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285/2023-788927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文 号 | 有 效 性 | |||
初秋时节,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梁家墩,池塘清波碧草,家户庭院整洁,荷叶田田,白鹭翩翩,好似水墨画。
这个钱塘江畔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2013年以前,却是出了名的“脏乱差”。
农村池塘清淤、岸坡绿化种植、“水下森林”构建……如今,依托高品质的水岸景观建设,梁家墩华丽变身为“艺术乡建”的典范,不但吸引中国水彩届大师马百齐的“零一工作室”入驻,而且结合各类艺术展览、艺术培训活动,快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成功推动水农文旅融合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梁家墩的变化是近年来海宁市推进建设全域幸福河湖的鲜活写照。
海宁,河港交织成网,湖荡星罗棋布,这里不仅有钱江大潮气吞山河的壮丽,也有粉墙黛瓦碧水绕城的婉约,动静相宜,交相辉映,共同绘就江南水乡的斑斓画卷。眼下,“潮涌钱塘、水润海宁”的幸福水网正在这座“潮城”生动铺展。
修塘固堤,筑就沿江“水上长城”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
海宁地处钱塘江北岸,是著名的观潮胜地。多变、凶猛、惊险的潮水日复一日冲刷岸边。
海塘大堤正是确保城市不受洪水潮汐侵袭的“水上长城”。
20世纪90年代末期,浙江发出了“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号召,举全省之力,“砸锅卖铁”建设沿海千里高标准海塘。在稳如磐石的千里标准海塘庇护下,浙江沿海不再遭受海塘失守、海潮肆虐之痛。
随着全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的启动,守护一方平安的标准海塘再次迎来大跨步升级。2021年年底,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拉开建设帷幕,海塘安全等级由“标准海塘”向“高标准海塘”迭代跃升,全线打造沿海“生命线”“风景线”“幸福线”,续写海塘安澜新篇章。
钱塘江沿岸,工程车辆往来如梭,吊机挥动着长臂,机器隆隆,焊花飞舞,工程建设者正铆足了劲儿全速推进项目进度。“工程建成之后,防洪御潮标准将从原来的100年一遇、5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海宁市水利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范小东介绍。
提标加固海塘7.09公里,新(扩)建市政道路5.94公里,沿塘建设生态滨水岸带100公顷……以“安全”为基底,海塘建设中融合市政、生态、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一条集防洪御潮安全区、顺畅交通新路线、钱塘江活力新空间、旅游休闲新去处于一体的多功能海塘岸带渐具雏形。
钱江潮声依旧。海塘,不仅承载着安全屏障的使命,还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为海宁城市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经济交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生态修复,建设全域“幸福河湖”
海宁将中小河流作为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主战场”,通过河道拓浚、护岸加固等措施,畅通河网水系,提高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构建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网。同时,完善岸坡绿化,新增沿河步道、亲水平台、栈桥等亲水便民设施,建设生态美丽风景线、富民惠民亲水圈。
2021年以来,海宁实施长山河中小河流治理51.82公里,受益镇(街道)10个、村(社区)32个。
站在袁花镇夹山村的永安桥上放眼望去,海宁市长山河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的治理河道之一——年长港两岸黄石堆叠,水杉成林,紫娇花夹道盛放,自然河道景观尽收眼底。
“在年长港整治中,我们对部分岸段的直立式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降低直立式护岸高度,辅以黄石堆砌,形成良好的水陆过渡空间。对沿河岸坡进行系统绿化,对原有岸坡树木进行合理化保留,实现岸坡绿化全覆盖,为动物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海宁市河湖中心副主任徐飞燕介绍。
而在袁硖港,沿线支浜上的5座栈桥与整条滨水步道会合,杉树与香樟比肩,野樱与木芙蓉互衬,芦苇与美人蕉相间,花丛树影,错落有致,相映成趣。驿站、凉亭、廊架、亲水平台等完善的便民设施,在筑巢引凤间,推动城市更新和招商引资“两翼齐飞”。
绿水逶迤去,人家尽枕河。如今的海宁,一城风景半城秀色,水质、“颜值”双提升,处处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丽风光。
水旅融合,打造现实版“归园田居”
走在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的乡间小道,只见树绕村庄、水满陂塘。一边是错落有致的农舍,清澈碧透的河水,枝繁叶茂的花木;一边是蓝天白云下,大片由绿转黄的稻田,几个村民在树荫下聊天打牌,构成一幅惬意悠闲的田园风光图。
博儒桥村是海宁打造的“四共四筹·儒林春风”美丽乡村精品线中的一个点位。自2016年起,海宁全面启动镇村河道综合整治,试点推行整村连片整治的“美丽河道”项目,以河流水系为基础,因地制宜完善岸坡绿化,新增沿河步道、河埠、亲水平台、栈桥等亲水便民设施,新建凉亭、廊架,形成乡村亲水节点,让田园生活“美上加美”。
“在村里走上三五分钟,就会遇到一个精致的小公园。”博儒桥村村民郁武说。来到博儒桥村的人,无不感叹这是“公园里的村庄”。
除了儒林春风线,海宁还打造了同结连理线、和美郭园线、兴海洛溪线、农耕宁袁线、锦绣桐木线、山水紫薇线等各具镇域特色的乡村亲水休闲线路,融合全域旅游、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建设,以美丽河湖串起滨水小公园、文化展馆(长廊)、户外运动器械点、科教研学场所等,在满足当地群众运动休闲的同时,也吸引很多游客前来旅游,享受闲适慢生活。
“2023年,我们着力开展长水塘·硖石市河、龙渡湖省级美丽河湖创建,下庄桥港、庙长港支浜、北曲泾港、黄张桥港和山庄桥港嘉兴市级美丽河湖创建,让更多的河湖为群众提供优美的环境,带来幸福的感受。”海宁市水利局总工程师汤亦平说。
此间青绿,亲水宜居。一条条河道成为亮丽风景线,一个个小池塘变身美丽小景点,碧水激活了城乡之美,也点亮了海宁人民的幸福生活。
产业振兴,激活共富“一池春水”
“北湖,一名鹃洲,亦称鹃湖”。
1200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到海宁拜谒他的老师顾况时,写下《登西山望硖石湖》:“菱歌清唱棹舟回,树里南湖似鉴开。平障烟浮低落日,出溪路细长新苔。”
白居易笔下的硖石湖就是鹃湖。千年已逝,历史的颓垣埋没了鹃湖的平障烟浮。现在的鹃湖是异地重新开挖的人工湖,从无到有,惊艳一方。它是海宁人保护自然生态、提升城市品位、传承历史文脉的结晶。在这里,不仅可以体会四季变化的自然美景,还可以感受高新科技的力量。
鹃湖北侧,是占地1400多亩的浙江大学(海宁)联合国际校区,也是国际合作办学示范区和海外高技术在境内转化基地。外围是占地23.3平方公里的鹃湖国际科技城,被誉为海宁的“硅谷”。这里聚焦全球化创新创业,积极签约注册落户各类招商引才项目,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大学+科技+产业”驱动发展新格局,成为引领未来海宁科技资源集聚、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因水而兴的不只是鹃湖。在2022年浙江省美丽河湖——亭子桥港河畔的长啸村,全国首个“农光互补”食用菌基地正日益壮大,全年共种植食用菌180万棒,产值超1200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棚顶1.8万余块光伏板年均发电量约55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680吨,减排二氧化碳4350吨。2022年,长啸村在全省第一届未来乡村高峰论坛上光荣入选“未来乡村实践基地”。
与此同时,长啸村还借助菌菇文旅产业生态圈发展亲子度假“新玩场”。来舟陌水街,水上泛舟、岸上品茗;去菌菇大棚,体验亲手采摘蘑菇的乐趣;到趣玩公社,参加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这条集亲水体验、亲子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零碳”旅游线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打卡。
依托魅力健康河湖,海宁深入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不断发展壮大美丽经济,让“生态水”变成“富民泉”,全力构建治水美景与共同富裕共融的新格局。
科技赋能,织就河湖“天罗地网”
当洛塘河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变动的时候,水质监测设备第一时间自动报警;后期海塘整治提升工程完成后,无人机将根据预设路线自动巡检并反馈问题……在海宁,数字化深度应用于智慧治水的场景比比皆是。
新时代治水,离不开数字科技赋能。在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中,海宁市水利局打造潮乡数字孪生河流系统,通过智能监管、数字孪生等方式不断为科学精准治水注入新动力。
远程视频监控技术,对河道堤防工程开展全天候、多方位、多节点、动态化监管,引入AI智能模块,实现水域智能识别、来往船只抓拍、水面漂浮物报警、异常定点抓拍等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对河流及沿岸等区域进行三维建模,构建时空信息服务互联互通、无缝协同的数字孪生应用体系,实现工程基本属性、设备数据、监测状态、运维台账等信息与数字化工程的共生共长;主城区骨干河道配套“智慧巡河”设施,为河道问题发现、涉河违法行为有效打击等提供素材支撑……
河湖“可视化”,平台“数字化”,巡河“智慧化”,让“治水”变“智水”,水网发达的海宁治水效能全面提升。
水域动态变更是海宁市水利局联合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又一探索。他们探索建立县级水域动态更新机制,以水域调查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比现状遥感影像数据,实现对全市、分镇(街道)水域的现状情况、变化情况的及时掌握,为海宁市水域长效监管提供数字化手段。
数字治水,护水长清。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被用在河湖保护治理上,形成治水“天罗地网”,为海宁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保驾护航。
文化钩沉,重拾千年“水韵乡愁”
“洛水潺湲通吴越,洛塘逶迤贯春秋”。洛塘河几乎穿过整个海宁,流淌千年,承载了海宁人美好的乡愁记忆。
在开展洛塘河整治中,海宁十分注重沿岸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通过河埠头、亲水平台、栈桥、绿道的建设,把城市与河流融为一体,较好地保护了南关厢历史文化街区、会源桥、水月亭、徐志摩故居等众多的沿河古迹,做到“建一个工程、成一处风景、留一段历史、传一地文化”。
文化幕墙,名人灯箱,海宁灯彩,大理石雕版……徜徉在洛塘河沿岸绿道,可以沉浸式感受洛塘河千年风华。
位于洛塘河与长山河交汇处的海宁市水泥厂,因历史原因曾被长期废置,成为废品收购聚集地。海宁市水利局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将区域内原水泥厂吊机码头改造为工业历史遗产,成为以水为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受到市民一致好评。
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海宁在挖掘厚重文化底蕴的同时,致力于做好水利科普教育。
坐落于城北的海宁水利文化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生动展示了海宁的海江河湖、水利工程和治水人物等,展现了由钱塘江潮文化演化而来的海宁精神,以及海宁水利发展的历史画卷和辉煌成就。
海宁市水利文化馆由原农资仓库改建而来,与节水宣传教育基地、硖石市河闸站一道,构成了“一园两馆一闸站”的别致景观,是浙江河(湖)长学院的现场教学基地。
在水利文化园内步道上漫步,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水利文化遗址实物模型,复刻展示了多种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
千年古城唱新曲。如今的海宁,新意与古韵相碰撞,千年文脉与水文化相融合,在挖掘、保护和延续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以水为媒,扮靓潮城,勾勒幸福。海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持续向好的河湖画布上,海宁将用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继续描绘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幸福新图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提供良好河湖生态保障。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