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5-00639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蓝新闻】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实证中华五千年治水文明史
发布日期:2025-05-21 15:04 浏览次数:

点击播放视频

今天,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重要专场活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从全球视角追溯水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各时期古代水坝工程为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坝工程在防洪、运输和引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及工艺技术水平,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核心案例,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形成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四项共识”。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内国际水利学者、考古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共同见证。

将中国水利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我们中国的水利史研究乃至于世界水利史上都有其突出地位。大禹治水是在距今4000年前,而良渚水利工程体系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把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中国水利博物馆长陈永明表示。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乘势利导,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流域上下游、古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该工程包含外围水利系统与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东西两组共有6条水坝,下游坝组包含4条水坝,并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山前长堤相连。11条堤坝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申遗成功以后,通过专项调查,又新发现20余条新的水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进一步揭示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结构。

与会专家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对世界水利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现代治水古为今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启示。

发布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四项共识

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河海大学教授袁俊平等专家介绍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工程技术、科技内涵及其文化传播意义,并与世界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代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规模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体系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功能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技术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认为,这些共识的发布,对中国水利史的发展、对全球坝工技术的发展,都非常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专家解读:治水成就了良渚古城

“我们认为良渚水利系统是和良渚古城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和统一建造的一个体系,它是良渚古城发展的前提条件,保证了良渚古城的建设运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良渚时期营建的水利设施与古城的兴衰息息相关。部分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地处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该地处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年际和年内降水量波动较大,同时临近山区,“来水猛、去水快”,容易出现雨季洪水和旱季缺水现象。治水,成为谋图发展的重中之重。先民勘地理、察水文,挖河开沟、筑土堆墩,完成了治水立国的伟大事业。

与此同时,古城鼎盛期的水利工程展现出了系统化治理特征。考古发掘证实:从古城到下游库区、再到上游库区,形成远程水运通道,良渚先民可以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木料、石料、玉料等。稻田灌溉系统的成熟扩展了农业产能,连片水稻田与引水渠系的出现,为专业手工业者群体提供了经济支撑,推动玉器制作等高端技术发展。

专家们认为,良渚先民这种防洪、运输、灌溉并重的治水管水用水方式,为其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先民治水智慧的“古为今用”

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老虎岭遗址公园,王宁远展示了一个复原的长圆形“草裹泥”,大坝上鱼鳞一样的纹路便是压扁的草裹泥留下痕迹,与现代防洪工程中的“加筋土”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专家经过实验发现,在相同大小而形状不同、或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草裹泥中,良渚人所选用的尺寸,工程性能是相对最优的。

坝体中鱼鳞状的网格,正是一包包被压扁后的草裹泥留下的痕迹

这些草裹泥还展示出我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每个立方米的坝体颜色不同,说明不同区块的材料是用不同船只从不同地区运送而来。“也就是说在当时是有统一的管理的,肯定有一个人可以发号施令:‘我们东村西村南村北村,大家今天都往这里送东西啊!’。他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首领,说明古城有统一的指挥、规划,也证明了良渚的选址、设计其实已经有非常高的科学性。”王宁远解读到。

专家表示,良渚水利工程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思想,对现代的水利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良渚先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来建设大坝,草裹泥、抛石挤淤法等技术,在增强土体强度、节约工程量、提升工程效率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水坝工程建造发展实践再次验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表示,立足当下,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治水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水哲学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治水理念的高度提炼和升华。

下一步,专家们还将不断深入研究,继续探索先民智慧的“古为今用”,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建设的启示和价值。当科幻照进现实,61岁的金大叔在浙大二院完成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今天,他成功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术中使用的皆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信息来源:中国蓝新闻

索引号 002482285/2025-00639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蓝新闻】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实证中华五千年治水文明史
发布日期:2025-05-21 15:04 浏览次数:

点击播放视频

今天,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重要专场活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从全球视角追溯水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各时期古代水坝工程为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坝工程在防洪、运输和引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及工艺技术水平,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核心案例,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形成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四项共识”。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内国际水利学者、考古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共同见证。

将中国水利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我们中国的水利史研究乃至于世界水利史上都有其突出地位。大禹治水是在距今4000年前,而良渚水利工程体系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把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中国水利博物馆长陈永明表示。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乘势利导,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流域上下游、古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该工程包含外围水利系统与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东西两组共有6条水坝,下游坝组包含4条水坝,并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山前长堤相连。11条堤坝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申遗成功以后,通过专项调查,又新发现20余条新的水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进一步揭示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结构。

与会专家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对世界水利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现代治水古为今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启示。

发布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四项共识

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河海大学教授袁俊平等专家介绍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工程技术、科技内涵及其文化传播意义,并与世界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代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规模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体系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功能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技术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认为,这些共识的发布,对中国水利史的发展、对全球坝工技术的发展,都非常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专家解读:治水成就了良渚古城

“我们认为良渚水利系统是和良渚古城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和统一建造的一个体系,它是良渚古城发展的前提条件,保证了良渚古城的建设运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良渚时期营建的水利设施与古城的兴衰息息相关。部分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地处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该地处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年际和年内降水量波动较大,同时临近山区,“来水猛、去水快”,容易出现雨季洪水和旱季缺水现象。治水,成为谋图发展的重中之重。先民勘地理、察水文,挖河开沟、筑土堆墩,完成了治水立国的伟大事业。

与此同时,古城鼎盛期的水利工程展现出了系统化治理特征。考古发掘证实:从古城到下游库区、再到上游库区,形成远程水运通道,良渚先民可以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木料、石料、玉料等。稻田灌溉系统的成熟扩展了农业产能,连片水稻田与引水渠系的出现,为专业手工业者群体提供了经济支撑,推动玉器制作等高端技术发展。

专家们认为,良渚先民这种防洪、运输、灌溉并重的治水管水用水方式,为其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先民治水智慧的“古为今用”

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老虎岭遗址公园,王宁远展示了一个复原的长圆形“草裹泥”,大坝上鱼鳞一样的纹路便是压扁的草裹泥留下痕迹,与现代防洪工程中的“加筋土”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专家经过实验发现,在相同大小而形状不同、或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草裹泥中,良渚人所选用的尺寸,工程性能是相对最优的。

坝体中鱼鳞状的网格,正是一包包被压扁后的草裹泥留下的痕迹

这些草裹泥还展示出我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每个立方米的坝体颜色不同,说明不同区块的材料是用不同船只从不同地区运送而来。“也就是说在当时是有统一的管理的,肯定有一个人可以发号施令:‘我们东村西村南村北村,大家今天都往这里送东西啊!’。他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首领,说明古城有统一的指挥、规划,也证明了良渚的选址、设计其实已经有非常高的科学性。”王宁远解读到。

专家表示,良渚水利工程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思想,对现代的水利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良渚先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来建设大坝,草裹泥、抛石挤淤法等技术,在增强土体强度、节约工程量、提升工程效率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水坝工程建造发展实践再次验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表示,立足当下,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治水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水哲学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治水理念的高度提炼和升华。

下一步,专家们还将不断深入研究,继续探索先民智慧的“古为今用”,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建设的启示和价值。当科幻照进现实,61岁的金大叔在浙大二院完成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今天,他成功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术中使用的皆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点击播放视频

今天,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在四川成都举行重要专场活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从全球视角追溯水坝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各时期古代水坝工程为典型案例,交流古代水坝工程在防洪、运输和引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及工艺技术水平,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核心案例,探讨水利工程对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支撑作用,并形成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四项共识”。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出席并致辞,来自中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内国际水利学者、考古专家,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共同见证。

将中国水利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我们中国的水利史研究乃至于世界水利史上都有其突出地位。大禹治水是在距今4000年前,而良渚水利工程体系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存在了,这就把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中国水利博物馆长陈永明表示。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因地制宜、乘势利导,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流域上下游、古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该工程包含外围水利系统与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上游坝东西两组共有6条水坝,下游坝组包含4条水坝,并通过栲栳山和南山与山前长堤相连。11条堤坝与周边山体围合成三座水库,总库容约4600万立方米。至今,外围水利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且部分仍在发挥作用。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申遗成功以后,通过专项调查,又新发现20余条新的水坝,以及与水利系统相关的4条南北向土垄,进一步揭示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完整结构。

与会专家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和价值,对世界水利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现代治水古为今用,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启示。

发布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四项共识

会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河海大学教授袁俊平等专家介绍了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历史演变、工程技术、科技内涵及其文化传播意义,并与世界范围内同时期的古代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规模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体系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功能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技术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认为,这些共识的发布,对中国水利史的发展、对全球坝工技术的发展,都非常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做出的贡献。

专家解读:治水成就了良渚古城

“我们认为良渚水利系统是和良渚古城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和统一建造的一个体系,它是良渚古城发展的前提条件,保证了良渚古城的建设运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良渚时期营建的水利设施与古城的兴衰息息相关。部分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地处长江流域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该地处于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年际和年内降水量波动较大,同时临近山区,“来水猛、去水快”,容易出现雨季洪水和旱季缺水现象。治水,成为谋图发展的重中之重。先民勘地理、察水文,挖河开沟、筑土堆墩,完成了治水立国的伟大事业。

与此同时,古城鼎盛期的水利工程展现出了系统化治理特征。考古发掘证实:从古城到下游库区、再到上游库区,形成远程水运通道,良渚先民可以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木料、石料、玉料等。稻田灌溉系统的成熟扩展了农业产能,连片水稻田与引水渠系的出现,为专业手工业者群体提供了经济支撑,推动玉器制作等高端技术发展。

专家们认为,良渚先民这种防洪、运输、灌溉并重的治水管水用水方式,为其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

先民治水智慧的“古为今用”

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老虎岭遗址公园,王宁远展示了一个复原的长圆形“草裹泥”,大坝上鱼鳞一样的纹路便是压扁的草裹泥留下痕迹,与现代防洪工程中的“加筋土”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专家经过实验发现,在相同大小而形状不同、或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草裹泥中,良渚人所选用的尺寸,工程性能是相对最优的。

坝体中鱼鳞状的网格,正是一包包被压扁后的草裹泥留下的痕迹

这些草裹泥还展示出我国早期城市与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能力。每个立方米的坝体颜色不同,说明不同区块的材料是用不同船只从不同地区运送而来。“也就是说在当时是有统一的管理的,肯定有一个人可以发号施令:‘我们东村西村南村北村,大家今天都往这里送东西啊!’。他相当于是一个国家的首领,说明古城有统一的指挥、规划,也证明了良渚的选址、设计其实已经有非常高的科学性。”王宁远解读到。

专家表示,良渚水利工程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思想,对现代的水利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良渚先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来建设大坝,草裹泥、抛石挤淤法等技术,在增强土体强度、节约工程量、提升工程效率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水坝工程建造发展实践再次验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治水即治国,治水之道是重要的治国之道’。”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表示,立足当下,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治水新形势、新问题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既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治水哲学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现代治水理念的高度提炼和升华。

下一步,专家们还将不断深入研究,继续探索先民智慧的“古为今用”,进一步挖掘和提炼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对现代水利建设的启示和价值。当科幻照进现实,61岁的金大叔在浙大二院完成首例“闭环脊髓神经接口”植入手术。今天,他成功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术中使用的皆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信息来源:中国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