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出遂昌,穿沐尘,入龙游,融钱塘。灵山港,流域面积 720 平方公里,主流全长 91 公里,地处钱塘江上游,是浙江省山丘地区河流生态优良健康的典型代表,2022 年作为全省唯一入选水利部首批 7 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灵山港流域有着近万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龙游人民的母亲河,聚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姜席堰、沐尘水库、溪口古渡、大南门等重要资源,形成灿烂治水文化,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
二、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1)坚持文化赋能,提高流域内人民群众“获得感”。以传承弘扬姜席堰世遗水文化为魂,充分发挥灵山港水资源、文化资源等各种优势,打造“世遗之芯”—姜席堰,通过浙江省灵山港幸福河湖建设试点项目、灵山港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综合治理河道 16 公里,修复姜席堰下游滩地面积约82 亩,贯通防汛兼顾研学道路 1.6 公里,促进水利工程和水文化深度融合,2024 年 1 月获评全省水工程与文化有机融合典型案例。以水脉、文脉为核心,举办水脉艺术节、“三月三”封堰祈雨、水上运动会等特色活动,展示水与人的和谐共融。如 2023 年龙游水脉艺术节,废弃黄泥圩水电站改造成泥美术馆,结合大南门水文化展出 5 个国家 130 余位艺术家的 400 余组艺术作品,以水文化带动了城乡文明、文创、文旅全面振兴,提升了水利文化影响力。
(2)坚持生态优先,提高流域内人民群众“认同感”。通过堤防加固、绿化美化、滩地整理及水系修复等生态建设,在保留现有滩地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龙游版“15 分钟亲水圈”,建设中结合活水系、连水网、复滩林等微改造、微提升、微融合方法,串联河道、水库、绿洲、滩地,形成幸福河湖诗画风光带,统筹推进流域综合开发,沿岸打造未来乡村、历史文化街区,形成绿色滨水生活圈。如溪口村修缮古码头、老街,创建全国首个未来乡村学院,吸引瓷米文创、一盒故乡等 7 个团队 200 余位青年创客进驻。深化水域及水利工程开放共享,依托灵山港“幸福河湖”建设,积极构建“灵动文脉栖区”,重点提升改造了小南门、归仁门埠头,塑造“品质老城、绿色新城”的美丽江岸风貌,龙洲城防堤防列入全省水利工程开放共享试点名单。
(3)坚持绿色发展,提高流域内人民群众“幸福感”。聚焦“共建共治”,建立龙游、遂昌两地跨区域联动机制,遂昌县强化源头保护,龙游县强化干流担当,两地在项目建设、流域共富等方面共建共管。目前,阿里云、网易等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纷纷落地遂昌“天工之城—数字绿谷”,龙游六春湖龙之梦、绽放灵山港等绿水生态旅游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两地计划投资 320 亿元以上,促进灵山港区域共同发展。聚集“水旅融合”,以灵山港生态基地和两岸诗画风光带撬动优质旅游项目签约落地,串联六春湖、龙山运动小镇、凤凰洲露营基地等一系列旅游项目,带动滨水旅游发展和农民土特产销售增收。近两年,流域两岸民宿、农家乐新增 103 家,漂流、攀岩、赛龙舟等健康休闲运动项目增至 50 余项。2023 年以来吸引游客约 200 万人次,旅游收入约 18 亿元,带动 1 万余名农民增收。
三、经验及启示
(1) 坚持系统治理是构建人水和谐的有效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龙游以创建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为契机,根据灵山港自然禀赋和人文条件,在工程实施中创建了“清、整、通、护、种、景”六位一体滩地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注重全域治理、上下游协同治理,构建全域水安全体系,提升全域水生态保护能力,扩大全域水环境宜居特色,从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方面推进人水和谐共生,流域高质量发展。
(2) 推进数智监管是提升河湖管护水平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慧化,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龙游先行先试,打造科学评价体系,率先开展“山区性河流幸福河湖指数”研究;共建共管,打造区域联动体系,签订跨市域巡查管护协作协议,建立联络机制;集约集成,打造数智监管体系,聚焦应用需求开展数字灵山港建设,多维度跨场景,实现灵山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3) 创新生态价值是全域幸福河湖的不竭动力。龙游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治水”为支点,撬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发展绿色生态工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围绕“共建、共享、共富的山水龙城”为目标,根据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将灵山港科学划分“龙北丘陵水系板块、龙中龙游湖景区板块、龙南灵动水脉板块”三大板块进行分类治理,合理挖掘滨水区域的生态、公共、商业功能,打造“十五分钟亲水圈”,积极打通并不断拓宽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通道,实现幸福河湖形态、生态、业态“三态融合”。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