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285/2024-00581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文 号 | 有 效 性 | |||
【本站3月14日讯】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十周年。3月13日上午,浙江保障水安全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回顾十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发布人: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锐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李家银
省建设厅副厅长 姚昭晖
省财政厅总会计师 赵雅玲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 朱瑞清
主持人: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虞汉胤
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李锐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好!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十周年,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通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高水平推进水安全保障战略有关情况。在此,我代表省河长办、省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省水利厅向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浙江治水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雨量总体丰沛,但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的80%,且空间分布与人口、经济要素布局不匹配,水旱灾害多发频发,是全国治水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治水工作,部署推进安全饮水、科学调水、有效节水、治理污水等“四水工程”建设,为浙江科学治水擘画了蓝图。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系统部署保障国家水安全重大举措,为新时代治水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全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治水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治水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创了浙江治水崭新境界。
这十年,我们坚持“节水优先”,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走上节水减排、增效惠民之路。深入实施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聚力让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一方面抓节水减排。十年来我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长700多万,用水总量下降了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180亿吨,减少氨氮等污染物排放100万吨以上,推动省控断面Ⅲ类水以上水质比例从63.8%上升到97.0%,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河湖水体实现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的精彩蝶变。另一方面抓节水增效。十年来,我省累计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相较2014年,每吨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我省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近4.7%的人口,创造了6.6%的经济总量。
这十年,我们坚持“空间均衡”,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走上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聚焦区域协调,着力抓好输配水“大动脉”建设,陆续建成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适配性明显提升。率先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和数字孪生水网先行先试,加快构建“三纵八横十枢”的浙江水网,把好水从相对丰沛地区调入经济发达但相对缺水地区,推动水资源省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聚焦城乡均衡,着力抓供水网络“毛细血管”贯通,形成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推动了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三级跃升,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
这十年,我们坚持“系统治理”,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率先走上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的新路。浙江是河长制的发源地。我省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推进治水治山治林治田,系统治理河流2.6万余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余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超140万亩,建成“污水零直排区”1.2万余个,“牛奶河”“垃圾河”蝶变为“清水河”“美丽河”,社会公众治水满意度从68.5%提高到90.9%。同时,着力打通河湖生态价值转化通道,建成490个水美乡镇,贯通滨水绿道1万余公里,串联起3390余处滨水公园、亲水节点,15分钟亲水圈已覆盖85%的乡村,“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全域幸福河湖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江南水乡风貌全面呈现,风生“水”起的共富经济圈竞相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春节,我省8天内就举办滨水活动300余场,滨水旅游人数近40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6亿元。
这十年,我们坚持“两手发力”,水治理能力实现整体性提升,走上共建共享的发展新路。坚持政府主导,率先出台《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浙江省水域保护办法》等法规制度,制定《浙江水网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印发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的意见,稳定投资预期、增强市场信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治水。十年来,以政府投入撬动市场力量,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超6000亿元,是前十年的2.5倍,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突破1:1,且市场投入略大于政府投入。大力培育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物业服务市场,全省水利物业服务企业从无发展到700余家,帮扶近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深化“节水贷”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激发。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治水重要论述,以水网先导区为抓手加快构建浙江大水网,以深化河湖长制为依托全面提升管理能力,以改革创新为牵引着力塑造水利发展新优势,确保“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在浙江进一步落地落实取得实效,为我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力量。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问答环节
新华社记者提问
十年来,浙江解决了很多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治水难题,具体是怎么做的?
省水利厅厅长李锐
从群众的感受来说明10年来治水解决的一些难题。
洪涝灾害防治的变化。宁波余姚的居民应该会有很明显的感受,2013年“菲特”台风造成了余姚地区人民群众财产的重大损失,2022年,“梅花”台风,雨量、洪量都略大于2013年的“菲特”台风,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姚江流域实现了安澜度汛,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温州平阳水头镇的居民也会深有感受,当地群众都说,过去造房子搭灶台,灶台是搭在二楼的,因为水患灾害几乎年年都有。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水头镇从年年遇到洪涝灾害变成了一个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的城镇,在去年“杜苏芮”台风期间,安然无恙。
河湖面貌的变化。金华市浦江县的居民会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曾经的“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遍地,经过十年治水,浦江县华丽转身为全省的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域旅游的示范县,水质全部达到了Ⅲ类以上。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大力实施“五水共治”,推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结果。
人民群众饮水的变化。杭州市、嘉兴市的居民会有深切的感受,2019年全面建成的千岛湖引水工程,以及后续建成的嘉兴市域外引水工程,让千岛湖的源头活水奔流200余公里送到了杭州、嘉兴,市民们从喝河网水变成了喝“千岛湖水”。
从这三个维度来看,十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推进下,治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浙江是河长制的发源地。这项制度在实际治水工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下一步怎样继续把河长制用好?
省水利厅厅长李锐
河长制的实质,一是把治水的责任更加明确地落实到河长和各个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身上;二是把协同配合的机制建立得更加清晰明确。在全省5万余名河长、18个涉水部门、360余万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江河湖泊的面貌实现了根本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湖恢复了健康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浙江将在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
从法规政策层面推动河湖长制的深化实施。浙江制定了河湖长制规定,各地执行河湖长制有力有效,省人大将从监督机构的角度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河湖长制规定。
以河湖长制为平台,推动解决治水难题。全面摸排梳理治水难点堵点卡点,把解决难点堵点卡点问题作为河长履职的重点工作,落实每一级河长的责任。
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不断深化全域幸福河湖建设。进一步深化推动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工作,在解决防洪灌溉等传统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功能融合促进河湖治理,促进共同富裕。
发挥河湖长制机制优势,推动治水问题的预防、发现、处置、建章立制和进一步提升的闭环落实机制,在发现问题的及时性、预防问题的预见性、处置问题的有效性上进一步发力,在治理解决单个问题后,在举一反三、建章立制、综合提升方面进一步发力。
以河湖长制推动营造全民节水、护水、爱水、乐水氛围,充分发挥民间河长、志愿者、“河小青”的作用,把全社会爱护水、节约水,从水的治理中享受美好生活的氛围进一步营造起来。
中新社记者提问
浙江水网是一张什么样的网?具体有哪些重点的规划部署?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朱瑞清
水网是纽带,也是通道,是浙江水安全保障的“定海神针”。
从架构上,浙江水网是“三纵八横十枢”的一张网,三纵是指贯通全省的浙北、浙中、浙东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八横是指苕溪、运河、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这八大自然水系;十枢是指十大水利枢纽,包括新安江、湖南镇、紧水滩、滩坑、珊溪等超大水库。
从功能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体系:
高水平水资源配置体系。立足水资源省域空间均衡,加快推进浙东、浙中、浙北水资源配置通道工程建设,连结河流、区域通道和湖库结点,形成互联互通、多源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高标准防洪保安体系。全面消除突出防洪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立体化的防洪减灾体系。
高品质幸福河湖体系。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推进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治理,形成从源头到河口的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
高效能智慧水利体系。建设一张数字孪生水网,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虚实互动,提升水网智慧化管理水平。
高质量水网管理体系。健全水网规划、投资、建设和管理等方面机制,完善高质量水网管理体系。
目前,浙江水网建设成效初显。镜岭水库、安华水库扩容提升等取得突破,主要江河干堤达标率达89.2%,规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盖率已超90%,重点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全面达标,推动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迭代升级,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定。
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浙江如何统筹做好水生态的保护修复?目前有什么成效?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家银
2018年和2021年,浙江钱塘江源头区域和瓯江源头区域分别入选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山水工程。2个山水工程共安排了139个子项目,计划总投资22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支持40亿元,主要用于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其中,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是重要内容之一,投入资金占山水工程总投资的60%以上。
山水工程通过开展饮用水供水安全保护、河道综合治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湿地生态保护、智慧环保等工程,实施清淤清障、水系连通、岸坡整治、污水治理等一系列水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统筹推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提质发展。
钱塘江源头山水工程所在的开化县,出境水水质从Ⅲ类提高到Ⅱ类,出境水Ⅱ类水质以上占100%;常山县,出境水水质持续保持Ⅱ类以上;淳安县实现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减量10%以上,84条河流Ⅰ类水占比超70%,千岛湖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Ⅰ类;建德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2021年,钱塘江源头山水工程入选了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十大案例。2023年,浙江千岛湖流域水环境系统生态修复项目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的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瓯江源头山水工程所在的丽水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水、气环境质量同时进入全国前十的地级市,国控断面水质100%达到Ⅱ类水质。
中国网记者提问
浙江是资源小省,但一直也是水利投资大省。请问是如何保障与平衡的?
省财政厅总会计师赵雅玲
一直以来,省财政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为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坚强保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抓统筹,着力强化重大项目投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力度,科学谋划水利投资支持重点,合理安排水利建设投入,有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十四五”以来,持续加强财政保障力度,大力支持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全域幸福河湖等重大项目建设。
强引导,着力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充分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雄厚的优势,以财政资金为引领,撬动更多市场力量兴办水利。抢抓专项债券、特别国债政策窗口期,出具重大水利项目财评意见,争取更大规模的支持;指导地方依法依规开展存量资产盘活,积极稳妥推进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优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把加强资金绩效作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构建从立项到评价的全链条资金绩效管理体系,切实把资金花在“刀刃上”。在立项阶段,分领域建立项目储备库,鼓励竞争,优者上、劣者下;在实施阶段,建立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资金检查工作机制,并组织专门力量和中介机构赴实地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评价阶段,强化结果应用,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自2017年财政部、水利部开展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以来,浙江已连续6年获得优秀,并3次荣获全国第一。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
如何降低城市公共管网的漏损,有什么应对措施?
省建设厅副厅长姚昭晖
保障城市供水,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开源就是增加供水能力,多造水厂,多建管网;节流,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网的漏损率要下降。浙江为软土地质,地面沉降很容易导致管网破损。
初步统计,近2年,全省供水的管网漏损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按全省年供水60亿吨计算,一年能节约水量6千万吨。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了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治理的试点工作,浙江绍兴市和嘉兴市就是国家试点。目前包括杭州、宁波、丽水、象山、德清等9个设区市和县市启动了省级漏损治理的试点。
这项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浙江目前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修漏点。通过实施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等工作,及时修补管网破损漏点位。
均压力。供水管网压力要均匀,压力过大易导致管道破损,压力过低会影响高层输水,需要管网压力调控工程,均衡管网压力。
优调控。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加强管网分区计量工程和管网智能化建设工程,提升管控的高效和精准。
强维护。供水基础设施“三分建七分管”,需要运维企业不断完善供水管网日常管理制度,开展规范精细的管养维护。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
当前浙江在防洪排涝方面还有哪些薄弱环节?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省水利厅厅长李锐
对照着浙江“两个先行”的要求,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在防洪等各个环节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存在的问题分四个维度来说:洪、潮、涝,还有小流域山洪。
防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防洪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保护标准进一步提高。下一步,要根据新的保护对象的要求,提高防洪标准、扩大保护范围。
防潮。浙江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台风暴潮的侵袭是影响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最大的安全因素之一。省委、省政府在2021年决策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计划对全省2014公里海塘进行提标加固,目前已开工800余公里。下一步将按照规划有序实施。
治涝。城市内涝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一到雨季,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针对我省城市内涝治理,下一步,住建和水利部门将密切协同,增加城市涝水的外排能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把一部分降雨在当地积蓄、消纳,加强城市排水管道建设,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降低城市外围江河的水位,不断改善城市的排涝条件。
小流域山洪防御。这是解决起来更为复杂的问题。下一步,将加强预报预警,缩短预警反应时间;进一步修订完善预案体系,切实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小流域洪水的控制,新建“蓄”、“挡”等工程措施;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自防自救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解决防洪薄弱环节。前期,经过摸排,在全省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共有275个薄弱环节,安排314项工程措施解决。目前,已解决防洪薄弱环节96个,正在加快解决138个。
浙江经视记者提问
浙江如何处理好人与水、城与水、生物与水的关系,避免出现“人水相争”“城水相争”的情况?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家银
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过程中,省自然资源厅重点突出了山水林田湖全域全要素,在国土空间布局上充分尊重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寻求助推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李家银介绍了主要三个方面的考虑。
坚持“以水四定”,明确水资源管控底线。统筹划定水域管理范围、水环境功能区等控制线,对重要水域空间实行特别保护,明确水资源刚性底线约束要求。根据水资源综合承载力,合理确定人口、农业、城镇和产业发展规模,确保2035年浙江用水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以内。
注重资源本底,优化城乡区域布局。根据浙江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趋势,结合人口、产业集聚区域的供需实际,全面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高效布局各类农业用地,打造高效和美的农业空间;识别和明确重点生态保护区域,持续完善钱塘江等八大流域生态脉络,系统优化生态空间;合理布局防洪排涝等市政基础设施,筑牢城市安全基础。发挥水空间文化、休闲等功能,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全面推动“人-水-城”和谐发展。
提高保障水平,落实水利设施用地空间。与各级水利部门沟通,衔接相关水利专项规划,重点梳理了省级以上重大水利设施,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落实项目位置和规模,全额保障了“十四五”时期准备实施的400多个省级以上水利项目的用地空间。
信息来源: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