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1-03977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农民日报】看丰水地区节水的浙江样本——水利部“节水中国行”媒体采风团走进浙江
发布日期:2021-09-22 15:21 浏览次数:

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列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低8%左右。

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匹配的痛点?浙江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高位推动“五水共治”抓节水,加速从“节水为先”向“节水优先”转变,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丰水地区节水实践之路。

“浙江城市和乡村的节水工作思路和理念是一样的,即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实现城乡同治。”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冯强说。

生活污水从龙头到田间高效回用

9月15日,记者站在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的荷花水域,看到村党支副书记项建仁拿起手机,连接平台,控制荷花池喷头的开关和流量。“村里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完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处理达标率超过70%。每天20多立方米的再生水可以置换苗木基地和荷花池50%的正常用水量。”项建仁说。

端头村全村有146户、398人。2020年,借助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项目的“东风”,端头村建设了30立方米容积的污水氧化池,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再生水高效利用。

永康市水务局副局长李辉介绍,永康市的村庄已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作为全国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舟山镇的试点表明农村生活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成效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三减一增”成效。一是全镇取水量明显减少,人均生活用水量减少50%,水稻田灌溉取水量减少80%。二是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量减少,水稻田消纳农村生活污水100-260立方米/亩,蔬菜消纳生活污水10-50立方米/亩。三是农业化肥施用量减少,以水稻田为例,再生水带入氮素,折算单位面积施肥比例,氮肥施用量可以减少10-20%。四是农民获得感增强,舟山镇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生态补偿资金稳中有升,农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在舟山一村的6亩水稻田,2020年6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后李圆圆开始参与农村生活再生水灌溉高效利用与安全调控技术的试验。李圆圆介绍,水稻田分为4个区,试验用一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生态塘水以及河道清水灌溉四种灌溉水源进行试验。“一年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用一级处理水灌溉的水稻产量高,但是COD、氨氮含量也偏高。综合来看,使用二级处理水灌溉水稻比较贴合实际,有推广价值。”李圆圆说。

李辉说:“运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和农村非常规水智能灌溉技术,永康市实现了水资源从‘龙头’到‘田头’的高效回用。”

智慧灌区实现大场景小切口

横跨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的安地灌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21万亩,是浙江省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重点区。2021年5月,安地灌区获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成为浙江省水利数字化改革试点。

站在融合地方特色婺剧中“甩袖”而建的岩头堰,安地灌区的主管单位金华市梅溪流域管理中心主任郑雷告诉记者,灌区之前种植品种比较杂,主要以花卉苗木为主。从去年开始,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调整了1万亩水稻种植。

“水稻耗水量比较大,灌区灌溉用水量也随之增加。如何解决用水与节水之间的矛盾?要推广节水技术的应用,改造管网防止渗漏,达到增加水资源量的目的。同时,打造智慧灌区,布置感知设备,增设量水设施,监控土壤墒情,为灌区农业灌溉提供依据。结合需水模型、调度模型、决策模型,实现水资源‘测、配、调、控’一体的调度供需最优化服务。”郑雷说。

安地智慧灌区建设项目包括节水高效的灌排工程网络、富民惠民的管理服务网络、科学先进的智慧信息网络、和谐美丽的生态文化网络。

目前,安地水库智慧灌区云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技术支持的浙江禹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孟洁打开平台界面介绍,平台包括水闸、泵站的日常管理信息,雨量、水位、水质、墒情等监测信息,需水、墒情情况的预测信息,让灌区的所有信息通过“一张图”的形式时时展现并可控。

郑雷告诉记者,安地智慧灌区的建设,要打造灌区用水管控和智能调度场景,实现精准预报、科学配水、高效节水。灌区智能用水决策调度场景应用主要是从获取灌区内的感知监测信息,借助灌区的需求和配水模型,计算灌区的需水量和灌水量,同时生成配水调度方案,并根据实时的闸控信息,生成主干渠到的放水计划。放水计划通过灌区宣传板上的二维码、浙里办、小程序等方式,提供给灌区百姓实时的放水信息。灌区百姓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将需水的诉求反馈给灌区管理员。通过信息化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实现大场景小切口的目标。

以水价改革促进减排增效

2020年,浙江率先全部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浙江省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通过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抓农田节水,目的是要实现水利设施融通和长效管护。”冯强说。

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兴县降水丰沛,境内有河道522条,处于南方丰水地区。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400立方米左右,属于水质性的中度缺水城市。长兴县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张祖鹏介绍,长兴县年用水量为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6亿立方米,是用水第一大户。长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调就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以节水促减排增效。

位于洪桥镇的洪桥万亩螃蟹养殖基地属于曹大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灌区,其中规模化养殖面积7000多亩,其余为漾荡散养。与一般的螃蟹养殖基地不同,基地的一个区域的养殖池塘附近都有一个生态池。洪桥镇副镇长宋金林介绍,附近的农民一直以来以淡水鱼、螃蟹养殖为主,以前都是河道取水,养殖螃蟹的废水排放到河道再取用新的河道水。“关键是排放的废水氮磷超标,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现在有了生态沟渠,废水汇到生态沟渠,放到尾水处理池,处理好后再用于养殖螃蟹,可以循环使用。这个10多亩生态塘,可以处理1000多亩螃蟹废水。”宋金林说。

根据宋金林的测算,基地亩均纯收入可达到1.2-1.3万元,农民养殖螃蟹的积极性很高。自2018年长兴县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基于全县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结合灌区种植结构及运维水平较高的实际情况,灌区重新测算年度亩均运维成本44.82元/亩。

“实际上我们的水利设施运维靠奖补资金,不用农民交水费。”宋金林在基地的一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量点告诉记者,以前这个计量点年取水量16万立方米,而现在有了尾水处理池,年取水量降到了8万立方米。根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灌区评价为优秀,可得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20万元,再加上水利长效管护资金30万元、乡镇配套资金20万元和村级自筹电费30万元,一年共计100万元,投入的实际成本基本达到维持灌区良性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3年来,长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坚持以总量控制为原则,完善配套计量设施建设;以用水管理为基础,创新终端用水管理组织形式;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建立“双线”工作考评模式;以奖补资金为支撑,制定分类奖补办法;以示范宣传为手段,提炼挖掘长兴改革经验,全面落实完成全县50.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改革。

浙江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处长王云南表示,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是实施浙江省节水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畜牧业渔业、推进农村生活节水等措施,到2022年,浙江省将建成节水型灌区18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到100%,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制度。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索引号 002482285/2021-03977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农民日报】看丰水地区节水的浙江样本——水利部“节水中国行”媒体采风团走进浙江
发布日期:2021-09-22 15:21 浏览次数:

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列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低8%左右。

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匹配的痛点?浙江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高位推动“五水共治”抓节水,加速从“节水为先”向“节水优先”转变,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丰水地区节水实践之路。

“浙江城市和乡村的节水工作思路和理念是一样的,即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实现城乡同治。”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冯强说。

生活污水从龙头到田间高效回用

9月15日,记者站在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的荷花水域,看到村党支副书记项建仁拿起手机,连接平台,控制荷花池喷头的开关和流量。“村里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完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处理达标率超过70%。每天20多立方米的再生水可以置换苗木基地和荷花池50%的正常用水量。”项建仁说。

端头村全村有146户、398人。2020年,借助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项目的“东风”,端头村建设了30立方米容积的污水氧化池,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再生水高效利用。

永康市水务局副局长李辉介绍,永康市的村庄已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作为全国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舟山镇的试点表明农村生活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成效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三减一增”成效。一是全镇取水量明显减少,人均生活用水量减少50%,水稻田灌溉取水量减少80%。二是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量减少,水稻田消纳农村生活污水100-260立方米/亩,蔬菜消纳生活污水10-50立方米/亩。三是农业化肥施用量减少,以水稻田为例,再生水带入氮素,折算单位面积施肥比例,氮肥施用量可以减少10-20%。四是农民获得感增强,舟山镇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生态补偿资金稳中有升,农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在舟山一村的6亩水稻田,2020年6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后李圆圆开始参与农村生活再生水灌溉高效利用与安全调控技术的试验。李圆圆介绍,水稻田分为4个区,试验用一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生态塘水以及河道清水灌溉四种灌溉水源进行试验。“一年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用一级处理水灌溉的水稻产量高,但是COD、氨氮含量也偏高。综合来看,使用二级处理水灌溉水稻比较贴合实际,有推广价值。”李圆圆说。

李辉说:“运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和农村非常规水智能灌溉技术,永康市实现了水资源从‘龙头’到‘田头’的高效回用。”

智慧灌区实现大场景小切口

横跨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的安地灌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21万亩,是浙江省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重点区。2021年5月,安地灌区获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成为浙江省水利数字化改革试点。

站在融合地方特色婺剧中“甩袖”而建的岩头堰,安地灌区的主管单位金华市梅溪流域管理中心主任郑雷告诉记者,灌区之前种植品种比较杂,主要以花卉苗木为主。从去年开始,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调整了1万亩水稻种植。

“水稻耗水量比较大,灌区灌溉用水量也随之增加。如何解决用水与节水之间的矛盾?要推广节水技术的应用,改造管网防止渗漏,达到增加水资源量的目的。同时,打造智慧灌区,布置感知设备,增设量水设施,监控土壤墒情,为灌区农业灌溉提供依据。结合需水模型、调度模型、决策模型,实现水资源‘测、配、调、控’一体的调度供需最优化服务。”郑雷说。

安地智慧灌区建设项目包括节水高效的灌排工程网络、富民惠民的管理服务网络、科学先进的智慧信息网络、和谐美丽的生态文化网络。

目前,安地水库智慧灌区云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技术支持的浙江禹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孟洁打开平台界面介绍,平台包括水闸、泵站的日常管理信息,雨量、水位、水质、墒情等监测信息,需水、墒情情况的预测信息,让灌区的所有信息通过“一张图”的形式时时展现并可控。

郑雷告诉记者,安地智慧灌区的建设,要打造灌区用水管控和智能调度场景,实现精准预报、科学配水、高效节水。灌区智能用水决策调度场景应用主要是从获取灌区内的感知监测信息,借助灌区的需求和配水模型,计算灌区的需水量和灌水量,同时生成配水调度方案,并根据实时的闸控信息,生成主干渠到的放水计划。放水计划通过灌区宣传板上的二维码、浙里办、小程序等方式,提供给灌区百姓实时的放水信息。灌区百姓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将需水的诉求反馈给灌区管理员。通过信息化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实现大场景小切口的目标。

以水价改革促进减排增效

2020年,浙江率先全部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浙江省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通过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抓农田节水,目的是要实现水利设施融通和长效管护。”冯强说。

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兴县降水丰沛,境内有河道522条,处于南方丰水地区。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400立方米左右,属于水质性的中度缺水城市。长兴县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张祖鹏介绍,长兴县年用水量为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6亿立方米,是用水第一大户。长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调就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以节水促减排增效。

位于洪桥镇的洪桥万亩螃蟹养殖基地属于曹大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灌区,其中规模化养殖面积7000多亩,其余为漾荡散养。与一般的螃蟹养殖基地不同,基地的一个区域的养殖池塘附近都有一个生态池。洪桥镇副镇长宋金林介绍,附近的农民一直以来以淡水鱼、螃蟹养殖为主,以前都是河道取水,养殖螃蟹的废水排放到河道再取用新的河道水。“关键是排放的废水氮磷超标,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现在有了生态沟渠,废水汇到生态沟渠,放到尾水处理池,处理好后再用于养殖螃蟹,可以循环使用。这个10多亩生态塘,可以处理1000多亩螃蟹废水。”宋金林说。

根据宋金林的测算,基地亩均纯收入可达到1.2-1.3万元,农民养殖螃蟹的积极性很高。自2018年长兴县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基于全县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结合灌区种植结构及运维水平较高的实际情况,灌区重新测算年度亩均运维成本44.82元/亩。

“实际上我们的水利设施运维靠奖补资金,不用农民交水费。”宋金林在基地的一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量点告诉记者,以前这个计量点年取水量16万立方米,而现在有了尾水处理池,年取水量降到了8万立方米。根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灌区评价为优秀,可得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20万元,再加上水利长效管护资金30万元、乡镇配套资金20万元和村级自筹电费30万元,一年共计100万元,投入的实际成本基本达到维持灌区良性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3年来,长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坚持以总量控制为原则,完善配套计量设施建设;以用水管理为基础,创新终端用水管理组织形式;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建立“双线”工作考评模式;以奖补资金为支撑,制定分类奖补办法;以示范宣传为手段,提炼挖掘长兴改革经验,全面落实完成全县50.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改革。

浙江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处长王云南表示,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是实施浙江省节水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畜牧业渔业、推进农村生活节水等措施,到2022年,浙江省将建成节水型灌区18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到100%,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制度。

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55亿立方米,单位面积产水量列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0立方米,比全国低8%左右。

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与经济布局不匹配的痛点?浙江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高位推动“五水共治”抓节水,加速从“节水为先”向“节水优先”转变,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丰水地区节水实践之路。

“浙江城市和乡村的节水工作思路和理念是一样的,即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实现城乡同治。”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冯强说。

生活污水从龙头到田间高效回用

9月15日,记者站在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的荷花水域,看到村党支副书记项建仁拿起手机,连接平台,控制荷花池喷头的开关和流量。“村里产生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完全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处理达标率超过70%。每天20多立方米的再生水可以置换苗木基地和荷花池50%的正常用水量。”项建仁说。

端头村全村有146户、398人。2020年,借助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项目的“东风”,端头村建设了30立方米容积的污水氧化池,并且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再生水高效利用。

永康市水务局副局长李辉介绍,永康市的村庄已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作为全国国家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舟山镇的试点表明农村生活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成效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三减一增”成效。一是全镇取水量明显减少,人均生活用水量减少50%,水稻田灌溉取水量减少80%。二是生活污水和农业排放量减少,水稻田消纳农村生活污水100-260立方米/亩,蔬菜消纳生活污水10-50立方米/亩。三是农业化肥施用量减少,以水稻田为例,再生水带入氮素,折算单位面积施肥比例,氮肥施用量可以减少10-20%。四是农民获得感增强,舟山镇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生态补偿资金稳中有升,农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在舟山一村的6亩水稻田,2020年6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后李圆圆开始参与农村生活再生水灌溉高效利用与安全调控技术的试验。李圆圆介绍,水稻田分为4个区,试验用一级处理水、二级处理水、生态塘水以及河道清水灌溉四种灌溉水源进行试验。“一年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用一级处理水灌溉的水稻产量高,但是COD、氨氮含量也偏高。综合来看,使用二级处理水灌溉水稻比较贴合实际,有推广价值。”李圆圆说。

李辉说:“运用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处理和农村非常规水智能灌溉技术,永康市实现了水资源从‘龙头’到‘田头’的高效回用。”

智慧灌区实现大场景小切口

横跨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的安地灌区总面积190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1.21万亩,是浙江省重点粮食生产功能区,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的重点区。2021年5月,安地灌区获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并成为浙江省水利数字化改革试点。

站在融合地方特色婺剧中“甩袖”而建的岩头堰,安地灌区的主管单位金华市梅溪流域管理中心主任郑雷告诉记者,灌区之前种植品种比较杂,主要以花卉苗木为主。从去年开始,灌区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调整了1万亩水稻种植。

“水稻耗水量比较大,灌区灌溉用水量也随之增加。如何解决用水与节水之间的矛盾?要推广节水技术的应用,改造管网防止渗漏,达到增加水资源量的目的。同时,打造智慧灌区,布置感知设备,增设量水设施,监控土壤墒情,为灌区农业灌溉提供依据。结合需水模型、调度模型、决策模型,实现水资源‘测、配、调、控’一体的调度供需最优化服务。”郑雷说。

安地智慧灌区建设项目包括节水高效的灌排工程网络、富民惠民的管理服务网络、科学先进的智慧信息网络、和谐美丽的生态文化网络。

目前,安地水库智慧灌区云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提供技术支持的浙江禹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孟洁打开平台界面介绍,平台包括水闸、泵站的日常管理信息,雨量、水位、水质、墒情等监测信息,需水、墒情情况的预测信息,让灌区的所有信息通过“一张图”的形式时时展现并可控。

郑雷告诉记者,安地智慧灌区的建设,要打造灌区用水管控和智能调度场景,实现精准预报、科学配水、高效节水。灌区智能用水决策调度场景应用主要是从获取灌区内的感知监测信息,借助灌区的需求和配水模型,计算灌区的需水量和灌水量,同时生成配水调度方案,并根据实时的闸控信息,生成主干渠到的放水计划。放水计划通过灌区宣传板上的二维码、浙里办、小程序等方式,提供给灌区百姓实时的放水信息。灌区百姓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程序将需水的诉求反馈给灌区管理员。通过信息化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实现大场景小切口的目标。

以水价改革促进减排增效

2020年,浙江率先全部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浙江省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通过改造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抓农田节水,目的是要实现水利设施融通和长效管护。”冯强说。

地处太湖之滨的长兴县降水丰沛,境内有河道522条,处于南方丰水地区。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400立方米左右,属于水质性的中度缺水城市。长兴县水利局水资源管理科科长张祖鹏介绍,长兴县年用水量为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1.6亿立方米,是用水第一大户。长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基调就是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以节水促减排增效。

位于洪桥镇的洪桥万亩螃蟹养殖基地属于曹大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灌区,其中规模化养殖面积7000多亩,其余为漾荡散养。与一般的螃蟹养殖基地不同,基地的一个区域的养殖池塘附近都有一个生态池。洪桥镇副镇长宋金林介绍,附近的农民一直以来以淡水鱼、螃蟹养殖为主,以前都是河道取水,养殖螃蟹的废水排放到河道再取用新的河道水。“关键是排放的废水氮磷超标,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现在有了生态沟渠,废水汇到生态沟渠,放到尾水处理池,处理好后再用于养殖螃蟹,可以循环使用。这个10多亩生态塘,可以处理1000多亩螃蟹废水。”宋金林说。

根据宋金林的测算,基地亩均纯收入可达到1.2-1.3万元,农民养殖螃蟹的积极性很高。自2018年长兴县实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来,基于全县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结合灌区种植结构及运维水平较高的实际情况,灌区重新测算年度亩均运维成本44.82元/亩。

“实际上我们的水利设施运维靠奖补资金,不用农民交水费。”宋金林在基地的一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量点告诉记者,以前这个计量点年取水量16万立方米,而现在有了尾水处理池,年取水量降到了8万立方米。根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灌区评价为优秀,可得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补资金20万元,再加上水利长效管护资金30万元、乡镇配套资金20万元和村级自筹电费30万元,一年共计100万元,投入的实际成本基本达到维持灌区良性运行维护成本水平。

3年来,长兴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坚持以总量控制为原则,完善配套计量设施建设;以用水管理为基础,创新终端用水管理组织形式;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建立“双线”工作考评模式;以奖补资金为支撑,制定分类奖补办法;以示范宣传为手段,提炼挖掘长兴改革经验,全面落实完成全县50.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的改革。

浙江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处长王云南表示,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是实施浙江省节水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节水畜牧业渔业、推进农村生活节水等措施,到2022年,浙江省将建成节水型灌区180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设施设备安装率达到100%,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落实水费收缴制度。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