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利科普 > 水利科普
浙东运河的历史与价值地位(下)——博大精深的文化风情
发布日期:2021-03-30 09:56 浏览次数:

绍兴为越文化的中心,浙东运河则从其形成的雏形山阴故水道起就一直是这里的文化滋生和传播之地。

文化学术承载之河

浙东之地舜禹传说流传甚广。《水经注·渐江水》:“《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此便为上虞“百官”地名之来历,亦为曹娥江古名“舜江”的由来。

浙东是我国大禹文化保护和传承最好的区域。著名传说和史书中记载大禹治水两次来到会稽,沿运周边流传着“禹得天书”“毕功于了溪”“诛杀防风氏”等传说,有了“会稽”地名,会稽山下也就耸立起历史悠久、殿宇宏壮的大禹陵。

《越绝书》还记载了勾践习教美女西施、郑旦的“美人宫”,在东郭门外的山阴故水道边。

浙东“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潮起潮落,变幻莫测,于是越人心中产生了海潮之神,认为是神的意志主宰着这一自然现象,最著名的当属伍子胥和文种兴潮的神话传说。

曹娥江畔运河边还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孝女曹娥故事。曹娥庙中亦留有蔡邕和杨修“绝妙好辞”佳话。

魏晋时期,越文化的神秘,会稽山的高深莫测,古鉴湖的风光无限,古水道的悠远,吸引众多的文人迁客,于此挥毫泼墨、著书立说、吟唱咏诵、东山再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和故事。

唐代有众多文人学士闻名来越游览,这条线路大致范围为从钱塘江到西兴,之后一条经西兴运河到绍兴城;另一条从鉴湖到绍兴城,或至若耶溪,或沿东鉴湖至曹娥江,经剡溪到天台山。据研究,载入《全唐诗》的来浙诗人有278人,他们沿途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

南宋诗人陆游家住西兴运河近处,从少小离家到晚年家居,常泛舟运河之中,多有妙篇佳作。明清文人在浙东运河歌咏之作不断,明袁宏道“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广为传诵,清齐召南“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脍炙人口。

唐朝时,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贡献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据赵朴初先生考证,鉴真第5次赴日,最后是从越州城出发,取道浙东运河东渡的。

北宋,日本僧人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里记录了乘船从钱塘江,过萧山经古运河,一直到曹娥、嵊州、新昌到天台的往返行程,记述了运河水道、山川风光、风土人情。

历史名人荟萃之地

浙东运河地处山川灵秀之地,重要的区域位置和水乡泽国主航道地位,使众多的历史人物荟萃于此。

秦始皇三十七年(210年)巡越,“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今绍兴运河边的东湖绕门山相传为秦始皇驻马之地。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甚为百姓爱戴,离任时,乡间5位老人各背一百大钱送作盘缠,宠仅收一枚表示感谢,在途经西小江时将钱投入江中,致江水变清,从此西小江又称钱清江。东汉学者蔡邕曾浪迹会稽,在今绍兴柯桥一带的竹亭中取竹椽制成长笛,后人在柯桥运河边重建柯亭以纪念。又相传晋代竹林七贤之阮籍、阮咸在西兴运河河畔的阮社嗜酒如命,文章风流。今柯桥运河边的荫毓古桥有楹联:“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

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群贤由运河会集兰亭,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兰亭序》;谢灵运在会稽的山水诗开一代风气,在运河之畔多有佳作。

孙中山乘“烟波画舫”拜谒大禹陵,引绍兴民众空巷迎观。周恩来在抗战危急关头,乘舟回绍兴宣传抗日,激励民众。辛亥革命前后,绍兴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鲁迅、蔡元培等人的光辉业绩功垂史册,是浙东之骄傲。毛泽东有诗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风光名胜卓绝之乡

“浙东之郡,会稽为大。”浙东运河中心城市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500年历史,以越国文化、山水风光、名人故居卓然于世。

古代浙东运河穿越绍兴城而过,绍兴水城可谓镶嵌在浙东运河之中的璀璨明珠。越王勾践时的小城“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陆门三、水门三”,城内河道四通八达。隋代,基本形成了内为方格形,外加环形的城市河网格局。唐代,越州刺史元稹用“会稽天下本无俦”来赞美这座美丽、繁华的水城。宋代,《嘉泰会稽志》中绍兴城内正式有记载的桥就有99座。清代,有记载的桥达229座,在城中每0.03km2就有一座。府城东运河支河上的八字桥,是绍兴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嘉泰以前,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既是我国石桥梁之特例,又是一尊精湛的艺术珍品。民谚云:“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写尽五湖四海;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照见山会两县。”

清代,全城7.4km2范围内,有大小河道32条,总长60余km,约占全城面积的20%。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等布局形式。交通有水陆平行、一河一路、两岸夹河,亦有仅存水巷,仅可通舟。

宁波老城是依托宁波港建设起来的,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济发达,海城风光闻名已久。公元前482年,勾践为发展水师,增辟通海门户,在其东疆句余之地开拓建城,称句章。句章是甬江流域出现最早的港口,是会稽的海上门户。句章古港在6世纪逐渐衰落后,甬江流域的港口开始东迁三江口(今宁波城区)。公元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移至三江口,是年,刺史韩察“易县治为州治,撤旧城址,更筑新城”,这就是后来宁波的子城。公元892年,建造罗城。

宁波城发端于姚江、甬江、奉化江交汇的三江口地区,西塘河、南塘河等人工运河引入,为诸多水系交汇的核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随着明州城的崛起,对外交通贸易日趋繁荣,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宁波老城东门外的三江口一带,历史上是对外贸易的繁华港埠。至今城区还保存有古海运码头、使馆、会馆等众多体现港口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运河还促进了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众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至今宁被城内保留有诸多宗教性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

曾为绍兴府的余姚秦时置县,东汉建城,临姚江而立,是曹娥江通过虞甬运河沟通姚江的重要节点城镇。闻名于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便生发此地。余姚城与运河息息相关,姚江使这个城市有了对外航道,带来了繁荣发展和名人辈出。“一水双城”格局在诸多运河城镇中是十分罕见的,独特的城市形态与格局表明了运河对其发展的直接影响,展现了独特的运河水乡风貌。

浙东古运河形成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航道尚存,并且依然航船辐辏、效益显著,这在全国运河水系中并不多见。我国文物界已故老前辈罗哲文先生有诗曰:“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

浙东运河的历史与价值地位(下)——博大精深的文化风情
  • 日期:2021-03-30 09:56
  • 来源: 《中国水利》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绍兴为越文化的中心,浙东运河则从其形成的雏形山阴故水道起就一直是这里的文化滋生和传播之地。

文化学术承载之河

浙东之地舜禹传说流传甚广。《水经注·渐江水》:“《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此便为上虞“百官”地名之来历,亦为曹娥江古名“舜江”的由来。

浙东是我国大禹文化保护和传承最好的区域。著名传说和史书中记载大禹治水两次来到会稽,沿运周边流传着“禹得天书”“毕功于了溪”“诛杀防风氏”等传说,有了“会稽”地名,会稽山下也就耸立起历史悠久、殿宇宏壮的大禹陵。

《越绝书》还记载了勾践习教美女西施、郑旦的“美人宫”,在东郭门外的山阴故水道边。

浙东“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潮起潮落,变幻莫测,于是越人心中产生了海潮之神,认为是神的意志主宰着这一自然现象,最著名的当属伍子胥和文种兴潮的神话传说。

曹娥江畔运河边还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孝女曹娥故事。曹娥庙中亦留有蔡邕和杨修“绝妙好辞”佳话。

魏晋时期,越文化的神秘,会稽山的高深莫测,古鉴湖的风光无限,古水道的悠远,吸引众多的文人迁客,于此挥毫泼墨、著书立说、吟唱咏诵、东山再起,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作品和故事。

唐代有众多文人学士闻名来越游览,这条线路大致范围为从钱塘江到西兴,之后一条经西兴运河到绍兴城;另一条从鉴湖到绍兴城,或至若耶溪,或沿东鉴湖至曹娥江,经剡溪到天台山。据研究,载入《全唐诗》的来浙诗人有278人,他们沿途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

南宋诗人陆游家住西兴运河近处,从少小离家到晚年家居,常泛舟运河之中,多有妙篇佳作。明清文人在浙东运河歌咏之作不断,明袁宏道“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广为传诵,清齐召南“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脍炙人口。

唐朝时,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贡献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据赵朴初先生考证,鉴真第5次赴日,最后是从越州城出发,取道浙东运河东渡的。

北宋,日本僧人成寻在《参天台五台山记》里记录了乘船从钱塘江,过萧山经古运河,一直到曹娥、嵊州、新昌到天台的往返行程,记述了运河水道、山川风光、风土人情。

历史名人荟萃之地

浙东运河地处山川灵秀之地,重要的区域位置和水乡泽国主航道地位,使众多的历史人物荟萃于此。

秦始皇三十七年(210年)巡越,“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今绍兴运河边的东湖绕门山相传为秦始皇驻马之地。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为官清廉,甚为百姓爱戴,离任时,乡间5位老人各背一百大钱送作盘缠,宠仅收一枚表示感谢,在途经西小江时将钱投入江中,致江水变清,从此西小江又称钱清江。东汉学者蔡邕曾浪迹会稽,在今绍兴柯桥一带的竹亭中取竹椽制成长笛,后人在柯桥运河边重建柯亭以纪念。又相传晋代竹林七贤之阮籍、阮咸在西兴运河河畔的阮社嗜酒如命,文章风流。今柯桥运河边的荫毓古桥有楹联:“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

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群贤由运河会集兰亭,留下了举世无双的《兰亭序》;谢灵运在会稽的山水诗开一代风气,在运河之畔多有佳作。

孙中山乘“烟波画舫”拜谒大禹陵,引绍兴民众空巷迎观。周恩来在抗战危急关头,乘舟回绍兴宣传抗日,激励民众。辛亥革命前后,绍兴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鲁迅、蔡元培等人的光辉业绩功垂史册,是浙东之骄傲。毛泽东有诗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风光名胜卓绝之乡

“浙东之郡,会稽为大。”浙东运河中心城市绍兴是国务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500年历史,以越国文化、山水风光、名人故居卓然于世。

古代浙东运河穿越绍兴城而过,绍兴水城可谓镶嵌在浙东运河之中的璀璨明珠。越王勾践时的小城“陆门四、水门一”,“山阴大城……陆门三、水门三”,城内河道四通八达。隋代,基本形成了内为方格形,外加环形的城市河网格局。唐代,越州刺史元稹用“会稽天下本无俦”来赞美这座美丽、繁华的水城。宋代,《嘉泰会稽志》中绍兴城内正式有记载的桥就有99座。清代,有记载的桥达229座,在城中每0.03km2就有一座。府城东运河支河上的八字桥,是绍兴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始建于南宋嘉泰以前,宝祐四年(1256年)重建,既是我国石桥梁之特例,又是一尊精湛的艺术珍品。民谚云:“大善塔,塔顶尖,尖如笔,写尽五湖四海;小江桥,桥洞圆,圆如镜,照见山会两县。”

清代,全城7.4km2范围内,有大小河道32条,总长60余km,约占全城面积的20%。有“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等布局形式。交通有水陆平行、一河一路、两岸夹河,亦有仅存水巷,仅可通舟。

宁波老城是依托宁波港建设起来的,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经济发达,海城风光闻名已久。公元前482年,勾践为发展水师,增辟通海门户,在其东疆句余之地开拓建城,称句章。句章是甬江流域出现最早的港口,是会稽的海上门户。句章古港在6世纪逐渐衰落后,甬江流域的港口开始东迁三江口(今宁波城区)。公元821年,明州州治从小溪移至三江口,是年,刺史韩察“易县治为州治,撤旧城址,更筑新城”,这就是后来宁波的子城。公元892年,建造罗城。

宁波城发端于姚江、甬江、奉化江交汇的三江口地区,西塘河、南塘河等人工运河引入,为诸多水系交汇的核心城市,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随着明州城的崛起,对外交通贸易日趋繁荣,成为全国四大港口之一。宁波老城东门外的三江口一带,历史上是对外贸易的繁华港埠。至今城区还保存有古海运码头、使馆、会馆等众多体现港口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运河还促进了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众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至今宁被城内保留有诸多宗教性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

曾为绍兴府的余姚秦时置县,东汉建城,临姚江而立,是曹娥江通过虞甬运河沟通姚江的重要节点城镇。闻名于世、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便生发此地。余姚城与运河息息相关,姚江使这个城市有了对外航道,带来了繁荣发展和名人辈出。“一水双城”格局在诸多运河城镇中是十分罕见的,独特的城市形态与格局表明了运河对其发展的直接影响,展现了独特的运河水乡风貌。

浙东古运河形成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航道尚存,并且依然航船辐辏、效益显著,这在全国运河水系中并不多见。我国文物界已故老前辈罗哲文先生有诗曰:“千古浙东大运河,至今千里泛清波;江南鱼米之乡地,众口同称赖此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