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3-00695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人民网】钱塘江北岸嘉兴海宁堤脚加固工程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发布日期:2023-03-16 14:31 浏览次数:

“潮来了!”午夜时分,钱塘江畔暗潮涌动。塘工陆一明带着围堰班组成员们铺下最后一道管袋,三步并作两步攀爬上岸。等待他们的,是近两个小时的潮涨潮落,已经筑好的围堰管袋面临着潮水冲刷的考验。钱塘江河口潮水一日两涨两落,塘工们就要一天两次与潮水抢时间……

勇立潮头,攻克行业技术难题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钱塘江嘉兴海宁段,鱼鳞古海塘如“海上长城”矗立在海陆之间,塘外潮水汹涌,塘内风景如画。仔细看,距离鱼鳞海塘约70米远的江水中,一道道围堰管袋将江水阻隔,形成绝佳的施工作业区。挖掘机挥舞臂膀,打桩声隆隆作响。

这就是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工程(堤脚部分)的施工现场。目前,15公里围堰已全部完成,加固堤脚15里,形象进度91%。对于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沈鸣来说,这样的进度实属不易。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工程地处钱塘江河口段最强涌潮段,这里潮差大、流速急、涌潮强、近岸滩地冲淤频繁、幅度大。在这样的强涌潮区域施工,每一个挑战都堪称行业性难题。

“在强涌潮地区搞大面积、大断面的围堰干法施工,这是第一次,一开始心里肯定没底。”朱沈鸣将钱塘江围堰施工比喻成“在沙土上做高楼”,难度显而易见。

然而,在这片千年来人和潮艰苦搏斗的土地上,勇立潮头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海塘人身上。为了攻克围堰难题,项目业主单位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多次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走访了业内的单位和专家。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在不同的潮汛条件、管袋材质和大小的排列组合下开展现场试验,攻关施工重难点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在10多次现场试验后,项目部最终摸索出了“底袋加宽、管袋加厚、堤顶加宽、钢栈桥取土”等一套组合方式,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博浪斗潮,星夜兼程赶工期

“钱塘江每天两次潮,初一和十五的潮最大,我们一般都在潮比较小的时候施工。”陆一明从事海塘工作31年,他深谙潮汐规律,也深知围堰施工的艰难,“刨去大、中潮汛期间(约10天),小潮汛期间涨退潮影响为10小时,每个月有效施工时间仅为240小时左右,施工时间极为有限。”

特殊的施工条件,让陆一明习惯了“白+黑”赶工期。晚上11点多,潮水退去,借助照明灯的光亮,陆一明和四五个工友一起,穿着救生衣、戴着安全帽,全副武装走向冰冷的江水中,开始抢潮作业,铺设围堰管袋。

但是潮水的“挑衅”是无孔不入的。陆一明曾经亲眼看着刚填充好的管袋被潮水冲垮,“潮水本身这么大,这我们也没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下次把管袋加固得牢一点。”

混凝土浇筑、管袋铺设的连续性和候潮施工的间断性常面临“打架”。对于陆一明的徒弟、90后施工员蒋少洪来说,技术水平的进步改变了施工的工艺,也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带来了很大便利——涌潮预报的时间越来越精准。只见他打开手机微信“喊潮群”,熟练地查阅当天的潮汛信息。他介绍,项目部在钱塘江海宁段下游大概十几公里的地方安排了专门的“喊潮官”,为各工区精准播报每日的潮汐时间。

年轻的蒋少洪,已经在师父身上学会了坚韧和担当。在钢栈桥施工初期,为了精准确定钢栈桥第一排支撑钢管的位置,他只身潜入冰冷的江中,探测老护坦边线。“当时水流是挺急的,我穿着救生衣,还套了个救生圈,我同事在岸上用绳子拉着我的救生圈。江水深到踩不到江底,所以要潜下去蹬一脚,然后慢慢摸索出老护坦的位置。”结束了1个多小时的任务回到岸上后,蒋少洪才发现自己冻得发抖,过了10多分钟才回暖。然而,他依然认为这样的辛苦不足为道,“我师父那一辈人是真的很辛苦,没有大型机械,全靠肩挑手挖修海塘。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传承下去。”

匠心传承,保护“300岁”古海塘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项目负责人陈文江走在宽阔的混凝土护坦上,指着不远处的鱼鳞石塘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鱼鳞石塘,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经300多年了,依然对杭嘉湖平原防洪防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看,鱼鳞古海塘塘身用无数条石堆砌而成,条石和条石间除了用糯米灰浆粘合、找平外,内部还用铁锭、铁锔咬合加固,工程之精美堪称海塘的“天花板”。如何在施工中保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是项目设计到施工阶段追求的“底线”和“天线”。

“这是古海塘的堤脚,我们这次打桩加固的位置是在20米开外的地方。”站在约10米宽的混凝土护坦上,陈文江解释道,堤脚加固工程是通过在古海塘外侧浇筑混凝土护坦、插入混凝土板桩,把古海塘塘脚基础固定起来,起到保护塘脚的作用。根据施工方案,16.5公里提标加固的海塘,需要用3万多根混凝土桩迎江一字排开嵌入江底。“这些混凝土桩都是专门定制的,混凝土强度高达C60,抗弯性更好。单根桩设计长度有12米或15米、重约5吨,大货车一次只能拉3根。”陈文江说,“这样的做法,相当于给古海塘穿上了‘新铠甲’。”

而之所以选择“远远地保护”,是为了把施工对古海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化。据介绍,项目设计之初就把古海塘施工期变形预测方法及保护措施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确定合理的古海塘结构的振动和变形限值,不断优化施工参数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样的施工方式,是几经修改、多方论证后才确定了的。”陈文江说。

2023年春节期间,工程的部分工人回家过年,也有不少人坚守在工地,抓住钱塘江枯水期的黄金施工时间,继续推进桩基作业。秉承着这样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如今,海塘堤脚加固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23年7月可提前完工。届时,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的防洪潮标准将从“100年一遇”提标到“300年一遇”,与钱塘江北岸海塘组成防洪潮封闭圈,保护钱塘江沿线杭州、海宁、海盐、平湖等及上海、江苏部分地区上千万人口。


信息来源:人民网

索引号 002482285/2023-00695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人民网】钱塘江北岸嘉兴海宁堤脚加固工程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发布日期:2023-03-16 14:31 浏览次数:

“潮来了!”午夜时分,钱塘江畔暗潮涌动。塘工陆一明带着围堰班组成员们铺下最后一道管袋,三步并作两步攀爬上岸。等待他们的,是近两个小时的潮涨潮落,已经筑好的围堰管袋面临着潮水冲刷的考验。钱塘江河口潮水一日两涨两落,塘工们就要一天两次与潮水抢时间……

勇立潮头,攻克行业技术难题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钱塘江嘉兴海宁段,鱼鳞古海塘如“海上长城”矗立在海陆之间,塘外潮水汹涌,塘内风景如画。仔细看,距离鱼鳞海塘约70米远的江水中,一道道围堰管袋将江水阻隔,形成绝佳的施工作业区。挖掘机挥舞臂膀,打桩声隆隆作响。

这就是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工程(堤脚部分)的施工现场。目前,15公里围堰已全部完成,加固堤脚15里,形象进度91%。对于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沈鸣来说,这样的进度实属不易。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工程地处钱塘江河口段最强涌潮段,这里潮差大、流速急、涌潮强、近岸滩地冲淤频繁、幅度大。在这样的强涌潮区域施工,每一个挑战都堪称行业性难题。

“在强涌潮地区搞大面积、大断面的围堰干法施工,这是第一次,一开始心里肯定没底。”朱沈鸣将钱塘江围堰施工比喻成“在沙土上做高楼”,难度显而易见。

然而,在这片千年来人和潮艰苦搏斗的土地上,勇立潮头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海塘人身上。为了攻克围堰难题,项目业主单位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多次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走访了业内的单位和专家。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在不同的潮汛条件、管袋材质和大小的排列组合下开展现场试验,攻关施工重难点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在10多次现场试验后,项目部最终摸索出了“底袋加宽、管袋加厚、堤顶加宽、钢栈桥取土”等一套组合方式,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博浪斗潮,星夜兼程赶工期

“钱塘江每天两次潮,初一和十五的潮最大,我们一般都在潮比较小的时候施工。”陆一明从事海塘工作31年,他深谙潮汐规律,也深知围堰施工的艰难,“刨去大、中潮汛期间(约10天),小潮汛期间涨退潮影响为10小时,每个月有效施工时间仅为240小时左右,施工时间极为有限。”

特殊的施工条件,让陆一明习惯了“白+黑”赶工期。晚上11点多,潮水退去,借助照明灯的光亮,陆一明和四五个工友一起,穿着救生衣、戴着安全帽,全副武装走向冰冷的江水中,开始抢潮作业,铺设围堰管袋。

但是潮水的“挑衅”是无孔不入的。陆一明曾经亲眼看着刚填充好的管袋被潮水冲垮,“潮水本身这么大,这我们也没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下次把管袋加固得牢一点。”

混凝土浇筑、管袋铺设的连续性和候潮施工的间断性常面临“打架”。对于陆一明的徒弟、90后施工员蒋少洪来说,技术水平的进步改变了施工的工艺,也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带来了很大便利——涌潮预报的时间越来越精准。只见他打开手机微信“喊潮群”,熟练地查阅当天的潮汛信息。他介绍,项目部在钱塘江海宁段下游大概十几公里的地方安排了专门的“喊潮官”,为各工区精准播报每日的潮汐时间。

年轻的蒋少洪,已经在师父身上学会了坚韧和担当。在钢栈桥施工初期,为了精准确定钢栈桥第一排支撑钢管的位置,他只身潜入冰冷的江中,探测老护坦边线。“当时水流是挺急的,我穿着救生衣,还套了个救生圈,我同事在岸上用绳子拉着我的救生圈。江水深到踩不到江底,所以要潜下去蹬一脚,然后慢慢摸索出老护坦的位置。”结束了1个多小时的任务回到岸上后,蒋少洪才发现自己冻得发抖,过了10多分钟才回暖。然而,他依然认为这样的辛苦不足为道,“我师父那一辈人是真的很辛苦,没有大型机械,全靠肩挑手挖修海塘。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传承下去。”

匠心传承,保护“300岁”古海塘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项目负责人陈文江走在宽阔的混凝土护坦上,指着不远处的鱼鳞石塘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鱼鳞石塘,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经300多年了,依然对杭嘉湖平原防洪防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看,鱼鳞古海塘塘身用无数条石堆砌而成,条石和条石间除了用糯米灰浆粘合、找平外,内部还用铁锭、铁锔咬合加固,工程之精美堪称海塘的“天花板”。如何在施工中保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是项目设计到施工阶段追求的“底线”和“天线”。

“这是古海塘的堤脚,我们这次打桩加固的位置是在20米开外的地方。”站在约10米宽的混凝土护坦上,陈文江解释道,堤脚加固工程是通过在古海塘外侧浇筑混凝土护坦、插入混凝土板桩,把古海塘塘脚基础固定起来,起到保护塘脚的作用。根据施工方案,16.5公里提标加固的海塘,需要用3万多根混凝土桩迎江一字排开嵌入江底。“这些混凝土桩都是专门定制的,混凝土强度高达C60,抗弯性更好。单根桩设计长度有12米或15米、重约5吨,大货车一次只能拉3根。”陈文江说,“这样的做法,相当于给古海塘穿上了‘新铠甲’。”

而之所以选择“远远地保护”,是为了把施工对古海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化。据介绍,项目设计之初就把古海塘施工期变形预测方法及保护措施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确定合理的古海塘结构的振动和变形限值,不断优化施工参数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样的施工方式,是几经修改、多方论证后才确定了的。”陈文江说。

2023年春节期间,工程的部分工人回家过年,也有不少人坚守在工地,抓住钱塘江枯水期的黄金施工时间,继续推进桩基作业。秉承着这样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如今,海塘堤脚加固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23年7月可提前完工。届时,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的防洪潮标准将从“100年一遇”提标到“300年一遇”,与钱塘江北岸海塘组成防洪潮封闭圈,保护钱塘江沿线杭州、海宁、海盐、平湖等及上海、江苏部分地区上千万人口。

“潮来了!”午夜时分,钱塘江畔暗潮涌动。塘工陆一明带着围堰班组成员们铺下最后一道管袋,三步并作两步攀爬上岸。等待他们的,是近两个小时的潮涨潮落,已经筑好的围堰管袋面临着潮水冲刷的考验。钱塘江河口潮水一日两涨两落,塘工们就要一天两次与潮水抢时间……

勇立潮头,攻克行业技术难题

从无人机视角俯瞰钱塘江嘉兴海宁段,鱼鳞古海塘如“海上长城”矗立在海陆之间,塘外潮水汹涌,塘内风景如画。仔细看,距离鱼鳞海塘约70米远的江水中,一道道围堰管袋将江水阻隔,形成绝佳的施工作业区。挖掘机挥舞臂膀,打桩声隆隆作响。

这就是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工程(堤脚部分)的施工现场。目前,15公里围堰已全部完成,加固堤脚15里,形象进度91%。对于项目技术负责人朱沈鸣来说,这样的进度实属不易。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工程地处钱塘江河口段最强涌潮段,这里潮差大、流速急、涌潮强、近岸滩地冲淤频繁、幅度大。在这样的强涌潮区域施工,每一个挑战都堪称行业性难题。

“在强涌潮地区搞大面积、大断面的围堰干法施工,这是第一次,一开始心里肯定没底。”朱沈鸣将钱塘江围堰施工比喻成“在沙土上做高楼”,难度显而易见。

然而,在这片千年来人和潮艰苦搏斗的土地上,勇立潮头的精神也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海塘人身上。为了攻克围堰难题,项目业主单位浙江省钱塘江流域中心多次组织召开技术研讨会,走访了业内的单位和专家。党员先锋队冲锋在前,在不同的潮汛条件、管袋材质和大小的排列组合下开展现场试验,攻关施工重难点问题。

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在10多次现场试验后,项目部最终摸索出了“底袋加宽、管袋加厚、堤顶加宽、钢栈桥取土”等一套组合方式,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博浪斗潮,星夜兼程赶工期

“钱塘江每天两次潮,初一和十五的潮最大,我们一般都在潮比较小的时候施工。”陆一明从事海塘工作31年,他深谙潮汐规律,也深知围堰施工的艰难,“刨去大、中潮汛期间(约10天),小潮汛期间涨退潮影响为10小时,每个月有效施工时间仅为240小时左右,施工时间极为有限。”

特殊的施工条件,让陆一明习惯了“白+黑”赶工期。晚上11点多,潮水退去,借助照明灯的光亮,陆一明和四五个工友一起,穿着救生衣、戴着安全帽,全副武装走向冰冷的江水中,开始抢潮作业,铺设围堰管袋。

但是潮水的“挑衅”是无孔不入的。陆一明曾经亲眼看着刚填充好的管袋被潮水冲垮,“潮水本身这么大,这我们也没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下次把管袋加固得牢一点。”

混凝土浇筑、管袋铺设的连续性和候潮施工的间断性常面临“打架”。对于陆一明的徒弟、90后施工员蒋少洪来说,技术水平的进步改变了施工的工艺,也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带来了很大便利——涌潮预报的时间越来越精准。只见他打开手机微信“喊潮群”,熟练地查阅当天的潮汛信息。他介绍,项目部在钱塘江海宁段下游大概十几公里的地方安排了专门的“喊潮官”,为各工区精准播报每日的潮汐时间。

年轻的蒋少洪,已经在师父身上学会了坚韧和担当。在钢栈桥施工初期,为了精准确定钢栈桥第一排支撑钢管的位置,他只身潜入冰冷的江中,探测老护坦边线。“当时水流是挺急的,我穿着救生衣,还套了个救生圈,我同事在岸上用绳子拉着我的救生圈。江水深到踩不到江底,所以要潜下去蹬一脚,然后慢慢摸索出老护坦的位置。”结束了1个多小时的任务回到岸上后,蒋少洪才发现自己冻得发抖,过了10多分钟才回暖。然而,他依然认为这样的辛苦不足为道,“我师父那一辈人是真的很辛苦,没有大型机械,全靠肩挑手挖修海塘。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传承下去。”

匠心传承,保护“300岁”古海塘

“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项目负责人陈文江走在宽阔的混凝土护坦上,指着不远处的鱼鳞石塘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鱼鳞石塘,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经300多年了,依然对杭嘉湖平原防洪防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看,鱼鳞古海塘塘身用无数条石堆砌而成,条石和条石间除了用糯米灰浆粘合、找平外,内部还用铁锭、铁锔咬合加固,工程之精美堪称海塘的“天花板”。如何在施工中保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是项目设计到施工阶段追求的“底线”和“天线”。

“这是古海塘的堤脚,我们这次打桩加固的位置是在20米开外的地方。”站在约10米宽的混凝土护坦上,陈文江解释道,堤脚加固工程是通过在古海塘外侧浇筑混凝土护坦、插入混凝土板桩,把古海塘塘脚基础固定起来,起到保护塘脚的作用。根据施工方案,16.5公里提标加固的海塘,需要用3万多根混凝土桩迎江一字排开嵌入江底。“这些混凝土桩都是专门定制的,混凝土强度高达C60,抗弯性更好。单根桩设计长度有12米或15米、重约5吨,大货车一次只能拉3根。”陈文江说,“这样的做法,相当于给古海塘穿上了‘新铠甲’。”

而之所以选择“远远地保护”,是为了把施工对古海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化。据介绍,项目设计之初就把古海塘施工期变形预测方法及保护措施研究列为重点课题,确定合理的古海塘结构的振动和变形限值,不断优化施工参数的关键技术问题。“这样的施工方式,是几经修改、多方论证后才确定了的。”陈文江说。

2023年春节期间,工程的部分工人回家过年,也有不少人坚守在工地,抓住钱塘江枯水期的黄金施工时间,继续推进桩基作业。秉承着这样的执着和奉献精神,如今,海塘堤脚加固工程建设已经进入冲刺阶段,预计到2023年7月可提前完工。届时,钱塘江北岸秧田庙至塔山坝段海塘的防洪潮标准将从“100年一遇”提标到“300年一遇”,与钱塘江北岸海塘组成防洪潮封闭圈,保护钱塘江沿线杭州、海宁、海盐、平湖等及上海、江苏部分地区上千万人口。


信息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