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历任东河河道总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他不但以禁烟抗英的爱国壮举彪炳史册,同时还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治水名臣,并撰有《北直隶水利书》、《畿辅水利议》等水利著作。
治水名事
林则徐近40年历官13省,从北方的海河、黄河到南方的长江、太湖、珠江等流域,再到西北的新疆,都留下他治水的足迹。他对治黄贡献很大,几次受命堵塞黄河决口。特别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坚持销禁鸦片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戍边期间,恰逢初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三十里铺(今河南开封北张家湾一带)决口,洪水滔滔,围困开封,泛滥河南、安徽二省五府二十三县。朝廷命他“折回东河效力赎罪”,协助大学士、钦差大臣王鼎堵口。在堵口工地,他不顾戴罪之身和病魔缠身,日夜操劳,“每日五鼓赴工督理,三更始旋寓所”,直至半年后大功告成。
谪戍新疆期间,他提出了开发水利、大兴屯田的主张。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支持下,主持开挖阿奇乌苏渠(即“皇渠”,今称伊犁人民渠,也称“林公渠”),带头捐资工程款,收到巨大的水利效益。又奔赴南疆屯田,“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开垦荒田数万顷。还在吐鲁番大力推广兴修坎儿井,制定《经久章程》,使大片沙漠荒地变成沃壤绿洲。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作“林公井”,赞誉他是“吾乡之伟大人物”。
后世评价
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咸知公有经济才。其在河上昼夜勤劳,一切事宜,在资其筹划。——清·“痛定思痛居士”《汴梁水灾纪略》
两河旧皆通海,易淤,且凿河工钜,改为清水长河,与黄埔、吴淞交汇通流。各於近海修闸建坝,潮汐泥沙不能壅入,内河涨,则由坝泄出归海。——《清史稿·林则徐传》
(道光)二十四年,新疆兴治屯田,将军布泰奏请以则徐综其事。周历南八城,浚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清史稿·林则徐传》
信息来源:水利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