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3-00759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日报】世界水日,说说浙江的水
发布日期:2023-03-23 10:19 浏览次数: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

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意为加速变革,我国则把今年的纪念主题定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每到这一天,许多地方会启动一日节水的活动,旨在唤醒人们保护水的意识。事实上,要真正保护好水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水与人类生产生活更好的协同,持之以恒的治理显得更为重要。

治水,浙江人再熟悉不过。

浙江的“治水经”,历史可以至少往前追溯五千年。把其中的故事串起来,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在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筑起11条水坝,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主要发挥防洪、运输、灌溉等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在钱塘江北岸开凿的首条人工渠道,沟通了吴越两地,把浙江的运河史定格在2500多年前。

到1500多年前南朝萧梁时期,人们兴建了通济堰,通过拦截上游松阴溪水,密布成网,至今依旧灌溉丽水碧湖平原6万多亩农田……

如果说,古代人治水,多是一种见招拆招。那么到了近现代,浙江人已经学会先对全省的水情开展更全面、深刻的调查了解。

首先是对于浙江天然水系的“骨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自北而南,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这八大水系纵横交织,遍布之江大地;全省河流长约14万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达到865条;57个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两岸的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宁平原。

其次,发现浙江缺水。

这点很多人会好奇,浙江河湖密布、江海通达,单位面积产水量位列全国第4位,怎么会缺水呢?

人多水少是首要原因。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512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其次,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比如年内梅汛期和台汛期雨量集中,约占年度降雨总量的70%,年际间降雨变化大,丰枯年水资源量相差近3倍。

再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布局不匹配。比如西南衢丽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是东北绍宁舟地区的1.25倍。

加上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浙江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

另外,由于浙江地貌多变、水情复杂,洪涝、泥石流、风暴潮等灾害时常来袭。

有了这些认识,浙江人开始了一场艰辛而伟大的治水历程。

2020年7月9日,新安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新安江水库建成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进行九孔泄洪。视觉中国图

1960年4月,216亿立方米库容的新安江水库坝落铜官峡,这座浙江水库的“老大哥”让连绵群山化作了大湖中的小小岛屿;

20世纪70年代,30万大军徒手开挖长山河,“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杭嘉湖南排工程在嘉兴开始崛起;

2003年,浙东引水工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将富春江水分南北两路并行,引流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水资源紧张的浙东沿海地区,真正实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9年9月29日,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从以钱塘江河口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河口等多水源供水。

根据浙江省水利厅的数据统计,浙江现有水库4277座,其中200座大中型水库控制全省47%的山区面积,苕溪、曹娥江等流域设有5个蓄滞洪区,它们形成了水网的“盆”和“塔”。2184公里的主要江河干堤、沿海2014公里海塘和沿线48座大中型口门泵站,则构成了浙江水网防洪排涝御潮的骨干屏障。

未来,浙江人又将如何治水?

今年,浙江省政府批复了《浙江水网建设规划》,核心理念是“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意味着,浙江人接下来的治水行动,是站在全域视角开启的系统性谋划,以网状布局,实现全省水资源互调互济。

在浙江水网总体格局图上,有浙东、浙中、浙北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共同构成浙江“南水北调、西水东送”的通道。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将在2035年全面建成,沟通钱塘江等八大水系和十余个重要水库枢纽节点,使自然水系、水利设施交互成网,届时能为宁波、舟山、金义都市区等地供应3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

眼下,40项重大项目加快开工,165项重大在建工程与时间赛跑,85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衔枚疾进……浙江正以“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重塑全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位于东苕溪右岸的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如火如荼,完工后可将防洪标准提升到200年一遇,实现拒山区洪水于平原之外,与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的杭州西部主城区发展相匹配。

2022年,杭州启动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视觉中国图

浙西南又一座“防洪重器”——总库容为1.3亿立方米的丽水莲湖水库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审查。该水库建成后,通过与紧水滩等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可提升丽水市区、温州市区等地的防洪能力。若结合配套通济堰补水工程,又可为瓯江流域水生态调度、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提供水源保障。

生长在江南水乡,“治水”的精神也许早已刻在了浙江人的基因里。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索引号 002482285/2023-00759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日报】世界水日,说说浙江的水
发布日期:2023-03-23 10:19 浏览次数: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

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意为加速变革,我国则把今年的纪念主题定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每到这一天,许多地方会启动一日节水的活动,旨在唤醒人们保护水的意识。事实上,要真正保护好水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水与人类生产生活更好的协同,持之以恒的治理显得更为重要。

治水,浙江人再熟悉不过。

浙江的“治水经”,历史可以至少往前追溯五千年。把其中的故事串起来,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在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筑起11条水坝,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主要发挥防洪、运输、灌溉等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在钱塘江北岸开凿的首条人工渠道,沟通了吴越两地,把浙江的运河史定格在2500多年前。

到1500多年前南朝萧梁时期,人们兴建了通济堰,通过拦截上游松阴溪水,密布成网,至今依旧灌溉丽水碧湖平原6万多亩农田……

如果说,古代人治水,多是一种见招拆招。那么到了近现代,浙江人已经学会先对全省的水情开展更全面、深刻的调查了解。

首先是对于浙江天然水系的“骨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自北而南,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这八大水系纵横交织,遍布之江大地;全省河流长约14万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达到865条;57个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两岸的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宁平原。

其次,发现浙江缺水。

这点很多人会好奇,浙江河湖密布、江海通达,单位面积产水量位列全国第4位,怎么会缺水呢?

人多水少是首要原因。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512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其次,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比如年内梅汛期和台汛期雨量集中,约占年度降雨总量的70%,年际间降雨变化大,丰枯年水资源量相差近3倍。

再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布局不匹配。比如西南衢丽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是东北绍宁舟地区的1.25倍。

加上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浙江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

另外,由于浙江地貌多变、水情复杂,洪涝、泥石流、风暴潮等灾害时常来袭。

有了这些认识,浙江人开始了一场艰辛而伟大的治水历程。

2020年7月9日,新安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新安江水库建成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进行九孔泄洪。视觉中国图

1960年4月,216亿立方米库容的新安江水库坝落铜官峡,这座浙江水库的“老大哥”让连绵群山化作了大湖中的小小岛屿;

20世纪70年代,30万大军徒手开挖长山河,“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杭嘉湖南排工程在嘉兴开始崛起;

2003年,浙东引水工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将富春江水分南北两路并行,引流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水资源紧张的浙东沿海地区,真正实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9年9月29日,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从以钱塘江河口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河口等多水源供水。

根据浙江省水利厅的数据统计,浙江现有水库4277座,其中200座大中型水库控制全省47%的山区面积,苕溪、曹娥江等流域设有5个蓄滞洪区,它们形成了水网的“盆”和“塔”。2184公里的主要江河干堤、沿海2014公里海塘和沿线48座大中型口门泵站,则构成了浙江水网防洪排涝御潮的骨干屏障。

未来,浙江人又将如何治水?

今年,浙江省政府批复了《浙江水网建设规划》,核心理念是“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意味着,浙江人接下来的治水行动,是站在全域视角开启的系统性谋划,以网状布局,实现全省水资源互调互济。

在浙江水网总体格局图上,有浙东、浙中、浙北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共同构成浙江“南水北调、西水东送”的通道。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将在2035年全面建成,沟通钱塘江等八大水系和十余个重要水库枢纽节点,使自然水系、水利设施交互成网,届时能为宁波、舟山、金义都市区等地供应3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

眼下,40项重大项目加快开工,165项重大在建工程与时间赛跑,85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衔枚疾进……浙江正以“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重塑全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位于东苕溪右岸的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如火如荼,完工后可将防洪标准提升到200年一遇,实现拒山区洪水于平原之外,与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的杭州西部主城区发展相匹配。

2022年,杭州启动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视觉中国图

浙西南又一座“防洪重器”——总库容为1.3亿立方米的丽水莲湖水库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审查。该水库建成后,通过与紧水滩等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可提升丽水市区、温州市区等地的防洪能力。若结合配套通济堰补水工程,又可为瓯江流域水生态调度、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提供水源保障。

生长在江南水乡,“治水”的精神也许早已刻在了浙江人的基因里。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

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意为加速变革,我国则把今年的纪念主题定为“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

每到这一天,许多地方会启动一日节水的活动,旨在唤醒人们保护水的意识。事实上,要真正保护好水资源,关键在于如何让水与人类生产生活更好的协同,持之以恒的治理显得更为重要。

治水,浙江人再熟悉不过。

浙江的“治水经”,历史可以至少往前追溯五千年。把其中的故事串起来,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在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筑起11条水坝,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主要发挥防洪、运输、灌溉等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在钱塘江北岸开凿的首条人工渠道,沟通了吴越两地,把浙江的运河史定格在2500多年前。

到1500多年前南朝萧梁时期,人们兴建了通济堰,通过拦截上游松阴溪水,密布成网,至今依旧灌溉丽水碧湖平原6万多亩农田……

如果说,古代人治水,多是一种见招拆招。那么到了近现代,浙江人已经学会先对全省的水情开展更全面、深刻的调查了解。

首先是对于浙江天然水系的“骨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自北而南,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这八大水系纵横交织,遍布之江大地;全省河流长约14万公里,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达到865条;57个常年水面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主要分布在环杭州湾两岸的杭嘉湖平原和萧绍宁平原。

其次,发现浙江缺水。

这点很多人会好奇,浙江河湖密布、江海通达,单位面积产水量位列全国第4位,怎么会缺水呢?

人多水少是首要原因。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512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

其次,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比如年内梅汛期和台汛期雨量集中,约占年度降雨总量的70%,年际间降雨变化大,丰枯年水资源量相差近3倍。

再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布局不匹配。比如西南衢丽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是东北绍宁舟地区的1.25倍。

加上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浙江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

另外,由于浙江地貌多变、水情复杂,洪涝、泥石流、风暴潮等灾害时常来袭。

有了这些认识,浙江人开始了一场艰辛而伟大的治水历程。

2020年7月9日,新安江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新安江水库建成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进行九孔泄洪。视觉中国图

1960年4月,216亿立方米库容的新安江水库坝落铜官峡,这座浙江水库的“老大哥”让连绵群山化作了大湖中的小小岛屿;

20世纪70年代,30万大军徒手开挖长山河,“北水南排、低水高走”的杭嘉湖南排工程在嘉兴开始崛起;

2003年,浙东引水工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将富春江水分南北两路并行,引流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水资源紧张的浙东沿海地区,真正实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

2019年9月29日,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杭州城市供水格局从以钱塘江河口为主的单一水源供应,转变为千岛湖、钱塘江河口等多水源供水。

根据浙江省水利厅的数据统计,浙江现有水库4277座,其中200座大中型水库控制全省47%的山区面积,苕溪、曹娥江等流域设有5个蓄滞洪区,它们形成了水网的“盆”和“塔”。2184公里的主要江河干堤、沿海2014公里海塘和沿线48座大中型口门泵站,则构成了浙江水网防洪排涝御潮的骨干屏障。

未来,浙江人又将如何治水?

今年,浙江省政府批复了《浙江水网建设规划》,核心理念是“完善水资源调配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意味着,浙江人接下来的治水行动,是站在全域视角开启的系统性谋划,以网状布局,实现全省水资源互调互济。

在浙江水网总体格局图上,有浙东、浙中、浙北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共同构成浙江“南水北调、西水东送”的通道。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将在2035年全面建成,沟通钱塘江等八大水系和十余个重要水库枢纽节点,使自然水系、水利设施交互成网,届时能为宁波、舟山、金义都市区等地供应30亿立方米优质水资源。

眼下,40项重大项目加快开工,165项重大在建工程与时间赛跑,85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衔枚疾进……浙江正以“适度超前”的原则不断重塑全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

位于东苕溪右岸的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如火如荼,完工后可将防洪标准提升到200年一遇,实现拒山区洪水于平原之外,与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的杭州西部主城区发展相匹配。

2022年,杭州启动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视觉中国图

浙西南又一座“防洪重器”——总库容为1.3亿立方米的丽水莲湖水库项目建议书已通过审查。该水库建成后,通过与紧水滩等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可提升丽水市区、温州市区等地的防洪能力。若结合配套通济堰补水工程,又可为瓯江流域水生态调度、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提供水源保障。

生长在江南水乡,“治水”的精神也许早已刻在了浙江人的基因里。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