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水美乡村成果展——安吉县余村村
发布日期:2024-07-15 08:44 浏览次数:

一、基本概况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地处天目山北麓,因境内是天目山余岭及余村坞而得名。村域总面积4.86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农户280  户,常住人口1050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诞生地,多年来,余村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22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05万元,经营性收入突破 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6.4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众多荣誉称号。

二、做法和成效

1. 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如画余村。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山洪灾害防御和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成主要人口、重要产业分布区防洪闭合圈。高品质开展“千库保安工程”和美丽河湖工程,以浒溪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和幸福河湖余村试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提升,统筹推进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引水入村,开展生态补水 ,护岸修复、堰坝生态化改  造等项目,不断提升河湖水质,守好水生态安全底线。

2.迭代治理体系,打造健康余村。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大力推行“五个所有”自治管理模式,创新建立“两山议事会”,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幸福美好家园,提供劳动就业、养老保险等13项普惠服务。修筑环村绿道,加强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打造15min健身、骑行等健康运动生活圈及15分钟亲水圈,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余村未来乡村数字孪生空间,动态展示全村建筑、环境、生产 全貌,实时监测PM2.5、负氧离子、断面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全闭环数字化管理。 大力建设“四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了全省首个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实时监控、随时调度。

3.加速载体转化,打造共富余村。以高品质水环境助力余村共同富裕发展,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构建共富的新模式,按照大格局、大片区的发展要求,突破现有行政边界约束,创新了两进两回的新制度,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开展“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开拓发展以“数字游民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经济,设立3亿元余村产业基金,建立了一个2万方的大型乡村人才社区,提供了将近2000个工位的优质办公空间。目前已落地项目34个,带动招引大学生超1500名,吸引各类博士、教授21人参与乡村建设。探索生态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以全数字化打造5G养鱼项目,以余村品牌入驻,大大提升养殖人力、水循环利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不仅改善了生态质量,同时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23亩地年营业收入8000万,年底可为5个村平均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

三、经验启示

系统规划,大场景小切点结合提升。根据绿色发展要求,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水利工程,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围绕一溪两岸,同步坚持不懈地全面系统治理环境,整治低小散,根除脏乱差等问题,以提升环境吸引力为核心思想,树立“微改精提”的改造思路,以旅拍为视角,设计建设一批经营空间、艺术装置、游憩设施,配套完善停车、标识标牌、绿化亮化等服务设施,小切点化对场景提档升级。生态赋能,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余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为指引,坚持

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河湖管护与农村旅游、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叠加,达到河湖管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发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如竹林碳汇、生态研学、短视频创作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余村绿色休闲产业再升级。

品牌培育,打造乡村赋能新载体。打造“余村”品牌,进行品牌规划制订、活动策划、课题研究、成果发布,让乡村品牌成为乡村赋能的无形资产。让品牌“说”故事,实现产品品牌溢价,像“余村农耕”产品“余村溪泉鱼”,上架叮咚买菜,实现开仓售卖,每天日供鱼10000斤。围绕优质的  山、水资源,助力高品质“漂流、露营、咖啡、夜市”等滨水新业态的发展,用“沉浸式”加法,“捆绑式”营销,使流域内人均 GDP 逐年上升,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信息来源: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高品质水美乡村成果展——安吉县余村村
  • 日期:2024-07-15 08:44
  • 来源: 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基本概况

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地处天目山北麓,因境内是天目山余岭及余村坞而得名。村域总面积4.86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农户280  户,常住人口1050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诞生地,多年来,余村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努力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22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305万元,经营性收入突破 8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超6.4万元,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众多荣誉称号。

二、做法和成效

1. 提升环境品质,打造如画余村。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山洪灾害防御和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成主要人口、重要产业分布区防洪闭合圈。高品质开展“千库保安工程”和美丽河湖工程,以浒溪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和幸福河湖余村试点项目建设为依托对河道进行了全面整治提升,统筹推进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引水入村,开展生态补水 ,护岸修复、堰坝生态化改  造等项目,不断提升河湖水质,守好水生态安全底线。

2.迭代治理体系,打造健康余村。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大力推行“五个所有”自治管理模式,创新建立“两山议事会”,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幸福美好家园,提供劳动就业、养老保险等13项普惠服务。修筑环村绿道,加强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打造15min健身、骑行等健康运动生活圈及15分钟亲水圈,建立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打造余村未来乡村数字孪生空间,动态展示全村建筑、环境、生产 全貌,实时监测PM2.5、负氧离子、断面水质等生态环境指标,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全闭环数字化管理。 大力建设“四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了全省首个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室,实时监控、随时调度。

3.加速载体转化,打造共富余村。以高品质水环境助力余村共同富裕发展,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构建共富的新模式,按照大格局、大片区的发展要求,突破现有行政边界约束,创新了两进两回的新制度,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创新开展“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开拓发展以“数字游民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新经济,设立3亿元余村产业基金,建立了一个2万方的大型乡村人才社区,提供了将近2000个工位的优质办公空间。目前已落地项目34个,带动招引大学生超1500名,吸引各类博士、教授21人参与乡村建设。探索生态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以全数字化打造5G养鱼项目,以余村品牌入驻,大大提升养殖人力、水循环利用、土地利用率等方面,不仅改善了生态质量,同时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23亩地年营业收入8000万,年底可为5个村平均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

三、经验启示

系统规划,大场景小切点结合提升。根据绿色发展要求,编制村庄规划,结合水利工程,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围绕一溪两岸,同步坚持不懈地全面系统治理环境,整治低小散,根除脏乱差等问题,以提升环境吸引力为核心思想,树立“微改精提”的改造思路,以旅拍为视角,设计建设一批经营空间、艺术装置、游憩设施,配套完善停车、标识标牌、绿化亮化等服务设施,小切点化对场景提档升级。生态赋能,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余村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为指引,坚持

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大力发展绿色休闲产业,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河湖管护与农村旅游、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叠加,达到河湖管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发出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如竹林碳汇、生态研学、短视频创作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余村绿色休闲产业再升级。

品牌培育,打造乡村赋能新载体。打造“余村”品牌,进行品牌规划制订、活动策划、课题研究、成果发布,让乡村品牌成为乡村赋能的无形资产。让品牌“说”故事,实现产品品牌溢价,像“余村农耕”产品“余村溪泉鱼”,上架叮咚买菜,实现开仓售卖,每天日供鱼10000斤。围绕优质的  山、水资源,助力高品质“漂流、露营、咖啡、夜市”等滨水新业态的发展,用“沉浸式”加法,“捆绑式”营销,使流域内人均 GDP 逐年上升,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