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285/2025-00678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文 号 | 有 效 性 | |||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相伴而生。江河是文明诞生延续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文明兴衰命运的重要影响因素。5月20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的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上,“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研讨会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将国内外300余位专家学者引向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现场,以全球视角“解码”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层关联。
研讨会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良渚遗址”“治水历史”“5100年”等关键词,仿佛一把把钥匙,开启了尘封千年的历史之门。良渚遗址和治水历史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5100年的时光长河又沉淀了怎样的文明印记?一系列问题引发与会者深入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设大坝的国家,距今5100年左右。”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致辞中掷地有声,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建造年代最早、工程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功能最为全面的古代堤坝群。
良渚,寓意“美丽的水中之洲”。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副所长李云鹏说,良渚文明的兴起、兴盛,与水治理息息相关。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生活的环太湖流域,湖泊、沼泽广泛分布,西边的天目山是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洪水。面对如此复杂的自然环境,良渚先民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山区与平原、上下游、城内外的关系,形成了一套高低层次显著、工程体系完备的水利工程体系。
南京大学副教授赵晓豹对中外早期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表示,近年来史前水利遗址的陆续发现,逐渐改写了人们对中国水利史的认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考古领队王宁远,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实证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将中华民族治水起源从大禹治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通过研讨,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一是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以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治水实践,彰显了远古时期人类卓越的治水智慧,更与当今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一脉相承。深入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古代治水智慧,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代治水工作,成为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系统思维、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匠心独具的技术工艺等,为全球坝工领域研究远古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马可·阿西里感慨:“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是杰出范例,它证明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做了很多与自然景观、环境以及大自然保持和谐平衡的努力。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汲取经验。”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最终凝聚为文明互鉴的强大共识。当李国英部长发出“共同推动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水文化力量”倡议时,会场响起热烈掌声,这是对倡议的高度认同。
从良渚的土石堤坝到数字孪生工程,从大禹的疏导智慧到流域综合治理,古老的治水“密码”正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人类永续发展书写水治理的崭新篇章。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