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3-788641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水利报】让幸福之水流遍之江大地
发布日期:2023-08-16 11:11 浏览次数: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设立全国生态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的重要举措。

7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省长、省级总河长王浩签发2023年第1号总河长令,标志着《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正式施行,浙江在全国率先拉开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大幕。

未来5年,浙江将以行动计划为纲,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个特征,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五大行动,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号令一出,动若风发。之江大地,幸福的“种子”将在全省域河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升级治水理念 答时代之问 应人民之需

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河湖资源禀赋优良的浙江,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升级治水理念、深化治水实践,成为推行河湖长制的先行者和全国河湖治理的领跑者。

二十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累计治理4.9万公里河道,建成6000公里省级美丽河湖,贯通1万余公里滨水绿道,将3000余个滨水公园和文化节点串珠成链,实现了江河湖泊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良好的河湖生态,已经成了美丽浙江“大花园”最亮丽的底色。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照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河湖治理迭代升级成为新课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走进自然、感受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特别是沿河露营、民宿等新诉求明显增多,需升级浙江河湖建设。”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表示,回答这个时代之问,关键在于治理理念的变化。在治理对象上,从重点关注河湖面貌向更关注百姓感受迭代;在目标导向上,从主要聚焦水美更多向生态、富民迭代,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浙江幸福河湖建设对以往河湖治理行动的升级,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河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生态是河湖最重要的底色,人水和谐是建设幸福河湖的追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浙江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维护好河流的生命健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河湖生态资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河湖资源在深化“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成为幸福河湖建设的题中之意。

正因如此,浙江的河湖不仅要“幸福”,更要“全域幸福”!

构建以八大水系为轴的发展带,打造近百条各具特色的县域幸福母亲河,建设千余个高品质水美乡村,激发万余公里滨水岸带活力……从大江大河到穿村而过小河小溪,从锦绣湖库到门前池塘,全域水脉活力奔涌,一张“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图景呼之欲出。

浙江也将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共富路径、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形成一批幸福河湖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创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开展五大行动 从“打造样板”到“全域推进”

盛夏时节,在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一群学生正在沿江绿道上骑行。隔水相望,老街白墙黛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

这里是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试点——灵山港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所在地。通过试点,当地依托生态优良、美丽灵动的灵山港,积极打造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累计撬动近百亿元投资、吸纳1万余名农民就业。随着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铺开,灵山港将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绿廊”,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1年至2022年,浙江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择优选择江河流域基础较好的22个地区开展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每个县下达试点补助资金1000万元,建设期满后,确定为优秀试点单位的,省级再给予奖励资金1000万元。

良好的激励机制让创业创新的活力竞相奔涌。德清县通过开展“清水入城”工程等,不仅切实改善了全域旅游环境,推动钢琴小镇等文旅产业发展,还探索了湿地碳汇收储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湿地培育—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生态富民新机制;建德市坚持规划先行,出台浙江省首个县级幸福河湖建设规划,总投资542亿余元,实施160个项目,构建覆盖省、县、乡镇三级河道和近千座水库山塘的全域碧水脉络;浦江县通过河湖综合治理项目和打造“15分钟亲水圈”,构建形成以浦阳江、壶源江两条水脉为主线,以翠湖、金狮湖、月牙湖、上河、薛下庄五大亲水综合体为龙头,以“15分钟亲水圈”为亮点,以“秀丽山水游线”等为串联的全域幸福河湖发展格局……

在一个个试点实践中,浙江逐渐探索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之道:

——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围绕群众对河湖治理的多元需求,深入挖掘河湖富民惠民功能,推动河湖治理共富共享。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尊重和顺应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融合发展、联动推进。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交通、农业等行业融合,合理布局河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创新河湖建设和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未来5年,浙江将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大特征,开展五大行动,预计投资6931亿元,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聚焦“安全”,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加快推动主要江河干堤提升加固、中小流域系统整治、平原城市排涝能力提高等9类工程。

坚持“生态”,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八大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流量监测、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修复等项目全力筑牢生态屏障。

注重“宜居”,实施亲水宜居设施提升行动,水库山塘功能完善、滨水慢行道路建设、村落品质提升等一项项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惠民工作积极推进。

强化“富民”,实施滨水产业富民行动,以水美带动水经济发展,开展水产业基地建设、滨水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注入“智慧”,实施河湖管理改革攻坚行动,建设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及八大水系数字孪生流域,数字赋能提升全省河湖管理能力,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智慧化管理新工具。

深化河湖长制 联动协同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14项具体工作任务,30类工程,11项河湖管理改革……浙江的这场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涉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等10个部门。如何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建成全域幸福河湖?

“展现‘勇立潮头当标杆’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河湖打造成为我省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根源、历史文化的载体,把河湖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不断为全国治水兴水提供浙江素材、浙江经验。”在7月6日召开的浙江省级总河长会议上,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给出了答案。

早在2003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试行“河长制”。目前,全省已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

2021年,浙江河湖长制再升级,建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打造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此次开展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8个河湖长制成员单位协同联动治水,加强跨行业融合,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全省5万余名河湖长也闻令而动。特别是县级总河长将发挥“指挥官”作用,统筹考虑财力、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编制“一县一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再上新台阶。

依托浙江璀璨夺目的治水文化遗产,各地深入挖掘水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文化带建设,打造高品质沿河文化圈。

建设全域幸福河湖,更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各地通过推行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利用护水实践所得积分兑换商品等多种形式,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的良好氛围。

从“美丽”到“幸福”,这是一场河湖治理的全方位蝶变;从试点到全域,这是一场覆盖城市乡村、大江小河的创新行动。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的新征程上,浙江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让之江大地每一条河湖焕发新时代风采,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

索引号 002482285/2023-788641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水利报】让幸福之水流遍之江大地
发布日期:2023-08-16 11:11 浏览次数: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设立全国生态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的重要举措。

7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省长、省级总河长王浩签发2023年第1号总河长令,标志着《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正式施行,浙江在全国率先拉开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大幕。

未来5年,浙江将以行动计划为纲,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个特征,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五大行动,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号令一出,动若风发。之江大地,幸福的“种子”将在全省域河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升级治水理念 答时代之问 应人民之需

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河湖资源禀赋优良的浙江,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升级治水理念、深化治水实践,成为推行河湖长制的先行者和全国河湖治理的领跑者。

二十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累计治理4.9万公里河道,建成6000公里省级美丽河湖,贯通1万余公里滨水绿道,将3000余个滨水公园和文化节点串珠成链,实现了江河湖泊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良好的河湖生态,已经成了美丽浙江“大花园”最亮丽的底色。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照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河湖治理迭代升级成为新课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走进自然、感受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特别是沿河露营、民宿等新诉求明显增多,需升级浙江河湖建设。”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表示,回答这个时代之问,关键在于治理理念的变化。在治理对象上,从重点关注河湖面貌向更关注百姓感受迭代;在目标导向上,从主要聚焦水美更多向生态、富民迭代,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浙江幸福河湖建设对以往河湖治理行动的升级,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河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生态是河湖最重要的底色,人水和谐是建设幸福河湖的追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浙江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维护好河流的生命健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河湖生态资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河湖资源在深化“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成为幸福河湖建设的题中之意。

正因如此,浙江的河湖不仅要“幸福”,更要“全域幸福”!

构建以八大水系为轴的发展带,打造近百条各具特色的县域幸福母亲河,建设千余个高品质水美乡村,激发万余公里滨水岸带活力……从大江大河到穿村而过小河小溪,从锦绣湖库到门前池塘,全域水脉活力奔涌,一张“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图景呼之欲出。

浙江也将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共富路径、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形成一批幸福河湖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创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开展五大行动 从“打造样板”到“全域推进”

盛夏时节,在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一群学生正在沿江绿道上骑行。隔水相望,老街白墙黛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

这里是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试点——灵山港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所在地。通过试点,当地依托生态优良、美丽灵动的灵山港,积极打造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累计撬动近百亿元投资、吸纳1万余名农民就业。随着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铺开,灵山港将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绿廊”,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1年至2022年,浙江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择优选择江河流域基础较好的22个地区开展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每个县下达试点补助资金1000万元,建设期满后,确定为优秀试点单位的,省级再给予奖励资金1000万元。

良好的激励机制让创业创新的活力竞相奔涌。德清县通过开展“清水入城”工程等,不仅切实改善了全域旅游环境,推动钢琴小镇等文旅产业发展,还探索了湿地碳汇收储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湿地培育—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生态富民新机制;建德市坚持规划先行,出台浙江省首个县级幸福河湖建设规划,总投资542亿余元,实施160个项目,构建覆盖省、县、乡镇三级河道和近千座水库山塘的全域碧水脉络;浦江县通过河湖综合治理项目和打造“15分钟亲水圈”,构建形成以浦阳江、壶源江两条水脉为主线,以翠湖、金狮湖、月牙湖、上河、薛下庄五大亲水综合体为龙头,以“15分钟亲水圈”为亮点,以“秀丽山水游线”等为串联的全域幸福河湖发展格局……

在一个个试点实践中,浙江逐渐探索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之道:

——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围绕群众对河湖治理的多元需求,深入挖掘河湖富民惠民功能,推动河湖治理共富共享。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尊重和顺应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融合发展、联动推进。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交通、农业等行业融合,合理布局河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创新河湖建设和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未来5年,浙江将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大特征,开展五大行动,预计投资6931亿元,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聚焦“安全”,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加快推动主要江河干堤提升加固、中小流域系统整治、平原城市排涝能力提高等9类工程。

坚持“生态”,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八大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流量监测、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修复等项目全力筑牢生态屏障。

注重“宜居”,实施亲水宜居设施提升行动,水库山塘功能完善、滨水慢行道路建设、村落品质提升等一项项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惠民工作积极推进。

强化“富民”,实施滨水产业富民行动,以水美带动水经济发展,开展水产业基地建设、滨水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注入“智慧”,实施河湖管理改革攻坚行动,建设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及八大水系数字孪生流域,数字赋能提升全省河湖管理能力,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智慧化管理新工具。

深化河湖长制 联动协同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14项具体工作任务,30类工程,11项河湖管理改革……浙江的这场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涉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等10个部门。如何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建成全域幸福河湖?

“展现‘勇立潮头当标杆’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河湖打造成为我省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根源、历史文化的载体,把河湖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不断为全国治水兴水提供浙江素材、浙江经验。”在7月6日召开的浙江省级总河长会议上,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给出了答案。

早在2003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试行“河长制”。目前,全省已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

2021年,浙江河湖长制再升级,建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打造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此次开展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8个河湖长制成员单位协同联动治水,加强跨行业融合,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全省5万余名河湖长也闻令而动。特别是县级总河长将发挥“指挥官”作用,统筹考虑财力、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编制“一县一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再上新台阶。

依托浙江璀璨夺目的治水文化遗产,各地深入挖掘水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文化带建设,打造高品质沿河文化圈。

建设全域幸福河湖,更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各地通过推行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利用护水实践所得积分兑换商品等多种形式,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的良好氛围。

从“美丽”到“幸福”,这是一场河湖治理的全方位蝶变;从试点到全域,这是一场覆盖城市乡村、大江小河的创新行动。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的新征程上,浙江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让之江大地每一条河湖焕发新时代风采,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设立全国生态日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高举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伟大号召的重要举措。

7月25日,浙江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省长、省级总河长王浩签发2023年第1号总河长令,标志着《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正式施行,浙江在全国率先拉开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大幕。

未来5年,浙江将以行动计划为纲,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个特征,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河湖生态保护提升、亲水宜居设施提升、滨水产业富民、河湖管理改革攻坚等五大行动,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号令一出,动若风发。之江大地,幸福的“种子”将在全省域河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升级治水理念 答时代之问 应人民之需

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河湖资源禀赋优良的浙江,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升级治水理念、深化治水实践,成为推行河湖长制的先行者和全国河湖治理的领跑者。

二十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深入开展万里清水河道建设、“五水共治”“美丽河湖”建设,累计治理4.9万公里河道,建成6000公里省级美丽河湖,贯通1万余公里滨水绿道,将3000余个滨水公园和文化节点串珠成链,实现了江河湖泊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持续蝶变,良好的河湖生态,已经成了美丽浙江“大花园”最亮丽的底色。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照浙江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河湖治理迭代升级成为新课题。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走进自然、感受美好生活的愿望日益迫切,特别是沿河露营、民宿等新诉求明显增多,需升级浙江河湖建设。”浙江省水利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黄黎明表示,回答这个时代之问,关键在于治理理念的变化。在治理对象上,从重点关注河湖面貌向更关注百姓感受迭代;在目标导向上,从主要聚焦水美更多向生态、富民迭代,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是浙江幸福河湖建设对以往河湖治理行动的升级,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幸福河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生态是河湖最重要的底色,人水和谐是建设幸福河湖的追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浙江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维护好河流的生命健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良好的河湖生态资源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河湖资源在深化“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成为幸福河湖建设的题中之意。

正因如此,浙江的河湖不仅要“幸福”,更要“全域幸福”!

构建以八大水系为轴的发展带,打造近百条各具特色的县域幸福母亲河,建设千余个高品质水美乡村,激发万余公里滨水岸带活力……从大江大河到穿村而过小河小溪,从锦绣湖库到门前池塘,全域水脉活力奔涌,一张“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图景呼之欲出。

浙江也将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共富路径、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形成一批幸福河湖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成果和制度创新成果,为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创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浙江经验”。

开展五大行动 从“打造样板”到“全域推进”

盛夏时节,在浙江省龙游县溪口镇,一群学生正在沿江绿道上骑行。隔水相望,老街白墙黛瓦,商铺林立,游人如织。

这里是水利部首批幸福河湖试点——灵山港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所在地。通过试点,当地依托生态优良、美丽灵动的灵山港,积极打造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累计撬动近百亿元投资、吸纳1万余名农民就业。随着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的铺开,灵山港将串联“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绿廊”,成为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2021年至2022年,浙江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择优选择江河流域基础较好的22个地区开展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每个县下达试点补助资金1000万元,建设期满后,确定为优秀试点单位的,省级再给予奖励资金1000万元。

良好的激励机制让创业创新的活力竞相奔涌。德清县通过开展“清水入城”工程等,不仅切实改善了全域旅游环境,推动钢琴小镇等文旅产业发展,还探索了湿地碳汇收储服务模式,推动形成“湿地培育—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生态富民新机制;建德市坚持规划先行,出台浙江省首个县级幸福河湖建设规划,总投资542亿余元,实施160个项目,构建覆盖省、县、乡镇三级河道和近千座水库山塘的全域碧水脉络;浦江县通过河湖综合治理项目和打造“15分钟亲水圈”,构建形成以浦阳江、壶源江两条水脉为主线,以翠湖、金狮湖、月牙湖、上河、薛下庄五大亲水综合体为龙头,以“15分钟亲水圈”为亮点,以“秀丽山水游线”等为串联的全域幸福河湖发展格局……

在一个个试点实践中,浙江逐渐探索出全域幸福河湖建设之道:

——坚持以人为本、共富共享。围绕群众对河湖治理的多元需求,深入挖掘河湖富民惠民功能,推动河湖治理共富共享。

——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尊重和顺应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海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融合发展、联动推进。加强与文化、旅游、体育、交通、农业等行业融合,合理布局河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创新河湖建设和管理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畅通生态价值转化通道。

未来5年,浙江将围绕“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五大特征,开展五大行动,预计投资6931亿元,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全域幸福河湖基本格局。

聚焦“安全”,实施江河安澜达标提质行动,加快推动主要江河干堤提升加固、中小流域系统整治、平原城市排涝能力提高等9类工程。

坚持“生态”,实施河湖生态保护提升行动,八大水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流量监测、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修复等项目全力筑牢生态屏障。

注重“宜居”,实施亲水宜居设施提升行动,水库山塘功能完善、滨水慢行道路建设、村落品质提升等一项项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惠民工作积极推进。

强化“富民”,实施滨水产业富民行动,以水美带动水经济发展,开展水产业基地建设、滨水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建设,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注入“智慧”,实施河湖管理改革攻坚行动,建设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及八大水系数字孪生流域,数字赋能提升全省河湖管理能力,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智慧化管理新工具。

深化河湖长制 联动协同全域建设幸福河湖

14项具体工作任务,30类工程,11项河湖管理改革……浙江的这场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涉及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等10个部门。如何统筹各方力量,共同建成全域幸福河湖?

“展现‘勇立潮头当标杆’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制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河湖打造成为我省生态文明的基石、经济发展的血脉、美好生活的根源、历史文化的载体,把河湖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不断为全国治水兴水提供浙江素材、浙江经验。”在7月6日召开的浙江省级总河长会议上,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易炼红给出了答案。

早在2003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试行“河长制”。目前,全省已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体系。

2021年,浙江河湖长制再升级,建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打造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此次开展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18个河湖长制成员单位协同联动治水,加强跨行业融合,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全省5万余名河湖长也闻令而动。特别是县级总河长将发挥“指挥官”作用,统筹考虑财力、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因素,编制“一县一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共同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再上新台阶。

依托浙江璀璨夺目的治水文化遗产,各地深入挖掘水文化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等文化带建设,打造高品质沿河文化圈。

建设全域幸福河湖,更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各地通过推行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利用护水实践所得积分兑换商品等多种形式,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的良好氛围。

从“美丽”到“幸福”,这是一场河湖治理的全方位蝶变;从试点到全域,这是一场覆盖城市乡村、大江小河的创新行动。在建设全域幸福河湖的新征程上,浙江将守正笃实、久久为功,让之江大地每一条河湖焕发新时代风采,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