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4-00443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都市快报】省下1600多个西湖水量、消灭“牛奶河”“垃圾河”……浙江发布保障水安全十年成效
发布日期:2024-03-14 10:56 浏览次数:

现在杭州、嘉兴城市居民打开水龙头,清澈的千岛湖水从200公里外送到千家万户,让两地的千万居民告别了过去喝平原河网水的历史。 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把一湖清水送到杭州嘉兴等地

浙东地区经济发达,但缺水严重,浙江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干线总长323公里的浙东引水工程。在汩汩清水的滋养下,杭绍甬舟4个市、18个县(市、区)、1750多万人口受益;吸引了滨海热电、远东石化等众多大项目落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障水安全是一项民生大事。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0年来,浙江的治水工作成效如何?

3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领导介绍浙江治水效果。

节水优先:十年节水累计超过6000亿元

在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看来,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雨量总体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的80%,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要素布局不匹配,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治水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

浙江十年深入实施节水行动,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走上节水减排、增效惠民之路。

十年来,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长700多万,但是全省用水总量反而下降了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180亿吨,减少氨氮等污染物排放100万吨以上,推动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水质比例从63.8%上升到97.0%,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河湖水体实现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的精彩蝶变。

同时,浙江十年来累计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相当于省下了1600多个西湖的水量,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相较2014年,每吨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近4.7%的人口,创造了6.6%的经济总量。

空间均衡:“喝水难”“有水喝”“喝好水”三级跃升

在水资源空间均衡方面,浙江走上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

10年来,全省启动输配水“大动脉”建设,陆续建成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适配性明显提升。

浙江率先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和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把好水从相对丰沛地区调入经济发达但相对缺水地区,推动水资源省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浙江还把城乡供水网络“毛细血管”贯通,形成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推动了浙江居民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三级跃升,助推乡村振兴。

系统治理:浙江消灭了“牛奶河”“垃圾河”

浙江是河长制的发源地,在水系统治理方面,十年来,全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系统治理河流2.6万余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超140万亩,建成“污水零直排区”1.2万余个。

在浙江,过去的“牛奶河”“垃圾河”已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清水河”“美丽河”,社会公众治水满意度从68.5%提高到90.9%。同时,浙江还打通河湖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建成490个水美乡镇,贯通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串联起3390余处滨水公园、亲水节点,15分钟亲水圈已覆盖85%的乡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江南水乡风貌全面呈现,风生“水”起的共富经济圈竞相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浙江省8天内就举办滨水活动300余场,滨水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亿元。

两手发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水

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浙江治水走上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子。

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浙江水网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

十年来,浙江以政府投入撬动市场力量,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超6000亿元,是前十年的2.5倍。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突破1:1,且市场投入略大于政府投入。全省水利物业服务企业从无发展到700余家,帮扶近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深化“节水贷”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


信息来源:都市快报

索引号 002482285/2024-00443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都市快报】省下1600多个西湖水量、消灭“牛奶河”“垃圾河”……浙江发布保障水安全十年成效
发布日期:2024-03-14 10:56 浏览次数:

现在杭州、嘉兴城市居民打开水龙头,清澈的千岛湖水从200公里外送到千家万户,让两地的千万居民告别了过去喝平原河网水的历史。 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把一湖清水送到杭州嘉兴等地

浙东地区经济发达,但缺水严重,浙江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干线总长323公里的浙东引水工程。在汩汩清水的滋养下,杭绍甬舟4个市、18个县(市、区)、1750多万人口受益;吸引了滨海热电、远东石化等众多大项目落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障水安全是一项民生大事。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0年来,浙江的治水工作成效如何?

3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领导介绍浙江治水效果。

节水优先:十年节水累计超过6000亿元

在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看来,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雨量总体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的80%,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要素布局不匹配,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治水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

浙江十年深入实施节水行动,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走上节水减排、增效惠民之路。

十年来,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长700多万,但是全省用水总量反而下降了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180亿吨,减少氨氮等污染物排放100万吨以上,推动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水质比例从63.8%上升到97.0%,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河湖水体实现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的精彩蝶变。

同时,浙江十年来累计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相当于省下了1600多个西湖的水量,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相较2014年,每吨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近4.7%的人口,创造了6.6%的经济总量。

空间均衡:“喝水难”“有水喝”“喝好水”三级跃升

在水资源空间均衡方面,浙江走上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

10年来,全省启动输配水“大动脉”建设,陆续建成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适配性明显提升。

浙江率先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和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把好水从相对丰沛地区调入经济发达但相对缺水地区,推动水资源省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浙江还把城乡供水网络“毛细血管”贯通,形成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推动了浙江居民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三级跃升,助推乡村振兴。

系统治理:浙江消灭了“牛奶河”“垃圾河”

浙江是河长制的发源地,在水系统治理方面,十年来,全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系统治理河流2.6万余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超140万亩,建成“污水零直排区”1.2万余个。

在浙江,过去的“牛奶河”“垃圾河”已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清水河”“美丽河”,社会公众治水满意度从68.5%提高到90.9%。同时,浙江还打通河湖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建成490个水美乡镇,贯通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串联起3390余处滨水公园、亲水节点,15分钟亲水圈已覆盖85%的乡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江南水乡风貌全面呈现,风生“水”起的共富经济圈竞相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浙江省8天内就举办滨水活动300余场,滨水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亿元。

两手发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水

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浙江治水走上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子。

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浙江水网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

十年来,浙江以政府投入撬动市场力量,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超6000亿元,是前十年的2.5倍。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突破1:1,且市场投入略大于政府投入。全省水利物业服务企业从无发展到700余家,帮扶近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深化“节水贷”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

现在杭州、嘉兴城市居民打开水龙头,清澈的千岛湖水从200公里外送到千家万户,让两地的千万居民告别了过去喝平原河网水的历史。 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把一湖清水送到杭州嘉兴等地

浙东地区经济发达,但缺水严重,浙江投资超百亿元,建成干线总长323公里的浙东引水工程。在汩汩清水的滋养下,杭绍甬舟4个市、18个县(市、区)、1750多万人口受益;吸引了滨海热电、远东石化等众多大项目落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障水安全是一项民生大事。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0年来,浙江的治水工作成效如何?

3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建设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领导介绍浙江治水效果。

节水优先:十年节水累计超过6000亿元

在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看来,浙江地处东南沿海,雨量总体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的80%,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要素布局不匹配,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治水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

浙江十年深入实施节水行动,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走上节水减排、增效惠民之路。

十年来,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长700多万,但是全省用水总量反而下降了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180亿吨,减少氨氮等污染物排放100万吨以上,推动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水质比例从63.8%上升到97.0%,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河湖水体实现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的精彩蝶变。

同时,浙江十年来累计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相当于省下了1600多个西湖的水量,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相较2014年,每吨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近4.7%的人口,创造了6.6%的经济总量。

空间均衡:“喝水难”“有水喝”“喝好水”三级跃升

在水资源空间均衡方面,浙江走上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

10年来,全省启动输配水“大动脉”建设,陆续建成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适配性明显提升。

浙江率先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和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把好水从相对丰沛地区调入经济发达但相对缺水地区,推动水资源省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浙江还把城乡供水网络“毛细血管”贯通,形成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推动了浙江居民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三级跃升,助推乡村振兴。

系统治理:浙江消灭了“牛奶河”“垃圾河”

浙江是河长制的发源地,在水系统治理方面,十年来,全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系统治理河流2.6万余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超140万亩,建成“污水零直排区”1.2万余个。

在浙江,过去的“牛奶河”“垃圾河”已被消灭,取而代之的是“清水河”“美丽河”,社会公众治水满意度从68.5%提高到90.9%。同时,浙江还打通河湖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建成490个水美乡镇,贯通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串联起3390余处滨水公园、亲水节点,15分钟亲水圈已覆盖85%的乡村,“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江南水乡风貌全面呈现,风生“水”起的共富经济圈竞相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浙江省8天内就举办滨水活动300余场,滨水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亿元。

两手发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水

坚持政府主导,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浙江治水走上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子。

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浙江水网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

十年来,浙江以政府投入撬动市场力量,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超6000亿元,是前十年的2.5倍。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突破1:1,且市场投入略大于政府投入。全省水利物业服务企业从无发展到700余家,帮扶近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深化“节水贷”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


信息来源:都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