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小古城村地处杭州西郊余杭区径山镇,杭长高速、015 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面积 12平方公里,村内共22个村民小组,1000余户,3700余人。村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有历史文化跨度自马家浜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文保单位小古城遗址。
二、做法和成效
1. 保持河道良好风貌:村内河道基本上保持了原有自然风貌,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河道两岸已实现绿化全覆盖,由小古城村每年落实专业队伍进行养护。河道保洁由径山镇人民政府统一招标,实施每天二次的保洁机制。小微水体保洁由村落实专业队伍进行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实现水面无漂浮物,水质感官总体良好。小古城村村辖区内无工业企业,同时对辖区内农户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治理,实现治理率达100%。通过层层发动,全民动员,人人参与,共计拆除不雅观建筑128处,10798余平米。为小古城村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基础。杜绝了乱占、乱建现象,实现乡村全域美丽。
2. 巡查管护到位:小古城村河道北苕溪、里洪溪,有镇级河长、村级河长各1名,全部按照省、市、区河长办的要求开展巡河工作,全村所有河道岸线基本稳定,管理范围较为清晰。河湖长公示牌、安全警示牌、管理标识牌等标牌齐全。北苕溪共设置河长公示牌1块,安全警示牌6块,排水口标识牌16块;俞家堰溪设置河长公示牌1块,安全警示牌2块,排水口标识牌16块。历年河长制工作交办问题均按照时间要求办结,问题闭环处理率达100%。
3. 人水和谐宜居:小古城村结合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北苕溪、游步道及景观节点,建成水上游步道10公里、亲水平台2座。全村垃圾分类已全覆盖,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保障乡村环境整治卫生。近年来在对小古城村北苕溪段进行重点环境提升的同时,对周边环境也进行了打造,沿河新增多家农家乐、露营基地,生意兴隆,带动了美丽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是周边老百姓饭后茶余休憩的好去处。
三、经验启示
1. 樟树下见证水美乡村建设全过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让村民拆除或降低自家围墙高度,从来都是一件难事。但在小古城村钱三组,从动议到决议只用了21天。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村民围绕收费标准、垃圾基准量等问题进行讨论,为小古城村构建高品质水美乡村贡献力量。依靠基层民主协商,如今的小古城村迈入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征程,村口“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几个大字,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醒目。
2. 美丽生态支撑旅游金名片:通过多年努力,小古城村成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和休闲产业的转型和跨越。10年来,全村大树名树保护已达5500余棵。新建和整修道路60余公里、水体500余亩,整治农居200多户,绿化面积68000平方米。境内孵化了国家AAAA级景区“江南第一漂—双溪竹海漂流”、准五星级“陆羽山庄度假村”、“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古城遗址”,在美丽生态的支撑下,小古城村的旅游和休闲产业蓬勃发展。山青、水秀、村庄绿,如今,生态已成为小古城村一张响亮的旅游金名片。
3. 水美乡村实现“秀美村庄”嬗变:行进在小古城村的乡间小路上,一景一物无不展示着乡村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这片水,紧靠北苕溪,利用水的资源,让更多的城里人,面对生态园区午后波光粼粼的河面,回忆到小时候能到溪坑里玩水的感觉。”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小古城村,村民们共享生态建设成果时,也悄然在心里种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种子。水美乡村建设让小古城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乐享田园、质朴原乡”的新农村呼之欲出,实现了从“沉寂村庄”到“秀美村庄”的嬗变。
信息来源: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