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勇进70年】凿山振河海,遗泽在三江——从三江闸到新三江闸
发布日期:2019-12-09 16:39 浏览次数: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作为水乡、桥乡和酒乡,水贯穿着绍兴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河是绍兴的动脉,水是绍兴的血液,养育了绍兴人,见证了越地变迁,当然也曾经带来忧患和灾难。

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到越王勾践筑山阴故水道,再到东汉太守马臻修筑鉴湖,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浙东运河……可以说,一部绍兴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没有水利,便没有绍兴的天平地成、河晏海清。

明嘉靖年间,又有一位杰出的太守在绍兴修筑了一座伟大的水闸。这位太守叫汤绍恩,那座著名的水闸叫三江闸。四百多年来,三江闸阻挡着海潮的侵袭,使绍兴不再受咸潮之害。同时,它又成功地泄蓄钱塘、曹娥、钱清三江之水,使得绍兴平原重新成为旱涝保收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

400多年后的上世纪80年代,在三江闸下游2.5公里处,新三江闸以宏大的工程规模,肩负起挡潮蓄淡之责,成为统领绍萧平原水网蓄泄的枢纽工程,树立起绍兴水利发展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新三江闸

有了它,才有了萧绍平原的风调雨顺

曹娥江,钱塘江的最大支流,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在绍兴三江口,她拐了一个近乎九十度的弯,一路奔向杭州湾。新三江闸就坐落于此,与嘉绍大桥遥遥相望。

2019年9月30日中午,第18号台风米娜逼近东南沿海。新三江闸上的控制室里,早就接到了上级发来的调度令:11时50分开启所有闸门,为迎接可能到来的暴雨提前预泄。时间一到,管理人员打开控制系统,轻点鼠标,在油泵的驱动下,一扇扇闸门缓缓升起。

与水库开闸泄洪的壮观不同,眼前的这一景象并没有太多的激扬澎湃,看上去甚至显得有些平淡。但在这不动声色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有了新三江闸,1582平方公里的萧绍平原才有了水网蓄泄调节的可能。我们可以根据预报中的降水、来水情况,预先控制内河水位,防止内涝发生;干旱时,又能让平原内河水位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正常水位上下,以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也将从杭州湾涌来的咸潮拒之门外。”绍兴市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茹国顺介绍说。

在柯桥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柯桥区水利水电局总工程师来移年看来,作为承担着整个萧绍平原蓄淡排涝重任的水利枢纽,新三江闸有着突出的特点。比如它的基础处理设计,就开创了国内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大型水闸基础处理的先例。

新三江闸内景

在水闸选址中,最安全可靠的自然是岩石基础,但从新三江闸的闸址选择条件衡量,除了三江口的新淤海涂外,别无选择。当时现场钻探表明,闸基的持力层所处位置,是厚近20米的粉土、粉砂层,易受震动液化而极不稳定。

为此,40年前在桩基等深基础技术还不完备的条件下,由绍兴县水电局设计室主任杨立人领衔的设计团队,大胆采用了沉井群组成整体的基础处理方案,基础沉井69只,此外还有40多只排水沉井。其中以5只闸室沉井(主沉井)为最大,每只宽22.4米,长19.3米,高6米,钢筋混凝土筑成,垂直平衡下沉11.2米,井顶面上再浇筑1.2米厚的钢混底板以承重。各相关沉井之间,采用刚性和柔性两种联接方式,以满足防渗、承载和不均匀沉降的要求。

新三江闸

“到今天,新三江闸已经安全运行近40年,从建成至今,它的沉降缝几乎没有变化,这在浅基础水闸中是很难得的。”来移年说,用今天的眼光看,新三江闸或许没有新时代的一些水利工程那么新潮、气派,但它却像一个稳重的老兵,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新三江闸的基础处理方式,也成为了后来许多水利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1983年,“沉井基础群”被省政府评为科研成果三等奖,1984年又分别被评为优秀设计二等奖和优质工程。

从三江闸到新三江闸,是功能的延续,也是精神的继承

1977年11月,新三江闸正式动工,1981年6月底竣工,总15孔,每孔净宽6米,日平均泄洪量528立方米/秒,最大过闸流量1420立方米/秒,属大型滨海水闸。其设计和施工建造,均由当时的绍兴县独立完成。而提到新三江闸的创建,不得不从三江闸的兴衰说起。而从三江闸到新三江闸,无论从功能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传承与发扬。

南宋时期,鉴湖逐渐湮废,蓄水功能锐减,浦阳江又多次借道钱清江入海。《闸务全书》记载,当时的绍兴平原“春霖秋涨时,陂谷奔溢,民苦为壑;暴泄之,十日不雨复苦涸;且潮汐横入,厥壤泻卤。”曾经的鱼水之乡,竟至“比岁不登”。

明嘉靖十四年(1535),四川安岳人汤绍恩任绍兴郡守,“下询民隐,实惟水患”,“遍行水道,相厥地形”,最终选定浮山之南、三江所城西的古三江口依峡建闸。历时不足9月,闸成,总28孔,各应天上星宿之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则碑,定量调度水资源的古代水闸,代表了我国古代滨海水闸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让山(山阴县)会海塘全线连接,钱清江由此成为内河,形成了萧绍平原统一的三江水系,从此“旱有蓄,潦有泄,启闭有则,山会萧三邑之田去污莱而成膏壤。”(《闸务全书》)。

三江闸

三江闸经历代维修,发挥效益435年。但随着时间推移,闸外淤沙日积,阻滞宣泄的情况日渐严重。特别是近代海涂的不断围垦,导致三江闸出口流道被泥沙封填,甚至难以启门泄流。终于,在1972年7月,随着其出海通道被筑堤封堵,三江闸完成了400多年光荣而沉重的历史使命。

三江闸历史使命的终结,让萧绍平原的防汛形势陡然严峻,新三江闸于是应运而生。

1980年夏天,22岁的周国卫从浙江水利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新三江闸工程指挥部工作。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光秃秃的海涂,见不到一棵树。夏天太阳能把人晒脱皮,冬天的寒风似乎要吹透每一根骨头,四季不变的,除了漫天的风沙,还有工地上热火朝天、灯火通明的景象。

当时修建新三江闸的土方挖填工程,绍兴几乎出动了全县的农村劳力,以区为单位抽调组成“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连”,先后分期分批组织了8期完成。“无论是指挥部总指挥,还是建闸的劳动者,住的都是毛竹当骨架、油毛毡当屋顶的临时工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抱着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信念,日夜苦干,毫无怨言,出色地完成了工程任务。这样的精神感动了年轻的周国卫,让他在今天回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

新三江闸修建场景

周国卫说,他到工地报到时,新三江闸的基础工程已经完工。但他还是很幸运地参与了上部结构和启闭设备、控制设备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后来,他又担任了绍兴县塘闸管理处的首任负责人,直到1988年与这座曾经参与建设的水闸告别。

虽然后来又参与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兴建,其中不乏曹娥江大闸这样的大型枢纽,但这位如今已退休的老水利人回望过往,依然认为这段与新三江闸有关的经历记忆最为深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影响也最深远。这其中,既有对初出茅庐就投身重大工程的庆幸,也有对前辈们勇挑重担、刻苦敬业的感佩。

作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三江闸在1963年就被就被列入省重点文保单位。它的修筑者汤绍恩,在绍兴任职六年后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年老后致仕归家,97岁去世。消息传到绍兴,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在三江闸旁建了汤太守庙,每年奉祀不绝。今天绍兴南门的治水广场上,他与大禹、马臻屹立在一起。在“绍兴名人苑”中也有他的雕像,身后是那个启闭闸门数百年的转轮。

凿山振河,千年遗泽,三江闸如此,新三江闸也如此。那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拼搏不息的人,人民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他们。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 钱江晚报

【激流勇进70年】凿山振河海,遗泽在三江——从三江闸到新三江闸
  • 日期:2019-12-09 16:39
  • 来源: 省水利厅 钱江晚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作为水乡、桥乡和酒乡,水贯穿着绍兴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河是绍兴的动脉,水是绍兴的血液,养育了绍兴人,见证了越地变迁,当然也曾经带来忧患和灾难。

从传说时代的大禹治水,到越王勾践筑山阴故水道,再到东汉太守马臻修筑鉴湖,西晋会稽内史贺循开凿浙东运河……可以说,一部绍兴史,就是一部治水史。没有水利,便没有绍兴的天平地成、河晏海清。

明嘉靖年间,又有一位杰出的太守在绍兴修筑了一座伟大的水闸。这位太守叫汤绍恩,那座著名的水闸叫三江闸。四百多年来,三江闸阻挡着海潮的侵袭,使绍兴不再受咸潮之害。同时,它又成功地泄蓄钱塘、曹娥、钱清三江之水,使得绍兴平原重新成为旱涝保收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

400多年后的上世纪80年代,在三江闸下游2.5公里处,新三江闸以宏大的工程规模,肩负起挡潮蓄淡之责,成为统领绍萧平原水网蓄泄的枢纽工程,树立起绍兴水利发展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新三江闸

有了它,才有了萧绍平原的风调雨顺

曹娥江,钱塘江的最大支流,因东汉少女曹娥入江救父而得名。在绍兴三江口,她拐了一个近乎九十度的弯,一路奔向杭州湾。新三江闸就坐落于此,与嘉绍大桥遥遥相望。

2019年9月30日中午,第18号台风米娜逼近东南沿海。新三江闸上的控制室里,早就接到了上级发来的调度令:11时50分开启所有闸门,为迎接可能到来的暴雨提前预泄。时间一到,管理人员打开控制系统,轻点鼠标,在油泵的驱动下,一扇扇闸门缓缓升起。

与水库开闸泄洪的壮观不同,眼前的这一景象并没有太多的激扬澎湃,看上去甚至显得有些平淡。但在这不动声色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有了新三江闸,1582平方公里的萧绍平原才有了水网蓄泄调节的可能。我们可以根据预报中的降水、来水情况,预先控制内河水位,防止内涝发生;干旱时,又能让平原内河水位比较稳定地保持在正常水位上下,以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也将从杭州湾涌来的咸潮拒之门外。”绍兴市柯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茹国顺介绍说。

在柯桥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柯桥区水利水电局总工程师来移年看来,作为承担着整个萧绍平原蓄淡排涝重任的水利枢纽,新三江闸有着突出的特点。比如它的基础处理设计,就开创了国内在软土地基上进行大型水闸基础处理的先例。

新三江闸内景

在水闸选址中,最安全可靠的自然是岩石基础,但从新三江闸的闸址选择条件衡量,除了三江口的新淤海涂外,别无选择。当时现场钻探表明,闸基的持力层所处位置,是厚近20米的粉土、粉砂层,易受震动液化而极不稳定。

为此,40年前在桩基等深基础技术还不完备的条件下,由绍兴县水电局设计室主任杨立人领衔的设计团队,大胆采用了沉井群组成整体的基础处理方案,基础沉井69只,此外还有40多只排水沉井。其中以5只闸室沉井(主沉井)为最大,每只宽22.4米,长19.3米,高6米,钢筋混凝土筑成,垂直平衡下沉11.2米,井顶面上再浇筑1.2米厚的钢混底板以承重。各相关沉井之间,采用刚性和柔性两种联接方式,以满足防渗、承载和不均匀沉降的要求。

新三江闸

“到今天,新三江闸已经安全运行近40年,从建成至今,它的沉降缝几乎没有变化,这在浅基础水闸中是很难得的。”来移年说,用今天的眼光看,新三江闸或许没有新时代的一些水利工程那么新潮、气派,但它却像一个稳重的老兵,忠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新三江闸的基础处理方式,也成为了后来许多水利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1983年,“沉井基础群”被省政府评为科研成果三等奖,1984年又分别被评为优秀设计二等奖和优质工程。

从三江闸到新三江闸,是功能的延续,也是精神的继承

1977年11月,新三江闸正式动工,1981年6月底竣工,总15孔,每孔净宽6米,日平均泄洪量528立方米/秒,最大过闸流量1420立方米/秒,属大型滨海水闸。其设计和施工建造,均由当时的绍兴县独立完成。而提到新三江闸的创建,不得不从三江闸的兴衰说起。而从三江闸到新三江闸,无论从功能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传承与发扬。

南宋时期,鉴湖逐渐湮废,蓄水功能锐减,浦阳江又多次借道钱清江入海。《闸务全书》记载,当时的绍兴平原“春霖秋涨时,陂谷奔溢,民苦为壑;暴泄之,十日不雨复苦涸;且潮汐横入,厥壤泻卤。”曾经的鱼水之乡,竟至“比岁不登”。

明嘉靖十四年(1535),四川安岳人汤绍恩任绍兴郡守,“下询民隐,实惟水患”,“遍行水道,相厥地形”,最终选定浮山之南、三江所城西的古三江口依峡建闸。历时不足9月,闸成,总28孔,各应天上星宿之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则碑,定量调度水资源的古代水闸,代表了我国古代滨海水闸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它的建成,让山(山阴县)会海塘全线连接,钱清江由此成为内河,形成了萧绍平原统一的三江水系,从此“旱有蓄,潦有泄,启闭有则,山会萧三邑之田去污莱而成膏壤。”(《闸务全书》)。

三江闸

三江闸经历代维修,发挥效益435年。但随着时间推移,闸外淤沙日积,阻滞宣泄的情况日渐严重。特别是近代海涂的不断围垦,导致三江闸出口流道被泥沙封填,甚至难以启门泄流。终于,在1972年7月,随着其出海通道被筑堤封堵,三江闸完成了400多年光荣而沉重的历史使命。

三江闸历史使命的终结,让萧绍平原的防汛形势陡然严峻,新三江闸于是应运而生。

1980年夏天,22岁的周国卫从浙江水利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新三江闸工程指挥部工作。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光秃秃的海涂,见不到一棵树。夏天太阳能把人晒脱皮,冬天的寒风似乎要吹透每一根骨头,四季不变的,除了漫天的风沙,还有工地上热火朝天、灯火通明的景象。

当时修建新三江闸的土方挖填工程,绍兴几乎出动了全县的农村劳力,以区为单位抽调组成“营”,以公社为单位组成“连”,先后分期分批组织了8期完成。“无论是指挥部总指挥,还是建闸的劳动者,住的都是毛竹当骨架、油毛毡当屋顶的临时工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抱着为子孙后代造福的信念,日夜苦干,毫无怨言,出色地完成了工程任务。这样的精神感动了年轻的周国卫,让他在今天回想起来依然激动不已。

新三江闸修建场景

周国卫说,他到工地报到时,新三江闸的基础工程已经完工。但他还是很幸运地参与了上部结构和启闭设备、控制设备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后来,他又担任了绍兴县塘闸管理处的首任负责人,直到1988年与这座曾经参与建设的水闸告别。

虽然后来又参与了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兴建,其中不乏曹娥江大闸这样的大型枢纽,但这位如今已退休的老水利人回望过往,依然认为这段与新三江闸有关的经历记忆最为深刻,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影响也最深远。这其中,既有对初出茅庐就投身重大工程的庆幸,也有对前辈们勇挑重担、刻苦敬业的感佩。

作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三江闸在1963年就被就被列入省重点文保单位。它的修筑者汤绍恩,在绍兴任职六年后升任山东右布政使,年老后致仕归家,97岁去世。消息传到绍兴,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在三江闸旁建了汤太守庙,每年奉祀不绝。今天绍兴南门的治水广场上,他与大禹、马臻屹立在一起。在“绍兴名人苑”中也有他的雕像,身后是那个启闭闸门数百年的转轮。

凿山振河,千年遗泽,三江闸如此,新三江闸也如此。那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拼搏不息的人,人民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他们。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