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乡河成果展——景宁县小溪
发布日期:2024-11-25 09:14 浏览次数:

一、基本概况

小溪由西向东北贯穿景宁全境,平均坡降 5.28‰,在境内 1725.56 km² 流域范围内,汇聚了全县 88.5% 的土地、92.3% 的人口和 94.5% 的地区生产总值,是畲乡人民的母亲河。20 世纪 70年代前,小溪曾是景宁通向外界的主要交通线,承载着一段辉煌、繁荣的水运交通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宁积极响应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将小溪流域水文化、水生态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实现了小溪重换生机、美丽蝶变。

二、做法和成效

(1) 实施流域生态修复。立足山区实际和自然资源禀赋,以小溪(千峡湖)为幸福河湖引领轴,谋划“一轴四区十四廊,百脉千珠万幅景”流域幸福河湖建设总体格局,规划项目 69 个,总投资214.45 亿元;全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标准化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覆盖率达 93.38%。停运退出电站 10 座、整改升级 151 座,实现小溪全流域小水电绿色生态化运行,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累计投入资金 5 亿余元对小溪综合整治,建成生态护岸堤防 59 公里、生物栖息繁衍廊道(堰坝改造)88 座、水系连通 40 余公里,疏浚清淤 18.9 万方,治理水土流失 4.0 平方公里,让水清岸绿蝶变升级,迎来新时代生机。

(2) 激发水文化底蕴。坚持把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进行高度融合。启动全域水文化普查,共收录小溪水文化遗存 218 处,其中,道化堰、英川堰等 5 处水利工程入选浙江水文化书籍《浙水遗韵》,8 个被物质、非物质类遗产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先后编撰发行《景宁水利志》《瓯江小溪——景宁水运文化口述档案》;建设多层次功能的滨水岸线景观带98km、文化景观节点78 处、滨水生态体验园 21 个,其中以大均乡水域救援科普馆、水韵沙湾会客厅、秋炉乡运动基地等为代表,深受群众欢迎;成功创建水利风景区 6 个(国家级 1 个)、省级美丽河湖 10 条、乐水小镇(水美乡镇)16 个、水美乡村(乡村美丽河湖)25 个。

(3) 创新数字赋能发展。建立景宁幸福河湖健康码指标体系,从河道平安、生态、智慧、富民、文化、宜居六个方面对小溪河道实现人机交互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档赋予不同颜色的河湖健康码,直观展示当前河道生态健康状况及河道四乱治理现状,提高河湖动态监管效能。构建融合数字流域(防洪预报预警)、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水域岸线(水域监管“一件事”)多跨协同监管、一体化水利政务服务等场景的“1+4”多跨治理协同体系。以小溪为轴,拉动全县实现 241 条重要河段及 151 个电站、165 个取水口泄放流量在线实时监测,水文监测站点覆盖率由每 19 平方公里 1 个提高到每 8 平方公里 1 个,有效完善了山区河湖数字化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建管并重。

三、经验启示

(1)坚持科学引领、高位谋划是流域治理的有效举措。

在流域治理的过程中,景宁始终坚持科学引领,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和幸福河湖建设理念,着力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从全流域治理的角度打造河湖风景线、产业带、幸福网,构建“一轴四区”水美乡村治理版图。一抓生态环境全域提升,推进县域内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及产业基础配套等加快推进,实现水岸同治,连轴发展。二抓治理能力创新突破。围绕“数字浙江”战略部署,高位谋划“智慧水利”发展新局,建立完善河湖智慧管护机制,推动景宁河湖治理体系和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2)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是助推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和适度前瞻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流域联动协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景宁按照“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指引,通过规范制度、完善体系建设,提档升级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全面巩固提升河湖管护队伍素质和管护能力水平,发展“民间河长”积极参与社会公众参与治水护水,推进河湖管护能力提升。同时通过“改革 + 引资”两条腿走路方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国控集团等四大集团公司,通过砂石资源拍卖等途径进行融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和金融工具,砂石资源累计融资 27 余亿元,有效破解小溪沿线水利、农业、旅游、交通等产业发展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结合生态产业培育目标广泛招财引资,通过 PPP 合作模式、民间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流域综合治理、招引企业参与工程运行管护,探索建立“政府 + 引资”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和多方参与的共享模式,保障各项绿色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和责任目标落到实处。

(3)坚持保持定力,接续奋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小溪从退出历史发展舞台到焕发发展新机的华丽转身,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动脉”,归根结底在于景宁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为景宁确立的“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坚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思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不断拓宽“两山”转换通道,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聚力让畲乡好风景变成群众“好钱景”。



信息来源: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最美家乡河成果展——景宁县小溪
  • 日期:2024-11-25 09:14
  • 来源: 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基本概况

小溪由西向东北贯穿景宁全境,平均坡降 5.28‰,在境内 1725.56 km² 流域范围内,汇聚了全县 88.5% 的土地、92.3% 的人口和 94.5% 的地区生产总值,是畲乡人民的母亲河。20 世纪 70年代前,小溪曾是景宁通向外界的主要交通线,承载着一段辉煌、繁荣的水运交通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宁积极响应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号召,将小溪流域水文化、水生态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实现了小溪重换生机、美丽蝶变。

二、做法和成效

(1) 实施流域生态修复。立足山区实际和自然资源禀赋,以小溪(千峡湖)为幸福河湖引领轴,谋划“一轴四区十四廊,百脉千珠万幅景”流域幸福河湖建设总体格局,规划项目 69 个,总投资214.45 亿元;全域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标准化提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农村生活污水行政村覆盖率达 93.38%。停运退出电站 10 座、整改升级 151 座,实现小溪全流域小水电绿色生态化运行,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累计投入资金 5 亿余元对小溪综合整治,建成生态护岸堤防 59 公里、生物栖息繁衍廊道(堰坝改造)88 座、水系连通 40 余公里,疏浚清淤 18.9 万方,治理水土流失 4.0 平方公里,让水清岸绿蝶变升级,迎来新时代生机。

(2) 激发水文化底蕴。坚持把水系治理、生态修复和文化挖掘进行高度融合。启动全域水文化普查,共收录小溪水文化遗存 218 处,其中,道化堰、英川堰等 5 处水利工程入选浙江水文化书籍《浙水遗韵》,8 个被物质、非物质类遗产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先后编撰发行《景宁水利志》《瓯江小溪——景宁水运文化口述档案》;建设多层次功能的滨水岸线景观带98km、文化景观节点78 处、滨水生态体验园 21 个,其中以大均乡水域救援科普馆、水韵沙湾会客厅、秋炉乡运动基地等为代表,深受群众欢迎;成功创建水利风景区 6 个(国家级 1 个)、省级美丽河湖 10 条、乐水小镇(水美乡镇)16 个、水美乡村(乡村美丽河湖)25 个。

(3) 创新数字赋能发展。建立景宁幸福河湖健康码指标体系,从河道平安、生态、智慧、富民、文化、宜居六个方面对小溪河道实现人机交互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档赋予不同颜色的河湖健康码,直观展示当前河道生态健康状况及河道四乱治理现状,提高河湖动态监管效能。构建融合数字流域(防洪预报预警)、水利工程数字化管理、水域岸线(水域监管“一件事”)多跨协同监管、一体化水利政务服务等场景的“1+4”多跨治理协同体系。以小溪为轴,拉动全县实现 241 条重要河段及 151 个电站、165 个取水口泄放流量在线实时监测,水文监测站点覆盖率由每 19 平方公里 1 个提高到每 8 平方公里 1 个,有效完善了山区河湖数字化管理体系,真正实现建管并重。

三、经验启示

(1)坚持科学引领、高位谋划是流域治理的有效举措。

在流域治理的过程中,景宁始终坚持科学引领,紧紧围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和幸福河湖建设理念,着力突破就水治水的片面性,从全流域治理的角度打造河湖风景线、产业带、幸福网,构建“一轴四区”水美乡村治理版图。一抓生态环境全域提升,推进县域内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及产业基础配套等加快推进,实现水岸同治,连轴发展。二抓治理能力创新突破。围绕“数字浙江”战略部署,高位谋划“智慧水利”发展新局,建立完善河湖智慧管护机制,推动景宁河湖治理体系和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2)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机制是助推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和适度前瞻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流域联动协调、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景宁按照“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指引,通过规范制度、完善体系建设,提档升级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全面巩固提升河湖管护队伍素质和管护能力水平,发展“民间河长”积极参与社会公众参与治水护水,推进河湖管护能力提升。同时通过“改革 + 引资”两条腿走路方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立国控集团等四大集团公司,通过砂石资源拍卖等途径进行融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和金融工具,砂石资源累计融资 27 余亿元,有效破解小溪沿线水利、农业、旅游、交通等产业发展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结合生态产业培育目标广泛招财引资,通过 PPP 合作模式、民间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流域综合治理、招引企业参与工程运行管护,探索建立“政府 + 引资”的新型投融资机制和多方参与的共享模式,保障各项绿色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和责任目标落到实处。

(3)坚持保持定力,接续奋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小溪从退出历史发展舞台到焕发发展新机的华丽转身,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动脉”,归根结底在于景宁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为景宁确立的“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坚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思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持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不断拓宽“两山”转换通道,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聚力让畲乡好风景变成群众“好钱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