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省“十四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3355亿元、完成率88%,其中落实金融信贷711.8亿元,占比21%。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亿万民众。
当浙江水网建设如破竹之势向前推进,金融信贷资金正以“源头活水”之姿,成为支撑投资稳步增长的关键支点,为一项项水利工程的落地、一次次水利改革的深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融资﹢融智”——协同发力深化政银协作
前不久,镜岭水库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绍兴市分行38亿元授信支持。这个去年因首单水利REITs而广受关注的浙江水网重要结点工程,再次取得新的融资突破。
作为全国首批水网先导区,浙江正加快构建“三纵八横十枢”的浙江水网格局,谋划505项重大项目,总投资1.38万亿元。
“目前,浙江每年要完成水利投资800亿元,而地方财政资金保障仅300亿元左右,资金缺口亟待填补。”浙江省水利厅推进“千项万亿”工程专班负责人傅利辉直言。
一边是财政“紧平衡”的现实约束,一边是工程建设的资金渴求,金融信贷成为破局的关键。
“银行贷款额度大、使用灵活、利率期限较为优惠,可有效匹配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水利工程需求,尤其适用于重点水源、引调水等水网骨干工程。”傅利辉解释。
在水利部两手发力“一二三四”工作框架指引下,浙江与9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锁定6800亿元授信额度,创新推出10余项定制化水利金融产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侧重重大项目,农业银行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农村商业银行深耕民生工程,形成精准化融资支持体系。”浙江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许江南介绍,针对有稳定现金流的项目,银行提供利率下浮、期限延长至45年等“七优先”政策;对公益属性强的项目,则通过“立项﹢资源”模式挖掘关联收益,提升融资能力。
金融支持不仅是“输血”,更在“造血”。
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常态化项目推介,提前介入项目前期规划优化融资方案……融资又“融智”,金融机构从资金提供者,变身成为项目量身定制的“智囊团”,带动项目融资需求和信贷资源精准匹配,最大程度提高投资效益。
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政策专业性、时效性强,而水利项目的实施主体在市县,人员力量较弱,难以及时掌握和有效利用,如何推动政策直达一线?
“我们将项目融资纳入全省‘点单式’服务。”许江南举例,去年,浙东运河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碰到筹资难题,地方“点单”后,农发行专家团队“上门服务”,从项目评估到贷款投放仅用1个月时间。
2024年,浙江省“点单式”服务累计指导水利重大项目36项,帮助解决问题144个,提出针对性指导建议352条,让金融“活水”更顺畅地流入水利建设领域。
“肥瘦搭配”——千方百计挖潜项目收益
连日来,绍兴市上虞区海塘安澜工程施工现场,工程建设者们正紧锣密鼓对新东进闸主体结构进行水泥浇筑,加固闸前沿线海塘,向着今年年底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冲刺。
上虞区2022年11月起实施海塘安澜工程,提标建设13.58公里海塘,同时修复沿塘生态,项目总投资21.6亿元,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2.2亿元。
作为保障防洪安全的公益性项目,海塘本身缺乏直接收益,如何顺利获取银行贷款?
“项目完成建设后,海塘周边的停车位、充电桩、广告位等收入将成为重要的还贷来源。”上虞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海华解释,这种“肥瘦搭配”的思路,打通了银行融资通道。
未来,加固后的海塘不仅能筑牢防洪屏障,还将通过“水利﹢文旅”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打卡的新地标,让群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同步升级。
水利项目的融资难,往往难在社会效益难量化、缺少现金流和抵押物,浙江分类施策破解难题——
对水库、引调水等具备稳定收益的水利项目,通过供水、纳入生态补偿等方式增厚收益;对山塘水库等有一定收益的水利项目,实行全域统筹,打包形成规模效益,满足信贷资金投放门槛;对海塘堤防等公益性项目,注重与周边不同领域项目的捆绑,挖掘好公益性项目盈利能力,通过“增肥哺瘦”提高申报成功率。
这种“整体立项、串联融资,肥瘦搭配、以丰补歉”的智慧,在三门县东部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中同样得到运用。项目采用WOD模式(水安全保障导向的开发模式),建立收益闭环。利用河道水生产工业用水远低于海水淡化的成本优势,置换三门核电站的海水淡化水,并为洋市涂新材料产业园、沿海工业城等核心产业区块供水,形成“水源—管网—终端”的供水保障链条。
“通过售水,项目预期年净利润4000万元,以此获得贷款15.7亿元。未来售水收益将直接用于偿还工程建设贷款。”三门县水利局副局长唐超介绍。
一个收益点,串联起整个项目,形成“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外溢效益回收—反哺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闭环,让水利投入有了可持续的现金流。
今年,浙江正重点推广WOD模式,推动水利工程与城市更新、市政景观、文旅休闲等深度融合,力争打造目标多元、功能融合的水利“综合体”,充分释放“水利﹢生态﹢民生﹢共富”的综合效益。
多点开花——量身打造水利金融产品
每逢周末,平日静谧的新昌县东茗乡金山村便热闹起来。一批批游客来到这个群山环抱的小村,闲赏雾漫山林,静聆风吟鸟鸣。
“‘水保共富贷’让金山村成了真‘金山’!”谈及村里的变化,金山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斌锋语气里满是欣喜。
去年8月,新昌县水利水电局与新昌农商银行签订生态清洁小流域“水保共富贷”合作协议,以核算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作为增信的重要依据,为当地1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所在的6个乡镇(街道)和农户、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5亿元水土保持绿色金融授信支持。
“资金主要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区域共富,其中不低于4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其余用于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昌县水利水电局副局长裘炯介绍。
金山村作为受益乡村之一,依托生态资源打造了梯田花海项目。今年春天,盛开的油菜花吸引游客3万多人次,带动了农户增收。“我们盘活生态资源、发展绿色经济的底气更足了。”赵斌锋感慨。
“沉睡”的生态资源转化为金融“活水”,在浙江已不是稀罕事儿。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要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丽水市,近年来创新推出“取水贷”,将水电站取水许可证作为质押物,破解水利工程产权不清难以融资的困境,并拓展到灌区、山塘、单村水站等水利民生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累计完成授信300多亿元,带动形成千亿级水产业集群。
创新未有穷期,探索永不止步。在浙江,一系列为水利量身打造的金融产品正沿着江河湖库生根开花——
省农发行“规划前期贷”,破解地方项目前期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省农行“幸福河湖贷”,让全域幸福河湖享受重大项目同等优惠政策;省建行对水利技术型企业提供“科技转化贷款”“善新贷”等产品,助力科技产品的经济价值转化,为水利领域小微企业提供抵押快贷、增信等服务……
今年4月,浙江省水利厅与省农发行联合印发了《关于擦亮“水利银行”品牌支持浙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首次将水生态价值实现、WOD建设模式探索纳入政策性金融支持范围,再次激发各地改革动能。
“我们将深入谋划‘十五五’时期水利重大项目,做好项目推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确保今年水利投资完成800亿元。”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活水”循着水网脉络奔涌,水利工程的安全导向、生态价值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一幅“绿水生金、水润共富”的时代新卷,正在之江大地渐次铺展。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