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26日讯】夏日稻谷生长热潮涌动。在嵊州市甘霖镇,嫩绿的秧苗立在水田中,迎着清风摇摆舒展,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连日来,甘霖镇各级河长深入田间地头的机埠、非粮化路渠设施开展专项巡查,保障晚稻用水,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
夏种时节的“水之盼”:从农田到机埠的民生牵挂
甘霖镇孔村,种粮大户正操作无人机在水田上空来回穿梭。“今年预计种植晚稻2000亩以上,新建了智能泵站专线系统,这段时间降水虽少,但田里蓄水情况不错。”话语里透着对丰收的期待。作为嵊州“粮仓”,甘霖镇今年晚稻种植面积预计在2.7万亩,持续多年的“非粮化”整治硬仗让“良田姓粮”成为现实。
粮食增产基础在水利。机埠是灌溉“心脏”,直接关系数万亩农田的“喝水”问题。“设备老化、渠道淤塞、供电故障,任一环节卡壳都会耽误农时。”镇农办负责人介绍,晚稻生长期对水温、水量要求严苛,灌溉“窗口期”容不得半点马虎。
河长巡查的“绣花功”:从设备到水质的立体守护
8月15日下午,河长史张璐到蔡王村上砩头机埠,核对配电箱参数后沿着渠道排查,取水观测透明度,检查灌溉水流,他说:“现在降水少,水源相对紧张,要尽力做到水源灌得足、灌得好,绝不让污水进农田。”
甘霖镇将机埠、路渠巡查与水质监测结合。对照重点入河流域、村级关键点位的水质检测网络,定期排查机埠周边范围,锁定畜禽养殖废水、粮食加工尾水等农业面污染源。针对降水较少情况,优先修缮破损老旧渠道、机埠,加装生态拦截沟,保障用水通畅、水质达标。
水润良田的 “丰收景”:从机埠到稻田的生态答卷
巡查成效显现,甘霖镇晚稻种植提速。马塘村过大叔坦言:“河长来查看路渠、机埠,浇水不愁、产量更稳,今年试种品种稻希望亩产再创新高。”截至8月中旬,晚稻整体长势稳健。数据背后是生态之变:河道渠道综合治理后,农田水体透明度提升30%,鱼虾重现沟渠。全镇推进“多田套合”“小田变大田”工程,正构建起“金字塔型”耕地保护格局。
从机埠到稻田,治水场景在变,为民初心不变。清澈渠水漫过田垄,映照的是晚稻的生机,更是河长制与土地整治协同的制度优势。正如史张璐巡查日志中所写:“守护好每座机埠、每条渠道,就是守护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公里 。”
眼下,嵊州市正将河长制与智慧水利结合,在稻梦谷率先新建智能灌溉、绿色农田数字化工程,“水网”“田网”“产业网”将进一步交织,为乡村振兴铺就“水润粮丰”的康庄大道。
信息来源:嵊州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