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潮涌风帆劲——浙江水利70年回眸
发布日期:2019-11-04 09:17 浏览次数:

河网交错,海岸绵长,以水为名,因水而兴。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江河为碑,潮涌作证,春华秋实,辉煌巨变。从钱江源头到东海之滨,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畔,一座座水利工程拔地而起,一项项民生实事润泽万家,实现了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经济腾飞、社会繁荣!

千里海塘、千里江堤、百城城防、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经过70年的发展,浙江水利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浙江水利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成果最辉煌的时期,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谱写了盛世治水的浙江篇章!

曾经水旱频仍 而今江河安澜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大禹团结民众、公而忘私、因势利导、科学治水的历史典故,在这片土地上为人传诵。

“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宁听群众一时骂声,不听群众事后哭声”;“宁可信其来,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动实践。

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台风、暴潮、洪水、旱魔……总是交替甚至结伴光顾!据统计,1949年以来,多达 48个台风正面登陆浙江,全省境内共爆发严重的洪涝灾害107场!

回眸70年来的防灾减灾历程,记录了浙江为守护生命安全、家园安宁付出的不懈努力。

高度重视,狠抓责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把防汛防台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各级党政负责人靠前指挥,守好责任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协调配合,合力抗灾。

提前转移,不漏一人,防汛防台力量不断壮大。67支县级以上防汛抢险和抗旱服务队、近6000人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28支1.5万余人社会救援力量,基层防汛防台风体系在浙江真正落地生根,“24小时百万人员大转移”在浙江频频上演……

监测预警,科学调度,水旱灾害防御更加精准。编制防洪重点江河防御洪水方案,建设钱塘江流域防灾减灾数字化平台,浙江用信息化技术保障支撑防汛防台科学决策……

回眸70年来的防灾减灾历程,见证着浙江防汛防台风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防御手段的升级完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浙江水利“一穷二白”,八大水系上的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没有一座10万方以上的水库,没有一座百千瓦以上装机的水电站,漫长而分散的1800多公里海塘,尚不能抵御一般的台风!

百废待举!浙江实行“防洪为主”治水方针,以堵口复堤为重点,以工代赈,抢险救灾,消除险工,巩固堤防。

1958 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按照“上蓄、中分、下泄”的原则,浙江掀起以建设水库为重点的建设高潮,开工兴建了大批水库。

20 世纪 80 年代起,浙江相继实施“太湖治理”“千里江堤”“千里标准海塘”“城市防洪”“千库保安”“强塘固房”等重点工程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了洪灾严重、人口集中的钱塘江干流、曹娥江、浦阳江、苕溪流域的防洪问题,提高了瓯江、椒江、甬江等流域御洪能力。

迈入新时期,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高标准、高速度、高质量推进……

70年峥嵘岁月,70年艰苦卓绝!70年来,浙江创下一份厚重的水利家业。截至目前,浙江累计建成水库4308座,万方以上山塘2万余座,水电站3139座,水文测站4533个,一线海塘、主要堤防1.9万余公里,全省80%以上的市、县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主要江河堤防规划达标率达到70%。

这份水利工程家底,让浙江面对台风洪涝更有底气!

好水滋养心田 办好惠民实事

900万杭州市民不会忘记这一天。2019年9月29日,一条蜿蜒100多公里的地下通渠,将一池千岛湖的湛蓝湖水,缓缓输向杭州主城。这意味着,经历近5年的持续建设,来自千岛湖的优质水终于可以流进杭州的千家万户。

千岛湖配供水工程的正式通水运行,也标志着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从以钱塘江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等多水源供水,杭城百姓用水安全和用水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滴水,折射出浙江水利70年来的民生使命。身为江南水乡,浙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把富春江水,引向绍宁平原及舟山海岛……”一个水利专家20世纪60年代的“浙东引水”梦想,在2005年的岁末付诸实施。几万名建设者汇聚绍兴曹娥江河口,浙东引水工程建设吹响号角。

这个由6项子工程组成的“超级引水工程”,跨越了钱塘江流域、甬江流域和舟山本岛,涉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个设区市及19个县(市、区),引水线路总长294公里,总投资超100亿元,是浙江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跨域最广的引水工程。

它的建成,不仅打破了浙东地区原有的供水工程体系,重构了浙江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更改变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格局!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民生巨变的背后,刻印着一代代浙江水利人奋斗者的足印。为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70年来,浙江推进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一批水资源保障工程,相继建成以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宁波白溪水库、绍兴汤浦水库为代表的一批水源和引水工程,全省一源一备供水格局基本形成。

让乡村百姓与城市居民共饮“一碗水”,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决策部署下,浙江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2000多万农村居民“有水喝”问题。

迈入新时代,对照“城乡同质”标准,浙江仍有803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待提高。2018年,浙江再次拉升标杆,作出了新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省构建起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全面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建、管、治同步发力。在绿水青山之间,一座座现代化水厂(站)拔地而起,一条条新式管道突破了天然险峻,输水“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纵横交织,将汩汩清水送入千家万户;万千个农饮水工程逐渐告别了服务供水的单一功能,与美丽乡村相融相契,成为一道道点缀在乡野间的靓丽风景线;一系列因地制宜的长效统管实践,一个个富含创新精神的水价改革探索,书写着好水惠民生的时代新华章,使浙江农饮水工程成为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浙江全省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3万处,供水人口约3200万,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1%。城乡同质饮水的目标指日可待!

践行两山理念 水绿城美兴旺

清流潺潺,诗画江南。山川秀美,关键在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实现河湖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美景已日渐清晰。

一幅幅美景背后,是浙江的提前擘画。早在20世纪末,浙江在千里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工程建设中逐渐树立和形成了生态理念,工程设计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让工程布局、造型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既满足工程功能需求,美化了水工程,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营造了水文化氛围。

2003年,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成长的烦恼”,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亲自谋划了“八八战略”,指出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正是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了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并纳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此,浙江的河湖治理从重点治理“大江大河”转向综合治理“门前小溪”,从重点关注防洪保安转向兼顾安全与生态。

2012年起,浙江省又先后启动21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多规合一、水岸同治,集中连片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2013年,面对新时期 “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的拷问,站在特殊发展阶段的浙江省委、省政府高位启动“五水共治”,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率先在全国打响系统治水的枪声。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不断涌现,水环境面貌不断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具吸引力的城乡绿色发展脉络。

治水护水持续深化,美丽河湖承载美好生活。2018年,浙江正式启动“美丽河湖”建设。2019年,省政府又将“美丽河湖”建设列为十方面民生实事之首。以实现全域美丽河湖为目标,全省一盘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和大花园建设,力争到2022年,打造100条县域美丽母亲河、1000条(片)以上特色美丽河湖、10000条(片)以上乡村美丽河湖,基本形成全省“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前进的不竭动力。从“万里清水河道”到“中小河流治理”;从“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建设,河湖系统治理正在翻开新的画卷。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治理河道4.7万余公里,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6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万余平方公里。

新昌黄泽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保障民生安全的新时代“网红点”,开化马金溪成为“百亩水岸胜过千亩良田”的黄金溪,瑞安曹村港新河“大涝区”变“幸福河”……一条条贯穿城乡的美丽河湖,已成为美丽浙江“大花园”的重要生态底色。

改革勇立潮头 创新更上层楼

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一直是改革道路上的“拓荒者”。将改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个个富有浙江特色的经验成为各领域的样板。

长兴县的河长制展示馆里,收藏着全国关于“河长”的第一份红头文件:2003年10月8日,长兴县时任水利、环卫处负责人被任命为城区河道“河长”。他们对规定的河道水系,全面负责所有的整治行动。

河长制的破土而出,为河湖监管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多年来,浙江不断健全完善河长制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共配备各级河长5.7万余名,把治水从河流延伸覆盖到所有水体,不断推进治水向全面纵深扩展。

河湖管护的难题,同样也出现在水利工程管理上。2015年下半年,浙江亮剑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短板,提出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创新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省份。

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水库等11类工程12项管理规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11项管理制度。全省9261水利工程通过“定标、定责、定岗、定员、保障经费”,完成标准化创建,实现每个管理行为、环节“有人管、有钱管、依标管、严格管”,形成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这是浙江省着力破解管理难题,用改革驱动发展、激发活力的一个个缩影。浙江水利70年改革发展历程,是与时代共同进步,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水利事业新发展,解放思想、探索实践、开拓创新的过程。

开水权交易先河,率先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建设“五自水库”,率先出台水利产业政策,率先颁布实施《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浙江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工作,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70年来,浙江水利人勇立时代潮头,劲擎改革风帆,不断创新水利体制机制,破难点解痛点疏堵点,啃下“硬骨头”。

自2014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浙江已连续4年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结构更加合理。最严格的标准下,“节水优先”的创新手法也在浙江遍地开花。

作为“用水大户”,农业生产功能集聚区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涌现出余姚经济型喷滴灌、平湖微压素混凝土管灌溉、桐乡特低水头微灌、嘉善PE压力管道灌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典型。

砥砺奋进,成就辉煌;展望未来,筑梦远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水利人将坚持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奋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为浙江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坚实的水利根基。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

【中国水利报】潮涌风帆劲——浙江水利70年回眸
  • 日期:2019-11-04 09:17
  • 来源: 中国水利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河网交错,海岸绵长,以水为名,因水而兴。浙江,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江河为碑,潮涌作证,春华秋实,辉煌巨变。从钱江源头到东海之滨,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畔,一座座水利工程拔地而起,一项项民生实事润泽万家,实现了江河安澜、百姓安居、经济腾飞、社会繁荣!

千里海塘、千里江堤、百城城防、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经过70年的发展,浙江水利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开创了浙江水利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效益最显著、成果最辉煌的时期,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谱写了盛世治水的浙江篇章!

曾经水旱频仍 而今江河安澜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大禹团结民众、公而忘私、因势利导、科学治水的历史典故,在这片土地上为人传诵。

“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宁听群众一时骂声,不听群众事后哭声”;“宁可信其来,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动实践。

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台风、暴潮、洪水、旱魔……总是交替甚至结伴光顾!据统计,1949年以来,多达 48个台风正面登陆浙江,全省境内共爆发严重的洪涝灾害107场!

回眸70年来的防灾减灾历程,记录了浙江为守护生命安全、家园安宁付出的不懈努力。

高度重视,狠抓责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把防汛防台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各级党政负责人靠前指挥,守好责任田,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协调配合,合力抗灾。

提前转移,不漏一人,防汛防台力量不断壮大。67支县级以上防汛抢险和抗旱服务队、近6000人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128支1.5万余人社会救援力量,基层防汛防台风体系在浙江真正落地生根,“24小时百万人员大转移”在浙江频频上演……

监测预警,科学调度,水旱灾害防御更加精准。编制防洪重点江河防御洪水方案,建设钱塘江流域防灾减灾数字化平台,浙江用信息化技术保障支撑防汛防台科学决策……

回眸70年来的防灾减灾历程,见证着浙江防汛防台风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防御手段的升级完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浙江水利“一穷二白”,八大水系上的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没有一座10万方以上的水库,没有一座百千瓦以上装机的水电站,漫长而分散的1800多公里海塘,尚不能抵御一般的台风!

百废待举!浙江实行“防洪为主”治水方针,以堵口复堤为重点,以工代赈,抢险救灾,消除险工,巩固堤防。

1958 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按照“上蓄、中分、下泄”的原则,浙江掀起以建设水库为重点的建设高潮,开工兴建了大批水库。

20 世纪 80 年代起,浙江相继实施“太湖治理”“千里江堤”“千里标准海塘”“城市防洪”“千库保安”“强塘固房”等重点工程建设,集中力量解决了洪灾严重、人口集中的钱塘江干流、曹娥江、浦阳江、苕溪流域的防洪问题,提高了瓯江、椒江、甬江等流域御洪能力。

迈入新时期,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高标准、高速度、高质量推进……

70年峥嵘岁月,70年艰苦卓绝!70年来,浙江创下一份厚重的水利家业。截至目前,浙江累计建成水库4308座,万方以上山塘2万余座,水电站3139座,水文测站4533个,一线海塘、主要堤防1.9万余公里,全省80%以上的市、县城市核心区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以上,主要江河堤防规划达标率达到70%。

这份水利工程家底,让浙江面对台风洪涝更有底气!

好水滋养心田 办好惠民实事

900万杭州市民不会忘记这一天。2019年9月29日,一条蜿蜒100多公里的地下通渠,将一池千岛湖的湛蓝湖水,缓缓输向杭州主城。这意味着,经历近5年的持续建设,来自千岛湖的优质水终于可以流进杭州的千家万户。

千岛湖配供水工程的正式通水运行,也标志着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从以钱塘江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等多水源供水,杭城百姓用水安全和用水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一滴水,折射出浙江水利70年来的民生使命。身为江南水乡,浙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把富春江水,引向绍宁平原及舟山海岛……”一个水利专家20世纪60年代的“浙东引水”梦想,在2005年的岁末付诸实施。几万名建设者汇聚绍兴曹娥江河口,浙东引水工程建设吹响号角。

这个由6项子工程组成的“超级引水工程”,跨越了钱塘江流域、甬江流域和舟山本岛,涉及杭州、绍兴、宁波、舟山4个设区市及19个县(市、区),引水线路总长294公里,总投资超100亿元,是浙江有史以来投入最大、跨域最广的引水工程。

它的建成,不仅打破了浙东地区原有的供水工程体系,重构了浙江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更改变了浙江经济发展的格局!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民生巨变的背后,刻印着一代代浙江水利人奋斗者的足印。为提高水资源保障水平,服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70年来,浙江推进实施“水资源保障百亿工程”等一批水资源保障工程,相继建成以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宁波白溪水库、绍兴汤浦水库为代表的一批水源和引水工程,全省一源一备供水格局基本形成。

让乡村百姓与城市居民共饮“一碗水”,乃民生所指,民心所向,政之所行。

2003年,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决策部署下,浙江率先启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2000多万农村居民“有水喝”问题。

迈入新时代,对照“城乡同质”标准,浙江仍有803万农村人口的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有待提高。2018年,浙江再次拉升标杆,作出了新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全省构建起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全面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县级统管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同质饮水。

建、管、治同步发力。在绿水青山之间,一座座现代化水厂(站)拔地而起,一条条新式管道突破了天然险峻,输水“大动脉”与“毛细血管”纵横交织,将汩汩清水送入千家万户;万千个农饮水工程逐渐告别了服务供水的单一功能,与美丽乡村相融相契,成为一道道点缀在乡野间的靓丽风景线;一系列因地制宜的长效统管实践,一个个富含创新精神的水价改革探索,书写着好水惠民生的时代新华章,使浙江农饮水工程成为高品质生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浙江全省已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3万处,供水人口约3200万,达标人口覆盖率达到91%。城乡同质饮水的目标指日可待!

践行两山理念 水绿城美兴旺

清流潺潺,诗画江南。山川秀美,关键在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实现河湖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美景已日渐清晰。

一幅幅美景背后,是浙江的提前擘画。早在20世纪末,浙江在千里江堤、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中,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工程建设中逐渐树立和形成了生态理念,工程设计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和谐,让工程布局、造型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既满足工程功能需求,美化了水工程,又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营造了水文化氛围。

2003年,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等“成长的烦恼”,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亲自谋划了“八八战略”,指出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正是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2003年浙江率先启动了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并纳入浙江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此,浙江的河湖治理从重点治理“大江大河”转向综合治理“门前小溪”,从重点关注防洪保安转向兼顾安全与生态。

2012年起,浙江省又先后启动21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多规合一、水岸同治,集中连片推进河道综合整治。

2013年,面对新时期 “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的拷问,站在特殊发展阶段的浙江省委、省政府高位启动“五水共治”,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率先在全国打响系统治水的枪声。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河道不断涌现,水环境面貌不断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最具吸引力的城乡绿色发展脉络。

治水护水持续深化,美丽河湖承载美好生活。2018年,浙江正式启动“美丽河湖”建设。2019年,省政府又将“美丽河湖”建设列为十方面民生实事之首。以实现全域美丽河湖为目标,全省一盘棋,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规划和大花园建设,力争到2022年,打造100条县域美丽母亲河、1000条(片)以上特色美丽河湖、10000条(片)以上乡村美丽河湖,基本形成全省“一村一溪一风景、一镇一河一风情、一城一江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河湖新格局。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前进的不竭动力。从“万里清水河道”到“中小河流治理”;从“五水共治”到“美丽河湖”建设,河湖系统治理正在翻开新的画卷。截至目前,浙江已累计治理河道4.7万余公里,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36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万余平方公里。

新昌黄泽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保障民生安全的新时代“网红点”,开化马金溪成为“百亩水岸胜过千亩良田”的黄金溪,瑞安曹村港新河“大涝区”变“幸福河”……一条条贯穿城乡的美丽河湖,已成为美丽浙江“大花园”的重要生态底色。

改革勇立潮头 创新更上层楼

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一直是改革道路上的“拓荒者”。将改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个个富有浙江特色的经验成为各领域的样板。

长兴县的河长制展示馆里,收藏着全国关于“河长”的第一份红头文件:2003年10月8日,长兴县时任水利、环卫处负责人被任命为城区河道“河长”。他们对规定的河道水系,全面负责所有的整治行动。

河长制的破土而出,为河湖监管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十多年来,浙江不断健全完善河长制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共配备各级河长5.7万余名,把治水从河流延伸覆盖到所有水体,不断推进治水向全面纵深扩展。

河湖管护的难题,同样也出现在水利工程管理上。2015年下半年,浙江亮剑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短板,提出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创新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省份。

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水库等11类工程12项管理规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11项管理制度。全省9261水利工程通过“定标、定责、定岗、定员、保障经费”,完成标准化创建,实现每个管理行为、环节“有人管、有钱管、依标管、严格管”,形成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有效提升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这是浙江省着力破解管理难题,用改革驱动发展、激发活力的一个个缩影。浙江水利70年改革发展历程,是与时代共同进步,不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探索水利事业新发展,解放思想、探索实践、开拓创新的过程。

开水权交易先河,率先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建设“五自水库”,率先出台水利产业政策,率先颁布实施《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浙江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不断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改革工作,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70年来,浙江水利人勇立时代潮头,劲擎改革风帆,不断创新水利体制机制,破难点解痛点疏堵点,啃下“硬骨头”。

自2014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浙江已连续4年获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总体结构更加合理。最严格的标准下,“节水优先”的创新手法也在浙江遍地开花。

作为“用水大户”,农业生产功能集聚区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涌现出余姚经济型喷滴灌、平湖微压素混凝土管灌溉、桐乡特低水头微灌、嘉善PE压力管道灌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典型。

砥砺奋进,成就辉煌;展望未来,筑梦远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水利人将坚持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奋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为浙江实现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更坚实的水利根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