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27日讯】入汛以来,普陀区持续强化风险意识,抓实水旱灾害防御准备,筑牢“蓝色堤防”,为全区安全度汛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一是密织防汛“责任网”。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防汛责任网络,落实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及包片领导、预警责任人、转移责任人等283人,落实水库、山塘、海塘等329座水利工程巡查责任人,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推动防汛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落实防汛物资,储备抽水泵、发电机组等抢险物资设备价值55万元。
二是筑牢防御“安全堤”。围绕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小流域山洪灾害防御等防御重点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汛前检查。2月底以来共投入检查人员704人次,检查各类工程277处,排查隐患点17处,目前已全部完成整改。动态管理更新13个小流域山洪灾害重要村落危险区划分、危险区防御对象,确定危险区群众26户63人,其中高风险区7户18 人。
三是盯紧预警“前哨站”。进一步完善山洪灾害预警“叫应”机制,加快水文遥测站点建设,扩大水利工程雨量水位实时监测,健全完善小流域山洪灾害自动化预警体系。目前全区建有水库(山塘)遥测站、河道水位站、雨量站等各类遥测站点96处,声光电预警设备2套,同时将预警短信发送时效性从15分钟一次提升到5分钟一次,有效提高预报的时效性和精度。
信息来源:普陀区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