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科普 > 水利科普
马臻与鉴湖
发布日期:2021-06-30 14:17 浏览次数:

马臻创湖 蒙冤受戮

创湖之始多淹冢宅,有千余人怨诉,臻遂被刑于市。

史家笔墨,出离冷淡,一生始末,寥寥数语,便至终局。哪怕墨汁蘸血,搅碾研匀,亦可不露声色。

惨绝人寰。

臻,即马臻,因创筑鉴湖得罪豪绅,被诬陷获罪,冤死于永和六年(141),终年54岁。

更惨绝人寰的是,相传马臻不仅被杀,更被车裂于市,剥皮揎草,五马分尸。而那纸千人签名的诉状,事后查出不过是豪绅用一堆死人名字拼凑出来构陷他的伪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朝廷都没有正式为马臻平反,正史中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鉴湖成因 时势英雄

仅靠个体的英勇,再怎么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也不及乘着时代的巨轮一骑绝尘。鉴湖的成形,除了有马臻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鉴湖之父”,同样离不开各方因素的成熟与合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自然条件

为何不在别处,而恰恰是绍兴成就了鉴湖——我国江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这与绍兴地区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绍兴,春秋时期属越国境内,北滨后海(今杭州湾),南接高耸的会稽山脉,其间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山(阴)会(稽)平原(今绍虞平原);东临东小江(曹娥江),西濒西小江(浦阳江),两小江均从北部的三江口附近入海,呈现“山—原—海”的台阶式地形。

筑鉴湖之前,山会平原南缘是一片名为庆湖的山麓湖泊群。它形成于卷转虫海退后,会稽山区的下泄洪水与潮汐上溯的海水涌潮互相顶托作用之下。这些湖泊在枯水期彼此相隔,但在雨季或汛期,山洪涌潮,双双袭来,水势凶猛,往往间歇性地溢成一片汪洋,造成平原内涝积水,生灵涂炭。

庆湖的存在,为日后鉴湖积蓄了基础水源,整个山会平原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则构成了鉴湖得以成形并发挥效益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2.社会基础

作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绍兴为何突然受到中原重视,决意在此建立当时江南最大的水利工程?这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支撑。

命运的拐点也许是在汉武帝时期。据《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向会稽郡大规模移民:“(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瓠子河决造成的持续水灾,是促使朝廷移民的直接原因,而移民会稽的深层动机,则是徙民实边,巩固东南边防。虽然在这“七十二万五千口”移民当中,究竟有多少迁到会稽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考虑到秦汉之际“整个江东地区的汉越人口不过二三十万”,这一移民举措产生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

此后,山会地区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到东汉永建四年(129),以钱塘江为界,旧会稽郡一分为二:江北为吴郡,郡治在吴(今苏州);江南为会稽郡,郡治在山阴(今绍兴),依然管辖浙江多数区域。吴会分治是山会地区腾飞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会稽郡治和山阴县治都设在山阴城(今绍兴),山阴城从分治前的普通属县一跃成为会稽郡的中心区域和第一大县,政治、经济职能都有较大提升。

人口增长和地位擢升势必对包括粮食供应等方面的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闲散的庆湖湖泊群蓄水能力不足,稍有旱情,便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汛期湖水漫灌的威胁也让人们不胜其扰,重新规划与建设山会地区堤防灌溉体系的需求愈发迫切。

3.技术基础

早在吴越争霸时期,奋发图强的越国已建成了与山会地区“山—原—海”地形相适应的水利设施体系,为东汉鉴湖的修筑提供了技术基础,有的后来直接成为鉴湖湖堤的一部分。这些水利设施主要有富中大塘、吴塘、苦竹塘、山阴故水道、山阴故陆道、回涌湖等。此外,汉武帝的移民政策也带来了中原文明,促进了会稽地区的农业发展。

4.英雄成就

东汉末年,时势等来了属于他的英雄。顺帝永和五年,太守马臻创立鉴(镜)湖。此时,距吴会分治已过去11年。史书没有翔实记载马臻具体哪一年到任会稽太守,又是从何时对鉴湖开始钻研、规划。我们只知道,他曾叹服都江堰的雄奇,早早许下兴修水利、惠民济世的宏愿,并一直坚守初心,迎难而上,终于在公元140年初创鉴湖。

建成的鉴湖大堤以山阴城为中心,东、西两段为拦蓄堤,系在原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加高湖堤,又增筑新堤而成;自稽山门向南至会稽山麓有一条驿道为分湖堤,将鉴湖分为东、西两湖,间有水门相通。大堤上设有许多水利设施:斗门、闸、堰、涵管等涵闸系统,用以泄洪、蓄淡及挡潮,最初数量已不可考,湖中还设有两处水则牌(水位尺)。

湖堤围成以后,拦截上游“三十六源之水”于堤内,堤内原有河湖泛滥满溢,壅高水位,逐渐使湖堤与稽北丘陵之间,从山麓冲积扇以下的所有平原、洼地、河漫滩及山麓堤坝陂塘、富中大塘、山阴故水道等水利设施都淹连成一片泽国,形成永和年代的鉴湖。

由于堤内水面比堤外农田高出丈余,农田又比杭州湾海面高出丈余,于是形成了自流灌溉态势,“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据载,鉴湖修成以后,整个山会平原从此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约9000顷土地平畴千里,稻香阵阵。

然而,也正是在鉴湖连成一片的过程中,许多地方豪绅的土地、房屋和坟冢也被一同淹没了,这使马臻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极端憎恨,也引出了篇首的那场诬告,加之为填补修湖所需的巨额花费,马臻私自动用了赋税和皇粮,给反对派们留下了编织罪名的把柄和口实。功成不久,这位鉴湖的总设计师便含冤走向生命的尽头,极刑示众,毫无体面。愤愤不平的越中百姓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偷偷将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

历尽千帆 心之所向

堂堂水利专家,一届郡太守,官职或不亚于现在的省长,何以至此?沧海桑田,曾让他豁出性命开辟守护的鉴湖早就再次割裂堙废,如今残存的湖面面积尚不足当初的五分之一,彼时泣血的初心和执拗的坚持是否值得?穿越千年,他早已听不见我们的追问。

但,杨柳枯了再青,春红谢了又开,时间不会白白走这一遭。它如清晨抵达的第一道日光,倏忽间一泻千里,穿透一切轻如鸿毛的尘埃,从千门万户的每一个缝隙里迸出来,星火燎原,刹那白昼,势不可当!

“境绝利博,莫如鉴湖。”曾是咸潮直薄的山会平原,因着鉴湖,成了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其航运地位和作用也十分显著,有“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通江达海,好运天下”的美誉,东线(会稽县)鉴湖主航线一直延承至现代,成为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

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马臻蒙冤赴死,但历史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功绩。“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人在鉴中,舟行画图;五月清凉,人间所无,有菱歌兮声峭,有莲女兮貌都”……鉴湖的秀逸灵动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刺史张楚为马臻建祠,北宋嘉祐四年(1059),宋仁宗追封马臻为“利济王”,今天的绍兴,将鉴湖畔的一条道路命名为“马臻路”。2019年,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马臻与大禹、李冰等共12位治水英雄榜上有名。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马臻的坚守,或许早已汇成一句无声告白,融进后人的诗、会稽的酒中,绵延在绍兴人的风情与血脉里。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博物馆研究处

马臻与鉴湖
  • 日期:2021-06-30 14:17
  • 来源: 中国水利博物馆研究处
  • 浏览次数:
  • 字体:[ ]

马臻创湖 蒙冤受戮

创湖之始多淹冢宅,有千余人怨诉,臻遂被刑于市。

史家笔墨,出离冷淡,一生始末,寥寥数语,便至终局。哪怕墨汁蘸血,搅碾研匀,亦可不露声色。

惨绝人寰。

臻,即马臻,因创筑鉴湖得罪豪绅,被诬陷获罪,冤死于永和六年(141),终年54岁。

更惨绝人寰的是,相传马臻不仅被杀,更被车裂于市,剥皮揎草,五马分尸。而那纸千人签名的诉状,事后查出不过是豪绅用一堆死人名字拼凑出来构陷他的伪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朝廷都没有正式为马臻平反,正史中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

鉴湖成因 时势英雄

仅靠个体的英勇,再怎么勇往直前,披荆斩棘,也不及乘着时代的巨轮一骑绝尘。鉴湖的成形,除了有马臻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鉴湖之父”,同样离不开各方因素的成熟与合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自然条件

为何不在别处,而恰恰是绍兴成就了鉴湖——我国江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这与绍兴地区本身的自然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绍兴,春秋时期属越国境内,北滨后海(今杭州湾),南接高耸的会稽山脉,其间是一片广阔的冲积平原——山(阴)会(稽)平原(今绍虞平原);东临东小江(曹娥江),西濒西小江(浦阳江),两小江均从北部的三江口附近入海,呈现“山—原—海”的台阶式地形。

筑鉴湖之前,山会平原南缘是一片名为庆湖的山麓湖泊群。它形成于卷转虫海退后,会稽山区的下泄洪水与潮汐上溯的海水涌潮互相顶托作用之下。这些湖泊在枯水期彼此相隔,但在雨季或汛期,山洪涌潮,双双袭来,水势凶猛,往往间歇性地溢成一片汪洋,造成平原内涝积水,生灵涂炭。

庆湖的存在,为日后鉴湖积蓄了基础水源,整个山会平原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则构成了鉴湖得以成形并发挥效益最重要的自然条件。

2.社会基础

作为地广人稀的楚越之地,绍兴为何突然受到中原重视,决意在此建立当时江南最大的水利工程?这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支撑。

命运的拐点也许是在汉武帝时期。据《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曾向会稽郡大规模移民:“(元狩)四年冬,有司言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县官衣食振业,用度不足,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瓠子河决造成的持续水灾,是促使朝廷移民的直接原因,而移民会稽的深层动机,则是徙民实边,巩固东南边防。虽然在这“七十二万五千口”移民当中,究竟有多少迁到会稽并没有明确记载,但考虑到秦汉之际“整个江东地区的汉越人口不过二三十万”,这一移民举措产生的重大影响不言而喻。

此后,山会地区的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到东汉永建四年(129),以钱塘江为界,旧会稽郡一分为二:江北为吴郡,郡治在吴(今苏州);江南为会稽郡,郡治在山阴(今绍兴),依然管辖浙江多数区域。吴会分治是山会地区腾飞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会稽郡治和山阴县治都设在山阴城(今绍兴),山阴城从分治前的普通属县一跃成为会稽郡的中心区域和第一大县,政治、经济职能都有较大提升。

人口增长和地位擢升势必对包括粮食供应等方面的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来闲散的庆湖湖泊群蓄水能力不足,稍有旱情,便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需要,汛期湖水漫灌的威胁也让人们不胜其扰,重新规划与建设山会地区堤防灌溉体系的需求愈发迫切。

3.技术基础

早在吴越争霸时期,奋发图强的越国已建成了与山会地区“山—原—海”地形相适应的水利设施体系,为东汉鉴湖的修筑提供了技术基础,有的后来直接成为鉴湖湖堤的一部分。这些水利设施主要有富中大塘、吴塘、苦竹塘、山阴故水道、山阴故陆道、回涌湖等。此外,汉武帝的移民政策也带来了中原文明,促进了会稽地区的农业发展。

4.英雄成就

东汉末年,时势等来了属于他的英雄。顺帝永和五年,太守马臻创立鉴(镜)湖。此时,距吴会分治已过去11年。史书没有翔实记载马臻具体哪一年到任会稽太守,又是从何时对鉴湖开始钻研、规划。我们只知道,他曾叹服都江堰的雄奇,早早许下兴修水利、惠民济世的宏愿,并一直坚守初心,迎难而上,终于在公元140年初创鉴湖。

建成的鉴湖大堤以山阴城为中心,东、西两段为拦蓄堤,系在原山阴故水道的基础上加高湖堤,又增筑新堤而成;自稽山门向南至会稽山麓有一条驿道为分湖堤,将鉴湖分为东、西两湖,间有水门相通。大堤上设有许多水利设施:斗门、闸、堰、涵管等涵闸系统,用以泄洪、蓄淡及挡潮,最初数量已不可考,湖中还设有两处水则牌(水位尺)。

湖堤围成以后,拦截上游“三十六源之水”于堤内,堤内原有河湖泛滥满溢,壅高水位,逐渐使湖堤与稽北丘陵之间,从山麓冲积扇以下的所有平原、洼地、河漫滩及山麓堤坝陂塘、富中大塘、山阴故水道等水利设施都淹连成一片泽国,形成永和年代的鉴湖。

由于堤内水面比堤外农田高出丈余,农田又比杭州湾海面高出丈余,于是形成了自流灌溉态势,“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所以无凶年。”据载,鉴湖修成以后,整个山会平原从此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约9000顷土地平畴千里,稻香阵阵。

然而,也正是在鉴湖连成一片的过程中,许多地方豪绅的土地、房屋和坟冢也被一同淹没了,这使马臻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极端憎恨,也引出了篇首的那场诬告,加之为填补修湖所需的巨额花费,马臻私自动用了赋税和皇粮,给反对派们留下了编织罪名的把柄和口实。功成不久,这位鉴湖的总设计师便含冤走向生命的尽头,极刑示众,毫无体面。愤愤不平的越中百姓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才能偷偷将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

历尽千帆 心之所向

堂堂水利专家,一届郡太守,官职或不亚于现在的省长,何以至此?沧海桑田,曾让他豁出性命开辟守护的鉴湖早就再次割裂堙废,如今残存的湖面面积尚不足当初的五分之一,彼时泣血的初心和执拗的坚持是否值得?穿越千年,他早已听不见我们的追问。

但,杨柳枯了再青,春红谢了又开,时间不会白白走这一遭。它如清晨抵达的第一道日光,倏忽间一泻千里,穿透一切轻如鸿毛的尘埃,从千门万户的每一个缝隙里迸出来,星火燎原,刹那白昼,势不可当!

“境绝利博,莫如鉴湖。”曾是咸潮直薄的山会平原,因着鉴湖,成了山清水秀、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杭之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鉴湖,犹人之有肠胃。”其航运地位和作用也十分显著,有“东渐巨海,西通五湖,南畅无垠,北渚浙江”,“通江达海,好运天下”的美誉,东线(会稽县)鉴湖主航线一直延承至现代,成为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

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马臻蒙冤赴死,但历史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功绩。“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人在鉴中,舟行画图;五月清凉,人间所无,有菱歌兮声峭,有莲女兮貌都”……鉴湖的秀逸灵动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十万家春祈秋报,长留汉代衣冠。”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刺史张楚为马臻建祠,北宋嘉祐四年(1059),宋仁宗追封马臻为“利济王”,今天的绍兴,将鉴湖畔的一条道路命名为“马臻路”。2019年,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马臻与大禹、李冰等共12位治水英雄榜上有名。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马臻的坚守,或许早已汇成一句无声告白,融进后人的诗、会稽的酒中,绵延在绍兴人的风情与血脉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