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封神榜》神话故事中,哪吒乃陈塘关总兵李靖之子,其出生地便是陈塘关;到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电影里,故事主要发生地也在陈塘关。关于陈塘关的位置,众说纷纭:天津河西区陈塘庄、安徽蚌埠固镇县九湾、四川宜宾、福建惠安县……然而,陈塘关作为神话《封神演义》中的地名,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它的得名或许与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有关,那就是“塘”。
抵御海潮的塘
何为塘?其中一种解释为“堤防、堤岸”。结合陈塘关临近大海的地理位置,首先可以推测陈塘关的“塘”或为海塘。海塘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沿海岸与河口以块石或条石等砌筑成陡墙形式的挡潮、防浪的堤。
我国修筑塘坝非常早,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良渚大坝(其中小的叫做塘坝更合适),经过北京大学考古年代学实验室的测定,年代距今约4700年至5100年,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水利塘坝工程。由于地处背山面海的滩涂地区,“后潮湾”村脚下的“草裹泥”塘坝应该具有拒咸蓄淡的综合利用功能。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良渚大坝是防洪为主的河塘。直到上海马桥文化遗址发现海塘的遗迹,才真正把我国海塘的起源推至良渚文化时期。
历史文献中关于“海塘”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钱唐记》称,在东汉时期“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此地点大约在今浙江省杭州市钱塘门到清波门一带。
郦道元对于修筑海塘的工程材料也有摘录:“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填土夯实的“土塘”,难以有效抵御浪潮的侵袭,故而,从汉代开始,海塘的修筑与增修从未停止。
唐代是中国海塘建设的重要时期。五代时期,杭州一带海岸创建了竹笼石塘工程。这种工程不仅在材料和结构上有了很大进步,还开始采用堤前打木桩的消浪防冲措施来抵御涌潮。
宋代海塘建设有了更大进步,出现了多种塘型。北宋景祐年间,工部侍郎张夏筑石堤十二里,采用石砌直立墙结构,迎水面用石块砌成直立墙,逐渐内收,背水面附以土堤作帮衬,塘基外用竹络装石做成护坦。此外,王安石在镇海修建斜坡式石塘,适用于潮势平缓地区。
明清时期,随着江浙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地治水活动越来越频繁。清代更是古代海塘修筑的巅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乾隆朝钱塘江北岸鱼鳞大石塘工程体系的建立,使得海塘如同“海上长城”,担负起了保障一方民生安危的历史重任。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六月初二,钱塘江北岸海塘因遭遇大风潮坍损逾万丈,雍正帝即派大学士朱轼前往浙江督办海塘。然而,朱轼在赴浙途中因雍正帝突然驾崩,被紧急召回北京。乾隆帝登基后,十分重视浙江海塘建设与管理,在祖辈康熙朝和雍正朝修建浙江海塘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把浙江海塘建设推向历史高峰。他不随意听信朝廷大臣及地方官员的意见,而是历经数十年的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塘型比选、筑塘试验等,最终认识到,只有修建石塘,尤其是鱼鳞大石塘,方能成为保护浙(江)北、(江)苏南财赋重地的安全屏障。他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下定决心,将钱塘江北岸凡能修筑石塘的地方,一律修筑石塘,并且大规模修筑鱼鳞大石塘。乾隆帝的正确决策,成就了浙江海塘的辉煌。
如今,许多清代修建的海塘仍在发挥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遗产。这些海塘不仅有助于防洪抗潮,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蓄水灌溉的塘
除了“堤防、堤岸”,塘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水池”,常与“陂”形成组合,指代一种小型蓄水工程,可以积蓄雨水和泉水,用于灌溉、航运、城乡生活等供水,也可用于军事。
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中,最具代表性的“塘”当数芍陂(安丰塘)。它是淮河流域著名的古陂塘灌溉工程,相传是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前598—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隋代开皇三年,安丰县移到芍陂旁边,因为县名有“安定丰收”的吉祥之意,越来越多的人又称芍陂为“安丰塘”。芍陂灌溉工程系统主要包括蓄水工程、环塘水门、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防洪工程等四大部分,蓄水陂塘是其核心,也正是“塘”这种类型工程主要作用的集中体现。从春秋中期创建至今,芍陂持续使用2600余年,工程布局合理,设计巧妙,至今还大体保持着古代的工程结构,灌溉着淮南地区的广袤农田。1973年,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托兰在芍陂考察时,惊叹其为“天下第一塘”。2015年10月,芍陂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此后的发展中,例如灵渠、鉴湖、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等,都结合了塘等水利设施元素,为当地灌溉和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础。
宋辽对峙时期,在现今的白洋淀直至天津一带,人们巧妙地利用河湖洼地,构筑了大面积的“塘泺”,以此作为防御辽国的天然屏障。这些塘泺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国防设施,备受重视。
除此之外,在太湖流域还出现了一种有别于以上两种形式的塘——荻塘,亦称“吴兴塘”“东塘河”“頔塘”。这是一条古代的运河,相传为东晋吴兴太守殷康修筑,唐开元、贞元年间均有重修,使吴兴、平望间运道通畅,还发挥了灌溉的作用。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讲述东方故事,定义东方审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仅从陈塘关的名字中,便能挖掘出不少“塘”所包含的悠久水文化,进一步探索电影中的其他文化符号,定能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