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0-41039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94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07-13 09:5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

九三学社省委会:

首先,感谢贵委对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世界灌溉遗产保护 推进我省全域旅游发展》(第94号)收悉,经商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现答复如下:

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关情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离不开灌溉的支撑。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着中国乡村文化基因,加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物古迹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的优秀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目前,全球已评选6批世界灌溉遗产,我国有19项获评,其中我省独占5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分别是丽水通济堰(2014年)、诸暨桔槔井灌工程(2015年)、宁波它山堰(2015年)、湖州溇港(2016年)、龙游姜席堰(2018年)。其中,姜席堰等3项属于堰坝,诸暨桔槔为井灌,太湖溇港为平原灌排渠系。每项世界灌溉遗产都是当地农业灌溉历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或文明烙印亦不断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成为当地文化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的“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灌溉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我们历来重视世界灌溉遗产有关保护修复工作,把它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传承灌溉文化的重要工作来抓。文物保护方面,组织编制了丽水通济堰、宁波它山堰、湖州太湖溇港、龙游姜席堰保护规划,坚持文物古迹保护兼顾灌溉功能的原则,加强对灌溉遗产的维护,实施了通济堰灌溉渠道及概闸(开拓概至河东村段)、龙庙、堰头村古民居、保定村主干渠,它山堰庙前大殿等修缮工程,推动建设了通济堰数字化博物馆、它山堰博物馆和水利陈列馆、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水利建设方面,2016年7月,经省水利厅、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世界灌溉遗产通济堰所在的莲都区碧湖灌区,实施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案概算2865.55万元(不含政策处理费用),省级及以上补助资金2365万元。姜席堰所在灌区改造和河流综合整治,已安排省级及中央补助资金1.51亿元以上。其他的遗产工程也一样,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河道水环境整治等多种方式途径给予支持,有效改善了工程面貌、提升了工程效能、促进了遗产保护。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协助有关地方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除了前述的5个,金华市婺城区“白沙溪三十六堰”也已入围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申报名单;丽水古堰画乡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湖溇港正在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它山堰所在的鄞江镇正在创建浙江省4A级景区镇。

我们也非常重视开展水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如今年3月份,省水利厅联合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古井水源普查的通知》,决定全面开展全省古井水源普查工作,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古井水源历史研究和功能利用价值,与文物保护、古村落研究与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普查登记,切实加大管理保护举措。如省水利厅成立了浙江水文化研究所,设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研究所重在弘扬浙江优秀水文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和水利改革发展需要,重点研究水文化、水利史与水生态文明领域的学术前沿和一些重大现实问题。金华市婺城区水利部门深入挖掘“白沙文化”,讲好“白沙故事”,在广泛收集文化资料的基础上,推动白沙文化展陈馆、卢文台生平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在沿岸增设红色记忆、文台生辉等文化景观,做好水文化的守护和传承。绍兴市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会,对浙东运河、古桥、古闸、古渡、古堤、古堰、古碑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挖掘和保护研究。丽水市专门成立瓯江水文化研究会,负责全市水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咨询,目前已开展全域水文化普查工作,对涉水方面的古堰、古堤、古渠、古塘、古井、古桥、古渡口、祭水古庙以及相关碑刻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市1800余处水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基本数据、保存环境和传承情况。为进一步彰显水文化内涵,通过挖掘、征集、整理,计划编撰“丽水市水文化丛书”。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济堰、姜席堰等世界灌溉遗产能够持续运行成百上千年,充分体现了其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生态水利工程。但是,诚如提案中提到的,还存在工程保护修复、落实长效管护等事关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一)遗产保护利用不够。部分灌溉遗产相关的文物散落在民间,亟需收集保护;部分灌溉遗产受益灌区的保护标识与监测体系尚未完成系统布设;部分遗产展示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展示体系建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如姜席堰核心区缺乏统一布局和有序管理,现场面貌破旧混乱,与丽水通济堰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部分遗产工程因运行时间久,构筑物老化破损,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如2019 年姜席堰所处的江心洲被大水冲决,溢洪道被洪水冲毁(目前修复工程已全面完成),进水闸和部分渠系设施年久失修,进水闸前、席堰坝前淤积严重。

(二)管护责任难落实。部分灌溉遗产尚无专门管理机构,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如姜席堰灌区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设施、文物、旅游等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主体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影响管护效果。此外,灌区末级渠系的农田水利设施是一个到田间地头的灌排系统工程,随着农村集体组织制度、管理体制机制的巨大变化,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的关系和管护权责没有理顺,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加上管护资金欠缺,造成“有人用、没人管”,工程设施老化失修。

(三)管护经费难保障。目前,部分灌溉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尚无专门经费。下游灌排渠系等作为灌溉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管护经费更是难以保障。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包含姜席堰下游渠系在内的灌排设施 “最后一公里”的运行维护瓶颈制约问题较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系统推进姜席堰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将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助推灌区农业经济文化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政协和九三学社省委会等的指导支持下,加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资源转化利用,植入业态,通过休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形式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相关规划对接融合,绘好“一张图”

1.注重协同配合,加强水利规划与文化旅游、村庄整治规划等的融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涉及遗产工程修缮、水环境和周边景观整治、景区交通系统、休闲旅游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等多项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多方面规划的对接融合。如姜席堰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已建议龙游县把已经编制的《姜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2035)》,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制定灌区改造、水系整治、文化旅游和周边村庄整治等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好对接融合,绘好“一张图”。

2.注重灌溉功能保障提升,完善灌溉工程改造规划。为解决灌溉遗产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升灌溉功能,我们将指导支持各地做好世界灌溉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等“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如做好《姜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与《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衢州片)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四五”规划》对接,按照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编制的要求,将姜席堰可纳入灌区改造的工程内容按照灌区工程要求做好设计。同时,将继续做好技术服务指导,积极帮助做好大型灌区项目申报,争取中央资金补助。根据《浙江省水利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部门,优先支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有关水利项目建设。

3.注重水环境保护建设,完善河道水系整治规划。我们将按照全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的要求,加强世界灌溉遗产周边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编制完善河道水系整治规划,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整治。如根据《龙游县灵山港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指导当地加强姜席堰所在河道灵山港流域河道水系治理工程的谋划;继续支持丽水市通济堰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帮助当地按照《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和《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要求,培育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二)落实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下好“一盘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落实职责和经费。如在张晓峰等6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对龙游县姜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给予支持的建议》(衢23号)答复意见中,我们已建议当地政府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合力下好姜席堰保护和利用“一盘棋”。

1.健全管理机构组织。县级应建立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灌溉工程遗产的统筹管理。如龙游县成立“姜席堰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末级渠系所在乡镇(街道)应发扬“官督民办”、“堰长制”和《通济堰规》等优秀水文化传统,按照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部署,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管护主体责任。

2.加强水利冬春修和日常管护。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要充分利用每年冬春修有利时机,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做好遗产保护,注重推动灌溉遗产“岁修”,继续实施丽水通济堰、宁波它山堰、龙游姜席堰、金华白沙堰、龙泉云水渠等灌溉遗产的维修项目,持续开展灌溉工程遗产涉及的渠首整治、渠道改造、河湖治理等工作,改造提升堰坝沟渠的周边环境,同时做好渠道清淤除草、机埠和闸门等配套渠系建筑物日常维修养护等工作,保障灌区灌溉体系良性长效运行,促进人、水、田园的和谐发展。至于本提案提及的姜席堰有关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经对接,龙游县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后明确,姜席堰将遵循“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并重,在用遗产水利功能优先”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具体按“修旧如旧”的要求,拟对乌溪江引水渡槽、姜席堰水电站及管理用房进行外立面改造,促进遗产区风貌及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3.注重落实管护经费。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我省围绕“加强农田水利管护,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的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划今年将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任务。我们将督促当地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和农业农村等部门,根据县(市、区)政府批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灌溉遗产所在灌区的农业水价。按照国务院部署的“农业水价总体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的要求,核实和明确灌区骨干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核定农业水价。二是足额落实维修养护经费。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农田水利条例》和我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深化灌区管理机制改革,理清事权,明确人员和责任,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加强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管护。

(三)大力弘扬优秀水文化,讲好“水故事”

宣传工作具有举旗引领、凝聚共识、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利用编制农村水利“十四五”相关规划的有利时机,开展包含灌溉工程遗产在内的农村水利工程调查。大力宣传治水历史名人和民间故事,发掘吸收“官督民办”、“堰长制”等古代治水制度的合理养分,着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和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管水治水正能量。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世界灌溉遗产等水情科普文化建设与推广,进一步提升灌溉遗产为代表的水文化魅力。目前,全国已有34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在2019年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的14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中,就有我省世界灌溉遗产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同时,我们将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支持地方建设古堰画乡通济堰博物馆、姜席堰水利遗址博物馆等场馆项目,依托世界灌溉遗产丰富多样的水情教育资源,积极培育水情教育基地,加强对姜席堰等世界灌溉遗产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技术指导。

再次感谢九三学社省委会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浙江省水利厅

2020年6月24日


索引号: 002482285/2020-41039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水利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水利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94号提案的答复
  • 日期:2020-07-13 09:54
  • 来源: 省水利厅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九三学社省委会:

首先,感谢贵委对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加强世界灌溉遗产保护 推进我省全域旅游发展》(第94号)收悉,经商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现答复如下:

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关情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离不开灌溉的支撑。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淀着中国乡村文化基因,加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物古迹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的优秀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目前,全球已评选6批世界灌溉遗产,我国有19项获评,其中我省独占5项,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分别是丽水通济堰(2014年)、诸暨桔槔井灌工程(2015年)、宁波它山堰(2015年)、湖州溇港(2016年)、龙游姜席堰(2018年)。其中,姜席堰等3项属于堰坝,诸暨桔槔为井灌,太湖溇港为平原灌排渠系。每项世界灌溉遗产都是当地农业灌溉历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或文明烙印亦不断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成为当地文化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地的“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灌溉遗产保护相关工作

我们历来重视世界灌溉遗产有关保护修复工作,把它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传承灌溉文化的重要工作来抓。文物保护方面,组织编制了丽水通济堰、宁波它山堰、湖州太湖溇港、龙游姜席堰保护规划,坚持文物古迹保护兼顾灌溉功能的原则,加强对灌溉遗产的维护,实施了通济堰灌溉渠道及概闸(开拓概至河东村段)、龙庙、堰头村古民居、保定村主干渠,它山堰庙前大殿等修缮工程,推动建设了通济堰数字化博物馆、它山堰博物馆和水利陈列馆、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水利建设方面,2016年7月,经省水利厅、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复,世界灌溉遗产通济堰所在的莲都区碧湖灌区,实施了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案概算2865.55万元(不含政策处理费用),省级及以上补助资金2365万元。姜席堰所在灌区改造和河流综合整治,已安排省级及中央补助资金1.51亿元以上。其他的遗产工程也一样,通过农田水利建设、河道水环境整治等多种方式途径给予支持,有效改善了工程面貌、提升了工程效能、促进了遗产保护。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协助有关地方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除了前述的5个,金华市婺城区“白沙溪三十六堰”也已入围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申报名单;丽水古堰画乡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湖溇港正在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它山堰所在的鄞江镇正在创建浙江省4A级景区镇。

我们也非常重视开展水文化挖掘保护工作。如今年3月份,省水利厅联合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古井水源普查的通知》,决定全面开展全省古井水源普查工作,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古井水源历史研究和功能利用价值,与文物保护、古村落研究与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全面普查登记,切实加大管理保护举措。如省水利厅成立了浙江水文化研究所,设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研究所重在弘扬浙江优秀水文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和水利改革发展需要,重点研究水文化、水利史与水生态文明领域的学术前沿和一些重大现实问题。金华市婺城区水利部门深入挖掘“白沙文化”,讲好“白沙故事”,在广泛收集文化资料的基础上,推动白沙文化展陈馆、卢文台生平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建设,在沿岸增设红色记忆、文台生辉等文化景观,做好水文化的守护和传承。绍兴市成立了水文化研究会,对浙东运河、古桥、古闸、古渡、古堤、古堰、古碑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挖掘和保护研究。丽水市专门成立瓯江水文化研究会,负责全市水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咨询,目前已开展全域水文化普查工作,对涉水方面的古堰、古堤、古渠、古塘、古井、古桥、古渡口、祭水古庙以及相关碑刻文献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市1800余处水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基本数据、保存环境和传承情况。为进一步彰显水文化内涵,通过挖掘、征集、整理,计划编撰“丽水市水文化丛书”。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济堰、姜席堰等世界灌溉遗产能够持续运行成百上千年,充分体现了其良好的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生态水利工程。但是,诚如提案中提到的,还存在工程保护修复、落实长效管护等事关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一)遗产保护利用不够。部分灌溉遗产相关的文物散落在民间,亟需收集保护;部分灌溉遗产受益灌区的保护标识与监测体系尚未完成系统布设;部分遗产展示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展示体系建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如姜席堰核心区缺乏统一布局和有序管理,现场面貌破旧混乱,与丽水通济堰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部分遗产工程因运行时间久,构筑物老化破损,影响工程安全运行,如2019 年姜席堰所处的江心洲被大水冲决,溢洪道被洪水冲毁(目前修复工程已全面完成),进水闸和部分渠系设施年久失修,进水闸前、席堰坝前淤积严重。

(二)管护责任难落实。部分灌溉遗产尚无专门管理机构,也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如姜席堰灌区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设施、文物、旅游等分别由不同部门或主体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影响管护效果。此外,灌区末级渠系的农田水利设施是一个到田间地头的灌排系统工程,随着农村集体组织制度、管理体制机制的巨大变化,农田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的关系和管护权责没有理顺,造成了农田水利工程所有者主体“缺位”。加上管护资金欠缺,造成“有人用、没人管”,工程设施老化失修。

(三)管护经费难保障。目前,部分灌溉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尚无专门经费。下游灌排渠系等作为灌溉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管护经费更是难以保障。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包含姜席堰下游渠系在内的灌排设施 “最后一公里”的运行维护瓶颈制约问题较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系统推进姜席堰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将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助推灌区农业经济文化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政协和九三学社省委会等的指导支持下,加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资源转化利用,植入业态,通过休闲游、研学游、乡村游等形式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相关规划对接融合,绘好“一张图”

1.注重协同配合,加强水利规划与文化旅游、村庄整治规划等的融合。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涉及遗产工程修缮、水环境和周边景观整治、景区交通系统、休闲旅游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等多项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多方面规划的对接融合。如姜席堰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已建议龙游县把已经编制的《姜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2019-2035)》,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制定灌区改造、水系整治、文化旅游和周边村庄整治等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好对接融合,绘好“一张图”。

2.注重灌溉功能保障提升,完善灌溉工程改造规划。为解决灌溉遗产工程存在的问题,提升灌溉功能,我们将指导支持各地做好世界灌溉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等“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如做好《姜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与《衢州市乌溪江引水工程(衢州片)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十四五”规划》对接,按照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规划编制的要求,将姜席堰可纳入灌区改造的工程内容按照灌区工程要求做好设计。同时,将继续做好技术服务指导,积极帮助做好大型灌区项目申报,争取中央资金补助。根据《浙江省水利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省财政部门,优先支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有关水利项目建设。

3.注重水环境保护建设,完善河道水系整治规划。我们将按照全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的要求,加强世界灌溉遗产周边河湖水系的生态修复,编制完善河道水系整治规划,实施中小流域综合整治。如根据《龙游县灵山港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指导当地加强姜席堰所在河道灵山港流域河道水系治理工程的谋划;继续支持丽水市通济堰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帮助当地按照《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和《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要求,培育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二)落实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下好“一盘棋”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落实职责和经费。如在张晓峰等6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对龙游县姜席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和利用给予支持的建议》(衢23号)答复意见中,我们已建议当地政府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合力下好姜席堰保护和利用“一盘棋”。

1.健全管理机构组织。县级应建立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有效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灌溉工程遗产的统筹管理。如龙游县成立“姜席堰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部署,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末级渠系所在乡镇(街道)应发扬“官督民办”、“堰长制”和《通济堰规》等优秀水文化传统,按照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部署,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管护主体责任。

2.加强水利冬春修和日常管护。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要充分利用每年冬春修有利时机,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做好遗产保护,注重推动灌溉遗产“岁修”,继续实施丽水通济堰、宁波它山堰、龙游姜席堰、金华白沙堰、龙泉云水渠等灌溉遗产的维修项目,持续开展灌溉工程遗产涉及的渠首整治、渠道改造、河湖治理等工作,改造提升堰坝沟渠的周边环境,同时做好渠道清淤除草、机埠和闸门等配套渠系建筑物日常维修养护等工作,保障灌区灌溉体系良性长效运行,促进人、水、田园的和谐发展。至于本提案提及的姜席堰有关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经对接,龙游县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后明确,姜席堰将遵循“遗产保护和永续利用并重,在用遗产水利功能优先”的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具体按“修旧如旧”的要求,拟对乌溪江引水渡槽、姜席堰水电站及管理用房进行外立面改造,促进遗产区风貌及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3.注重落实管护经费。近年来,按照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我省围绕“加强农田水利管护,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的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计划今年将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任务。我们将督促当地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和农业农村等部门,根据县(市、区)政府批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明确灌溉遗产所在灌区的农业水价。按照国务院部署的“农业水价总体达到或逐步提高到运行维护成本”的要求,核实和明确灌区骨干工程运行维护成本,核定农业水价。二是足额落实维修养护经费。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农田水利条例》和我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深化灌区管理机制改革,理清事权,明确人员和责任,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加强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管护。

(三)大力弘扬优秀水文化,讲好“水故事”

宣传工作具有举旗引领、凝聚共识、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利用编制农村水利“十四五”相关规划的有利时机,开展包含灌溉工程遗产在内的农村水利工程调查。大力宣传治水历史名人和民间故事,发掘吸收“官督民办”、“堰长制”等古代治水制度的合理养分,着力推进水文化建设和传承,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管水治水正能量。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世界灌溉遗产等水情科普文化建设与推广,进一步提升灌溉遗产为代表的水文化魅力。目前,全国已有34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在2019年水利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办公厅联合发文公布的14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中,就有我省世界灌溉遗产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同时,我们将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支持地方建设古堰画乡通济堰博物馆、姜席堰水利遗址博物馆等场馆项目,依托世界灌溉遗产丰富多样的水情教育资源,积极培育水情教育基地,加强对姜席堰等世界灌溉遗产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的技术指导。

再次感谢九三学社省委会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浙江省水利厅

2020年6月24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