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285/2023-00134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文 号 | 有 效 性 | |||
【按语】“节水优先 空间均衡 系统治理 两手发力”,新时期十六字治水思路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一滴水映照着一个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底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色。为进一步强化节水理念,推动节水举措落实落细,浙江省节水办联合浙江日报开展 “抓节水 保民生 促发展——党政负责人话节水”宣传活动,邀请相关地方党政、部门负责人结合地方特点畅谈构建节水型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两个先行”的思路、举措和成效。本期嘉宾为镇海区委副书记、区长林斌,泰顺县委书记丁熠锋,义乌市水务局局长翁一兵。
镇海区委副书记、区长林斌:
坚持节水优先 统筹绿色发展
全力打造县域节水型社会“镇海样板”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我国确立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期治水兴水指明了方向。镇海区坚决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转变用水方式的重要抓手,持之以恒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镇海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0立方米,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近年来,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镇海区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获评浙江省第三批节水型社会,捧回“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区“大禹鼎”,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为工业发达地区节水管理探路先行。
构建三大体系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约束引导作用,以科学的节水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突出“政府调控”和“市场引导”,打造全社会参与的建设体系。镇海成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管公平、管环境,保障节水工作长期深入开展;同时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严格执行居民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分类水价制度,对省级节水型企业和标杆企业分别按现行收费标准的64%和40%执行。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最大限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是围绕“开源”和“节流”,打造全流程覆盖的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展节水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升级,生产用水实现“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着力增加再生水利用率、提高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和污水回用率。并全面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相继出台《镇海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等文件,全力推动取用水规范化建设全域覆盖。
三是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打造全链条监督的考核体系。立足区情、水情,科学编制《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等一批规划文件,将节水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五水共治”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逐一拆分节点目标,将阶段性任务挂图上墙、细化到人,倒逼牵头单位不折不扣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到位。
聚焦三大领域
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将节水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落后产能淘汰和绿色生活方式等相关联,倒逼发展结构和布局优化。
一是啃下工业节水的“硬骨头”。作为临港大工业区,镇海石化产业产值占宁波市的50%以上,工业用水量占比高达65%,居全市第一。为此,镇海区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整治淘汰等方式,倒逼高耗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减少生产水耗;并积极引入低用水、高附加值的企业。目前已累计创建节水型企业38家,其中七大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96.8%,居全市前列。
二是做好农业节水的“精细活”。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为核心,全面完成4.32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成功创建九龙湖灌片、澥浦灌片等一批省级节水型灌片;并高质量推进高标准节水农田建设,1.8万亩的三年建设任务两年完成。
三是奏响全域节水的“进行曲”。把普及城镇生活节水作为应对城市水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严格落实节水器具和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100%,并创建节水型小区35个、节水型公共机构69家,创建比例居全市前列。
力求三大突破
聚焦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科学谋划,多点发力,助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一是在水资源管理上求突破。以全省首批“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为契机,创新河湖管护机制,建立水面8小时动态保洁、河道淤积监测轮疏等制度,大幅提升镇海区河湖水质;并以点带面树立示范,引导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开展国家级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创建,通过实施严格用水计划管理、开发水平衡测试系统、采用领先节水工艺技术等举措,树立全国节水示范企业标杆。
二是在再生水利用上求突破。把污水资源化利用作为节水开源的重要内容,按照“低碳、绿色、循环”的节水用水思路,大力实施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回用工程。全区日产污水13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达91%,其中宁波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岚山净化水厂采用先进的“双膜工艺”再生水回用设施,“变废为宝”并“分质分类供水”,为周边大型企业日供高品质再生水5.36万吨。
三是在增强全民节水意识上求突破。紧扣“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灵活采用“线上推广”与“线下活动”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等形式,将节水内容带进机关、走进校园、传进社区、送进企业,持续提升宣传覆盖率,相关活动报道10余次获央媒点赞,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响应、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接下来,镇海区将继续对标最高最好最优,以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举措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节约用水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在镇海,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基本得到回用。
泰顺县委书记丁熠锋:
打好节水“组合拳” 建设水生态文明
泰顺位于浙南边陲,县域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辖12镇7乡,总人口36.97万,常住人口26.6万,“十三五”期间平均水资源总量22.4667亿立方米,平均用水总量0.5007亿立方米,是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温州水源保护地。近年来,泰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始终坚持把节水摆在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系统实施生态养水、环境护水、行业节水、工程蓄水等举措,2021年全县万元GDP用水量仅35.77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5.15%,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获优秀等次,创成省级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坚持“一体”推进
全域统筹合力促节水
着力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推动节水理念和措施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一以贯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照上级要求,结合泰顺实际,制定出台《泰顺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方案》,逐一明确任务分工和单位责任,全面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牵总、各方参与的节水控水管理责任链条。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创新开展取用水户线上水量培训班,严格取水许可程序,构建完善以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重点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工程技术体系、公众自觉节水行为规范体系等“四大体系”,确保节水控水工作更加规范。三是突出督考问效。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精准分解下达“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将节水工作纳入各乡镇县级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水资源的刚性约束。
着眼“两端”发力
推动源头治理促节水
深入开展水污染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改善,最大程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一方面,“生活端”实现科学节水。大力实施12个乡镇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全速推进老城区给排水工程PPP项目、罗阳镇背街小巷污水治理工程、罗阳镇东部片区管网工程、三魁镇污水零直排工程(二期)、雅阳镇污水零直排工程(二期)等建设,实现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4公里以上;同时,按照“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要求,持续推进住宅小区、落地房等立管改造,做到污水“应分尽分”,切实提升生活污水收集率。另一方面,“环境端”实现生态治水。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制度,常态开展珊溪库区属地联合执法,严抓严管大小河道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加快实现“河边三化”和“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仅2021年,就累计检查河湖77次、出动执法人员308人次,巡查河道长度440.87公里,发现问题90处,整改率100%。
注重“三节”并举
倒逼绿色转型促节水
聚焦水资源开发、农业、生活三大重点领域,多措并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提升科学用水水平。一是建好节水项目。加快重点节水工程项目建设进度,2021年全县完成水利投资3.98亿元,投资计划完成率132.69%,全面夯实节水基础。其中,樟嫩梓水库工程实现主体完工并通过蓄水验收,全面完工4个城乡综合供水工程,落地开工泰顺抽水蓄能电站等水利项目,全面启动40处城镇和农村供水站提升工程建设,累计改造供水管网工程34公里,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二是发展节水农业。重点深挖农业节水潜力,创成节水型灌区3个,按期完成14.46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数,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等日渐完善、成效明显。三是打造节水载体。大力推进全民节水行动,培育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小区、节水型单位26家,重点用水行业节水型企业4家,建成投用节水教育基地(节水馆)。同时,大力开展“节水进校园、节水进小区”等主题活动,多形式、多载体宣传和普及节水知识,积极引导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节水行动,全面营造节水、惜水、爱水、护水、亲水的浓厚氛围。
奋进新征程,泰顺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节水型社会达标县这一新起点,全力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确保水安全,奋力开创泰顺节水工作新局面。
绿水青山是泰顺的最大发展资源
义乌市水务局局长翁一兵:
开源节流
推行全过程节水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治水的重大实践问题,成为义乌做好水资源工作的行动指南。
于义乌而言,做好节约用水更显意义重大。作为全省17个缺水地区之一,义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443立方米,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近20年来,曾遭遇2次较大的供水危机,义乌人对水资源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义乌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节约用水工作贯穿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分质供水
中水回用开新源
结合义乌水情,着重在开源与节流两头发力,推行全过程节水。开源指的是分质供水,已成为义乌推进节水工作的标志性工程,被列为义乌市重要改革议题。在境内挖潜和境外引水空间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义乌立足自身,率全省之先推进全域分质供水,将全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市政环卫、公共机构、生态环境等用水置换出来,计划到2030年,分质供水量达到1亿方以上,解决城市新增100万人口的水资源问题,为做大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水资源保障。
经过几年努力,义乌已建成稠江工业水厂、苏福工业水厂、武德净水厂、义驾山生态水厂等4座分质水厂,形成11万方/日的供水能力,铺设管网100公里,覆盖主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稠江区块、苏溪区块)、义亭镇、苏溪镇,已通水使用的工业企业、学校医院、市场小区等用水户达到96个,日供水量达到3.5万方,年节约自来水1200万方,相当于3个大陈镇的用水量。
全面管理
让节水不留死角
在节流方面,我们注重夯实管理基础,向管理要效益。
——狠抓计划用水管理。2021年纳入计划管理的用水单位共1540户,计划用水率达到91.21%,对超过计划指标的用水户征收最高3倍的超计划累进加价水费,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水的内生动力。将年用水20万立方米以上的用水单位列入重点监控名录,对其用水节水工作进行重点监控,降低单位水耗,提高用水效率。
——规范节水统计制度。发布《义乌市节水统计制度》,制定《义乌市节水统计报表》,涵盖企业、机关、学校、医院、服务业等。建立节水统计员队伍,2021年起,组织了10场节水统计培训会,开展报表填报培训工作。
——创新节水“三同时”制度。制定实施《义乌市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规定》,在新、改、扩建项目图审、验收等环节抓好节水管控。从2019年至今,共完成节水“三同时”施工图审查项目200个,完成节水验收120个。
——大力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每年开展生活用水器具市场抽检,从源头杜绝非节水型器具在市场流通,目前义乌市用水器具市场在售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加强节水产品和技术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多途径开展节水器具推广,两年来纳入推广名录的节水产品共8个。开展节水器具改造。出台《义乌市区居民家庭非节水型器具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市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采购水龙头等节水器具,支持更换节水型器具。
——强化自备水日常管理。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自备水管理,2020年印发《义乌市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对取用水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和整治,创建范围内的地下水井已全部关停。
整合资源
政府社会齐发力
为切实推进节水工作,义乌注重发挥各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近年来,义乌市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建成一批重大节水工程,推进基础管理、设施改造、器具推广、宣传教育等全领域节水。2019年、2020年、2021年义乌市节水财政投入资金分别达到850万元、2896万元和2207万元,占本级财政总支出的0.65‰、2.18‰和1.43‰。今年预计投入财政资金为3500万元。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设立节水奖励专项资金,调动企业、单位和小区创建的积极性,助力完善内部节水制度、加大查漏堵漏、老旧用水器具改造资金投入力度。2019年、2020年、2021年义乌市来自社会层面的节水资金投入分别达到2021万元、3196万元和5600万元。
开源节流,全过程、全领域节水的推进之下,义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向着绿色、可持续、高质量蝶变升级。目前义乌已有35家企业、36家单位、40家居民小区被评为省级节水型载体。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被评为浙江省首批节水标杆单位。2021年度,义乌万元GDP用水量为16.13立方米,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20.14%、16.1%、21.31%;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5.24%;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3.72%(修正后)。
新时代,新征程,义乌这一浙中名城、世界小商品之都,必将因节水复合效应的不断累积、叠加,谱写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