住了这场罕见旱情的考验。

二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一方面我们科学调度引调水工程。去年11月中旬至3月初,浙东引水工程萧山枢纽累计向杭州、绍兴、宁波、舟山供水9400万方,同比增加了4400万方,有效弥补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供用水影响;另一方面我们科学调度大中型水库。比如,早在去年9月,温州市珊溪水库就提前控制发电用水;宁波、绍兴、丽水等地的各大中型水库也在第四季度陆续停止发电,将用水重心全部集中到保证供水上。

三是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旱情期间,各地充分发挥县级统管专业管护作用,对供水困难、紧张的区域,采取原水调配、应急配送、节约用水等应急供水措施,实施应急供水保障,保障供水安全。同时旱情期间,省水利厅的监督热线和各地县级的应急电话,都坚持24小时在线服务,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第一时间响应解决问题。

当然,通过对这场罕见旱情的分析,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山偏远镇村的供水保障能力还不稳定,联网供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已作出专门的计划和安排。“十四五”期间,我省计划投入861亿元,续建及新建水库、山塘工程199座,解决城乡供水的水源保障问题;同时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干旱气候条件和突发事件的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钱江晚报记者:

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城乡一体化供水问题,请问建设部门今后将如何推进这项工作?谢谢。

省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管建平: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委省政府实施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以来,全省各级建设部门立足部门职能,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全力推进城市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3年来新增城乡一体化供水覆盖农村人口410万人,超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农村供水与城市供水“同网、同质、同服务”。主要采用了以下工作举措。

一是严格落实城市管网延伸建设任务。2019年,我厅编制了《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2019-2022年)》,摸清全省新增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规模、泵站规模、管网长度、项目投资的底数,确保各地城市管网延伸项目有据可依。同时,将城乡一体化供水任务纳入“五水共治”和建设系统年度考核任务,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2018年-2020年,全省新增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主干管(水厂至村口)3986公里、新增改造村内管网9887公里,总投资近58亿元。

二是持续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通过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开展DMA分区计量管理,控制供水管网漏损率。2018年-2020年,全省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核定漏损率连续三年控制在10%以内,满足国家“水十条”考核要求,确保城市管网延伸项目少漏水、多节能。

三是持续开展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城镇供水规范化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要求,我厅每年通过各地自查、市级主管部门核实,省级部门抽查的方式对全省各地供水规范化管理进行考核。同时下达专项资金,通过第三方对全省所有市县开展供水水质106项全指标抽样检测,3年来共计检测水样459个,检测指标总计48654项,确保城乡供水水质安全。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相关要求,继续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切实保障供水安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因地制宜,推动城市供水向农村延伸,特别是在平原地区要力争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二是持续完善部门监管,加快供水信息化建设。以我省数字化改革为契机,通过完善建设“城市建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和“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省供水行业运行监管,切实提升城乡供水运管水平。三是持续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居民节水意识。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城乡居民节约用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


信息来源:浙江水利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