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285/2024-00483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文 号 | 有 效 性 | |||
水,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当“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引,当节水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解答好水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时代命题,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处江南水乡,浙江省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976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量为1512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优质水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等原因,“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频频“喊渴”。
一直以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指引,始终把水利放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10年间,浙江在实现经济总量从3.73万亿元增长至7.7万亿元,常住人口规模增加687万人的情况下,年用水总量不增反减,从224.74亿立方米下降到167.81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56.65立方米下降到21.60立方米,用水效率大幅度提升,为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全过程,坚守红线严格管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浙江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对涉及节水的各个过程环节进行梳理,采取扎实措施,节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省级层面,高规格出台《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同步印发《浙江省节水行动任务分工方案》,奏响了浙江成为“南方丰水地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的标杆省份”的最强音。2021年,《浙江省水资源条例》正式施行,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写入法条,同《浙江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深度融合,形成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
节水就是减排,节水促进增效,节水惠及民生。理念引领实践,浙江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水利部门牵头抓总,全省统筹落实。省市县分别建立水资源管理工作委员会或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节约用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三级联动、一体推进、齐抓共管的全省节水工作大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节水管理之路。
“浙江积极响应国家节水行动,省级12部门联合发布浙江省节水行动年度计划,细化任务分工,并将年度主要任务分解到各设区市。”浙江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李轶玺表示,全省各市和县(市、区)参照省级做法,建立健全本级节水协调机制,通过多项措施不断完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节水工作机制,为全国节水管理提供了浙江智慧。
在舟山,产业发展必须要以水定产,无论是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还是重大项目建设,必须实施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制度,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有关规划不得批准实施;德清作为浙江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率先制订《德清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从改革农业水价入手,建立节水减排新模式;东阳与义乌,绍兴、余姚与慈溪,分别开展水权交易试点,“跨地区卖水”越“卖”越火,水资源跨越行政界限实现高效“流通”……
此外,全省水价改革全面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户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基本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进一步加强,水质监测实现全覆盖、动态化,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化……层出不穷的节水管水举措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贴上了节水环保的绿色标签。
全方位,制度政策保障有力
节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抓节水需要谋长远、管全局,需要建规矩、强约束,更需要有激励、重引导。
谋划长远,浙江先后组织编制实施了《浙江省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浙江省节约用水“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将全省“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分解到市县,细化到年度,为全省节约用水工作提供顶层设计和发展蓝图。
管住全局,浙江先后发布《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等作为约束性指标,推动节水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协调发展。
激励引导,浙江出台《浙江省节水型企业水资源费减征管理办法》,依照“省级节水型企业水资源费按规定标准的80%征收,节水标杆和水效领跑者企业水资源费按规定标准的50%征收”,持续实施节水型企业水资源费减征政策。2023年,共有2038家节水型企业、341个节水标杆企业和8个水效领跑者企业享受减征政策,共减征水资源费6626万元。联合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创新开展“节水贷”融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水领域发展的支持,累计签约贷款269亿元,受益企业和项目达509个,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43亿元。
这些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发布,进一步健全了节水管理制度,为浙江省节水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为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节水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领域,持续构建节水格局
节水,体现了水资源利用的智慧。浙江坚持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水平。
针对全省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春夏多、秋冬少,用水偏多、效率不高”的特点,浙江坚持“以县域为单元、以政府为主体”,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目前,84个县(市、区)的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其中76个已通过水利部复核命名,达标率达84%。与此同时,突出节水载体建设,着力推动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灌区(园区)和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创建工作,有效扩大节水载体覆盖面。截至目前,累计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2988家、省级节水型灌区267个、省级节水型小区2825个、省级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455家以及各级节水宣传教育基地88个,涌现出了一大批节水示范典型。
在浙北门户长兴县,工业企业回用再生水蔚然成风。浙江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建成中水回用工程,日处理水量达6万吨,每年节水超1000万吨,向太湖减少废水排放1000万吨。该工程使厂区水源直接与长兴县污水处理厂相通,将深度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一步处理,用作发电机组的冷却水。截至目前,该厂累计回用再生水超1.4亿吨。
节水,企业发力,城市更应作为。在宁波北仑,城市节水在分质供水上作了一篇大文章。位于水系末端的北仑,生活和生产用水矛盾突出,北仑实施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分质、分流,从而达到优质优用、低质低用的目的。
保障“源头”的同时,也要管好“龙头”。绍兴瞄准供水管网漏损这个节水的“天敌”,形成“以分区计量为核心、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全过程管控为手段”的智慧化漏损控制工作机制,供水管网漏损率连续多年控制在5%以下,成为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的“示范样板”。
而在“用水大户”集中的农业生产功能集聚区,扎实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涌现出余姚经济型喷滴灌、平湖微压素混凝土管灌溉、桐乡特低水头微灌、嘉善PE(聚乙烯)压力管道灌溉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典型。新型的灌溉方式不仅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精准灌溉,还提升了农作物的品质,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推崇。
全域节水,每一个“水龙头”都要精打细算。曾向周边县市“买水”的义乌,许多新建小区都安装了两根水管,一根是自来水管道,供居民厨房用水,一根是再生水管道,用于卫生间用水,形成了一套分质供水、按需供水、水尽其用的供水体系。小区各处的集雨设施、工业园区的中水回用系统、百姓家中的节水器具随处可见。
全社会,改革创新凝聚合力
用水权改革是我国治水经验方面的亮点之一。在2023年9月召开的世界水资源大会上,浙江分享了用水权改革的经验。
在浙江安吉,一条藏于山涧的新漂流路线火了起来。短短两个多月,就吸引了12万名游客,经营收入超1000万元。这得益于当地开展的农村集体水库山塘用水权改革试点,这一新模式打通了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路径,进一步激活了农村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如今,安吉县已经完成当地389座农村集体山塘水库的基础信息整理工作,初步核算出30年的用水权总价值为174亿元。
2023年以来,杭州、丽水、湖州等地集中开展水权改革试点,以农村集体山塘水库取水许可证发放为突破口,聚焦山塘水库用水权确权、价值核算评估、流转交易等关键点,对应制定用水权确权管理办法、价值评估指引、交易管理办法,着力探索形成全省示范、全国领先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实践新模式。
在面对如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协同推进水污染源头控制这一难题时,浙江给出的答案是——开辟污水资源化利用的绿色产业新赛道,探索国内领先、具有各地特色的再生水利用实践路径。
这是一次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探路,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环环相扣。浙江积极响应水利部等六部委启动的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确定宁波市等6个市、县(市、区)为试点城市。省级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工作的通知》,多次实地联合督导,采取务实举措推进相关工作,着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配置方式创新、激励政策健全的“浙江样板”。
在宁波,聚贤街道智能洗车机旁,“再生水洗车”的招牌十分亮眼,停车、扫码、关窗,5分钟后,车辆被清洗得干干净净,这正是宁波市全域谋划再生水应用场景的一个缩影。通过将再生水管网纳入城市综合管廊一体建设,宁波市施行“综合管廊﹢再生水管道﹢城市河网”的输送模式,打通再生水利用的“毛细血管”,仅2023年上半年,再生水利用量就达到1.0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6%。
在义乌,“用得越多,单价越低”的“逆阶梯”再生水水价机制成为加快再生水利用的价格驱动。“我们每天平均用水1.2万吨,其中再生水超过1.1万吨,每年置换优质自来水400万吨,节省水费500万元。”义乌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水系统主管范振伟说,使用再生水已成为新建企业的标配之一,水价优惠让大量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再生水政策带来的福利。
在长兴,政府投资管网泵站工程,把经过处理后的尾水“零成本”供给浙能长兴发电有限公司,企业自行投资建设尾水处理工程,实现生产全过程不向“绿水青山”取一滴清水,也不向“绿水青山”排一滴污水。目前已累计使用再生水1亿多吨,相当于10个西湖的水量。长兴县水利局张祖鹏科长还替企业算了一笔账:取“新鲜水”,每吨要交0.2元的水资源费和0.85元的污水处理费,而利用再生水,每吨只要交0.3元~0.5元的再生水处理费,节约了不少用水成本。
平湖市基于平原河网地区农田圩区分布特点,通过构建“田—沟—河—圩”系统治理模式,实现稻田退水“零直排”,两年间节约用水549万立方米,有效提升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农业减污降碳和协同增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该项目成果获第九届农业节水科技奖二等奖,探索出一条圩区化、模块化的农业再生水利用之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浙江,这个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秉承“争当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的排头兵,努力成为南方丰水地区实施节水行动的标杆省份”的雄心,正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以深化国家节水行动为抓手,以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为蓝图,阔步走上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豪迈新征程。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启动重点领域水效提升行动,进一步深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各项改革,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为促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浙江提供有力支撑。”浙江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处长王云南表示。
信息来源:中国水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