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地方水利
吴兴:以打造太湖新溇港为抓手 全力提升水利风景区建设
发布日期:2024-05-30 15:25 浏览次数:

【本站5月30日讯】近年来,吴兴区紧密围绕市委“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依托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分区引导,分点打造,文化为根,特色彰显为提升策略,实施自然格局优化、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振兴、民居风貌塑造、美丽风景带建设五大行动,推动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面貌全面提升。截至目前,景区内已拥有1个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美丽河湖4条,水美乡村6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水利风景区。

全域推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通过集中治理难点、修复生态河道、提质增效民生工程,推动水利风景区综合整治提升。

构筑蓝绿生态空间。通过太湖水域治理,栽种“水下森林”等措施,对贯穿景区核心古村的义皋溇、南北运粮河等主要水系进行严格保护,对部分河段进行修复和疏浚,采用亲水驳岸设计;沿河增设开敞空间,提供休憩逗留的节点空间,创造生态优良绿色环境。

织密休闲绿道网络。充分利用太湖沿线廊道通透、舒适的环境,沿滨湖大道建设6.8公里太湖蔬菜园游步道,通过绿道将风貌样板区内的湖泊、河流、古村、塘浦圩田等各景观节点全面串联起来。

完善功能配套设施。盘活滨湖各村庄的文化礼堂、闲置农房等资源,打造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市场、学校、卫生院等景区配套设施和民生项目,串点成线服务周边居民生活、就业等,实现了景区内品质生活共享共建,推动居民共富。投入1000万元,打造环太湖路水韵湖城省级门户,重点展现山水浙江、水韵湖城和千年溇港。

文化赋能,擦亮溇港金字招牌。将溇港文化基因植入水利风景区整治提升全过程,进一步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一个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水利风景区。

古法修缮打造浙派民居。对范家大厅、义皋茧站等重要文物建筑,运用水乡民居传统修缮工法进行修缮,修复建筑原有传统风貌。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水生态法制馆”“湖镜馆”和“崇义馆”等文化展馆。

历史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注重历史传承,太湖溇港的古桥、古村、古建筑和刺绣、水乡传统糕点制作等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因地制宜将茶、丝绸等特色文化与水文化融合,谋划了溇港文化体验园、太湖新溇港、迷你溇港等一批特色体验项目。编制出版了《吴兴溇港文化史》。

文旅产业实现互动发展。依托太湖溇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总载体,举办具有溇港特色的 “首届水美中国品牌建设活动”“此风溇港来”“溇港菊花节”“滨湖大闸蟹丰收节”“太湖溇港民俗旅游丰收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丰富景区的功能业态,激发景区的经济活力。以溇港水系为基底,特色打造“古村休闲一文创体验一养老度假一记忆留存”系列旅游体验,形成完整的溇港文化印象与生活体验,实现“水利+文化”“水利+生态”“水利+文旅”的良性互动发展。

面貌升级,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力实施溇港生态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社会化招商等行动,打造溇港阡陌的特色溇港塘浦圩田景观风貌,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共富。

全面修复自然环境。按照“水清、河畅、岸绿、堤固、景美”要求,深入实施的水生态环境整治。完成整治水域面积26亩,生态修复河道1.5公里,岸坡生态改造483公里,水质明显改善,实现了溇港区域太湖水质连续9年保持在3类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依托乡贤、能人经济,全面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杨溇、幻溇等滨湖村庄的蟹塘抱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达8万余亩,养殖规模化比例达95%以上。实施湖蟹养殖数字化改革,带动周边养殖户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数字化、智慧化养蟹。主要生产环节用工数量下降60%以上,饲料等投入成本降低10%以上,仅2023年,养殖户亩均收入增长超600元。

引进第三方共富项目。结合农文旅发展需要,实施景区内节点改造提升。同时,引进星谷咖啡、星谷餐吧、状元楼、逸璞等业态,村集体以闲置农房、土地形式入股,每季度参与利润分红,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信息来源:吴兴区水利局

吴兴:以打造太湖新溇港为抓手 全力提升水利风景区建设
  • 日期:2024-05-30 15:25
  • 来源: 吴兴区水利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本站5月30日讯】近年来,吴兴区紧密围绕市委“实干争先”主题实践,依托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分区引导,分点打造,文化为根,特色彰显为提升策略,实施自然格局优化、基础设施提升、特色产业振兴、民居风貌塑造、美丽风景带建设五大行动,推动太湖溇港水利风景区面貌全面提升。截至目前,景区内已拥有1个都市节点型美丽城镇省级样板、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和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省级美丽河湖4条,水美乡村6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水利风景区。

全域推进,打造生态宜居样板。通过集中治理难点、修复生态河道、提质增效民生工程,推动水利风景区综合整治提升。

构筑蓝绿生态空间。通过太湖水域治理,栽种“水下森林”等措施,对贯穿景区核心古村的义皋溇、南北运粮河等主要水系进行严格保护,对部分河段进行修复和疏浚,采用亲水驳岸设计;沿河增设开敞空间,提供休憩逗留的节点空间,创造生态优良绿色环境。

织密休闲绿道网络。充分利用太湖沿线廊道通透、舒适的环境,沿滨湖大道建设6.8公里太湖蔬菜园游步道,通过绿道将风貌样板区内的湖泊、河流、古村、塘浦圩田等各景观节点全面串联起来。

完善功能配套设施。盘活滨湖各村庄的文化礼堂、闲置农房等资源,打造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市场、学校、卫生院等景区配套设施和民生项目,串点成线服务周边居民生活、就业等,实现了景区内品质生活共享共建,推动居民共富。投入1000万元,打造环太湖路水韵湖城省级门户,重点展现山水浙江、水韵湖城和千年溇港。

文化赋能,擦亮溇港金字招牌。将溇港文化基因植入水利风景区整治提升全过程,进一步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出一个有故事、有记忆、有温度的水利风景区。

古法修缮打造浙派民居。对范家大厅、义皋茧站等重要文物建筑,运用水乡民居传统修缮工法进行修缮,修复建筑原有传统风貌。对历史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水生态法制馆”“湖镜馆”和“崇义馆”等文化展馆。

历史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注重历史传承,太湖溇港的古桥、古村、古建筑和刺绣、水乡传统糕点制作等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因地制宜将茶、丝绸等特色文化与水文化融合,谋划了溇港文化体验园、太湖新溇港、迷你溇港等一批特色体验项目。编制出版了《吴兴溇港文化史》。

文旅产业实现互动发展。依托太湖溇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总载体,举办具有溇港特色的 “首届水美中国品牌建设活动”“此风溇港来”“溇港菊花节”“滨湖大闸蟹丰收节”“太湖溇港民俗旅游丰收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丰富景区的功能业态,激发景区的经济活力。以溇港水系为基底,特色打造“古村休闲一文创体验一养老度假一记忆留存”系列旅游体验,形成完整的溇港文化印象与生活体验,实现“水利+文化”“水利+生态”“水利+文旅”的良性互动发展。

面貌升级,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力实施溇港生态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社会化招商等行动,打造溇港阡陌的特色溇港塘浦圩田景观风貌,有效推动了农民增收共富。

全面修复自然环境。按照“水清、河畅、岸绿、堤固、景美”要求,深入实施的水生态环境整治。完成整治水域面积26亩,生态修复河道1.5公里,岸坡生态改造483公里,水质明显改善,实现了溇港区域太湖水质连续9年保持在3类以上。

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依托乡贤、能人经济,全面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杨溇、幻溇等滨湖村庄的蟹塘抱团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营达8万余亩,养殖规模化比例达95%以上。实施湖蟹养殖数字化改革,带动周边养殖户新技术新模式,实现数字化、智慧化养蟹。主要生产环节用工数量下降60%以上,饲料等投入成本降低10%以上,仅2023年,养殖户亩均收入增长超600元。

引进第三方共富项目。结合农文旅发展需要,实施景区内节点改造提升。同时,引进星谷咖啡、星谷餐吧、状元楼、逸璞等业态,村集体以闲置农房、土地形式入股,每季度参与利润分红,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