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高度重视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全面排摸、精准分类、合理布局,探索开展小微型水站建设,有效提升农村供水综合效益。
一是全面排摸。受制于山区县村落规模小、相互距离远、人口分布散、地形制约强等因素,大规模建设供水水站选址困难,而且造价偏高、利用率低、效益较差。该县以“一村不落、一人不少”为目标,组织县专班、属地乡镇(街道)细化开展小微水站建设需求排摸,全面摸清底数,建立工程和人口全覆盖台账,形成农村供水现状布局图。经排摸,全县常住人口20人以下的小微型水站建设需求达152座,受益人口约1825人,估算投资约0.3亿元。
二是分类改造。积极探索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聚焦问题短板,分类改造提升。分乡镇(街道)对常住20人以下小微型水站进行逐点位综合分析,细化改造方案,重点将152座小微型供水站点分为两类改造:一是常住人口6至20人的水站129座,综合施用水源水站“双改造双提升”、挖掘稳定水源、增设预沉池、增设集成加药功能小型膜处理设备和小型一体化设备等方式改造,有效破解频繁停水断水、水质不达标等群众反响强烈问题,截至目前,已安装投用膜处理84套、小型一体化设备45套;二是常住人口小于6人的23处,采用逐户加装家用净水设备方式改造,保障水质安全。
三是尊重民意。在改造方式确定过程中,采用“先调研+后回访”方式,充分尊重、结合民情民意,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常住人口仅6户10人的英川镇陈坑自然村为例,该村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在实地走访调研、听取村民建议后,利用原有水池,通过增设集成式膜处理净水设备、改造老旧管网、增加水厂安全防护措施等,投资13.28万元建成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功能齐全的陈坑供水站,保障村民生活用水,获得在村村民一致点赞。
四是数字赋能。小微型水站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为管护费时费力。该县通过建设感知体系,实时监测水站运行情况,提高小微水站管护效率。水质数据实时更新至“浙水好喝”平台,贯通接入畲乡幸福河数字化系统,构建集供水、运维、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目前已覆盖水站62座。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