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2024-00608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财经报】治水护水 兴业惠民
——浙江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见闻
发布日期:2024-03-28 15:35 浏览次数:

“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全国近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6%以上的经济总量……这些骄人的数据,见证着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实践成果。”日前,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0年来,在统筹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浙江持续推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性跃升、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根本性改善、水治理能力系统性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强力治污,“垃圾河”变身“幸福河”

在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77岁的村委会原主任朱玉堂指着村口的清澈溪水对记者说,过去村里约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搞水晶玻璃加工,产生的污水、垃圾直接入河,水体污染严重。2014年以来,依靠上级支持,村里关停所有的加工作坊和养殖企业,并将生活污水纳入管网统一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园区建设培育新型业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从此,河水变清,“垃圾河”变成“幸福河”。

在与新光村毗邻的大畈乡上河村,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对记者说,曾经的上河村污水横流,水晶废渣堆积如山。随着浦江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上河以建设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为抓手,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如今,上河村已经成为“网红村”,去年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

浦江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期枫表示,通过生态治理、“美丽河湖”建设,浦江县实现了从“水净”到“水美”“水富”的蝶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地处太湖流域的北苕溪(径山段)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全长10.8公里。过去,这里水患频发、岸线荒芜杂乱,畜禽养殖严重污染了河水水质。

“实施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涝水、抓节水)以来,北苕溪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余杭区林水局四级调研员杨广博说。

径山镇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在镇财政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村里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将污水变成了清水、死水变成了活水,极大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了生态价值转换。

记者在小古城村走访时看到,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年创客金汶斌正在清澈的湖面上做网络直播。金汶斌介绍,2016年以来,公司投入资金3800万元,流转2800亩荒地,发展露营、民宿、电子商务等业态,效益良好。

“良好的水环境夯实了秀水经济的根基,好山好水更是带动了径山乡村旅游热。2023年,径山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197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径山镇镇长宓鹏远说。

如今,北苕溪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美丽河湖,《余杭区径山镇以治水促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两山”转化新路径》入选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

防洪保安,水网建设先行先试

站在松阳县黄南水库大坝上,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增伟指着库区清水对记者说:“2022年,这里遭受了严重旱情,得益于水网工程科学调度,全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陈增伟介绍,松阳县共有河流982条、1873公里,松阴溪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松古平原,平原周边有十余条支流,呈“非”字形汇入松阴溪,支流上建有十余座水库,具备建设水网的优越自然条件。

在水网建设进程中,松阳县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水利工程资产,变资产为资金、变存量为增量;开展灌区“取水贷”试点,破解灌区类项目的资金筹措难题。同时,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融合,实现“城乡同管”。

因水而兴,文旅融合产业富民

在钱塘江上游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畔的石梁镇麻蓬村,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告诉记者,近年来,石梁溪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政府支持下,公司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800亩土地,通过综合治理,实施水稻、小龙虾、螃蟹等农作物共养模式,每亩年产值达到1.26万元以上,效益良好。

石梁溪流经七里乡、石梁镇,主流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09.6平方公里,与庙源溪一道被誉为“最美两溪”。

柯城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龚晓对记者说,2022年以来,在财政部、水利部大力支持下,当地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柯城区全面贯彻“水利+”理念,率先推进河湖治理从美丽向幸福的迭代升级,吸引了衢州奥陶纪四省边际高空极限运动体验基地、国瓷文化园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将石梁溪打造成一条水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富民之河。

治水兴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李锐告诉记者,10年来,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浙江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节水优先方面,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加700多万,用水总量反降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量约180亿吨,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与2014年相比,全省单方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与此同时,全省高质量推进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数量和覆盖率均列南方省份第一,实现了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

在空间均衡方面,聚焦区域协调,走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10年来,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陆续建成,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进一步完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从根本上破解了吃水难题,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系统治理方面,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相结合,系统治理河流2.6万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077平方公里。2023年,浙江率先开展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加快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新格局,“美丽河湖”催生“幸福经济”的范例在浙江各地竞相涌现。

在两手发力方面,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事业。10年来,浙江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6004亿元,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水利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达到1∶1。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水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水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

索引号 002482285/2024-00608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中国财经报】治水护水 兴业惠民
——浙江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见闻
发布日期:2024-03-28 15:35 浏览次数:

“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全国近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6%以上的经济总量……这些骄人的数据,见证着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实践成果。”日前,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0年来,在统筹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浙江持续推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性跃升、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根本性改善、水治理能力系统性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强力治污,“垃圾河”变身“幸福河”

在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77岁的村委会原主任朱玉堂指着村口的清澈溪水对记者说,过去村里约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搞水晶玻璃加工,产生的污水、垃圾直接入河,水体污染严重。2014年以来,依靠上级支持,村里关停所有的加工作坊和养殖企业,并将生活污水纳入管网统一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园区建设培育新型业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从此,河水变清,“垃圾河”变成“幸福河”。

在与新光村毗邻的大畈乡上河村,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对记者说,曾经的上河村污水横流,水晶废渣堆积如山。随着浦江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上河以建设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为抓手,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如今,上河村已经成为“网红村”,去年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

浦江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期枫表示,通过生态治理、“美丽河湖”建设,浦江县实现了从“水净”到“水美”“水富”的蝶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地处太湖流域的北苕溪(径山段)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全长10.8公里。过去,这里水患频发、岸线荒芜杂乱,畜禽养殖严重污染了河水水质。

“实施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涝水、抓节水)以来,北苕溪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余杭区林水局四级调研员杨广博说。

径山镇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在镇财政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村里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将污水变成了清水、死水变成了活水,极大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了生态价值转换。

记者在小古城村走访时看到,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年创客金汶斌正在清澈的湖面上做网络直播。金汶斌介绍,2016年以来,公司投入资金3800万元,流转2800亩荒地,发展露营、民宿、电子商务等业态,效益良好。

“良好的水环境夯实了秀水经济的根基,好山好水更是带动了径山乡村旅游热。2023年,径山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197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径山镇镇长宓鹏远说。

如今,北苕溪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美丽河湖,《余杭区径山镇以治水促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两山”转化新路径》入选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

防洪保安,水网建设先行先试

站在松阳县黄南水库大坝上,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增伟指着库区清水对记者说:“2022年,这里遭受了严重旱情,得益于水网工程科学调度,全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陈增伟介绍,松阳县共有河流982条、1873公里,松阴溪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松古平原,平原周边有十余条支流,呈“非”字形汇入松阴溪,支流上建有十余座水库,具备建设水网的优越自然条件。

在水网建设进程中,松阳县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水利工程资产,变资产为资金、变存量为增量;开展灌区“取水贷”试点,破解灌区类项目的资金筹措难题。同时,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融合,实现“城乡同管”。

因水而兴,文旅融合产业富民

在钱塘江上游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畔的石梁镇麻蓬村,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告诉记者,近年来,石梁溪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政府支持下,公司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800亩土地,通过综合治理,实施水稻、小龙虾、螃蟹等农作物共养模式,每亩年产值达到1.26万元以上,效益良好。

石梁溪流经七里乡、石梁镇,主流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09.6平方公里,与庙源溪一道被誉为“最美两溪”。

柯城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龚晓对记者说,2022年以来,在财政部、水利部大力支持下,当地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柯城区全面贯彻“水利+”理念,率先推进河湖治理从美丽向幸福的迭代升级,吸引了衢州奥陶纪四省边际高空极限运动体验基地、国瓷文化园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将石梁溪打造成一条水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富民之河。

治水兴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李锐告诉记者,10年来,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浙江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节水优先方面,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加700多万,用水总量反降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量约180亿吨,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与2014年相比,全省单方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与此同时,全省高质量推进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数量和覆盖率均列南方省份第一,实现了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

在空间均衡方面,聚焦区域协调,走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10年来,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陆续建成,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进一步完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从根本上破解了吃水难题,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系统治理方面,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相结合,系统治理河流2.6万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077平方公里。2023年,浙江率先开展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加快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新格局,“美丽河湖”催生“幸福经济”的范例在浙江各地竞相涌现。

在两手发力方面,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事业。10年来,浙江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6004亿元,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水利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达到1∶1。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水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水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浙江以占全国2.8%的用水量,养育了全国近4.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6%以上的经济总量……这些骄人的数据,见证着浙江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实践成果。”日前,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10年来,在统筹推进水生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浙江持续推动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整体性跃升、水资源利用方式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根本性改善、水治理能力系统性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强力治污,“垃圾河”变身“幸福河”

在金华市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77岁的村委会原主任朱玉堂指着村口的清澈溪水对记者说,过去村里约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搞水晶玻璃加工,产生的污水、垃圾直接入河,水体污染严重。2014年以来,依靠上级支持,村里关停所有的加工作坊和养殖企业,并将生活污水纳入管网统一处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园区建设培育新型业态,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从此,河水变清,“垃圾河”变成“幸福河”。

在与新光村毗邻的大畈乡上河村,村党支部书记陈隆恩对记者说,曾经的上河村污水横流,水晶废渣堆积如山。随着浦江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上河以建设打造“15分钟亲水圈”为抓手,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如今,上河村已经成为“网红村”,去年游客量超过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

浦江县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期枫表示,通过生态治理、“美丽河湖”建设,浦江县实现了从“水净”到“水美”“水富”的蝶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地处太湖流域的北苕溪(径山段)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全长10.8公里。过去,这里水患频发、岸线荒芜杂乱,畜禽养殖严重污染了河水水质。

“实施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涝水、抓节水)以来,北苕溪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余杭区林水局四级调研员杨广博说。

径山镇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介绍,在镇财政30万元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村里实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将污水变成了清水、死水变成了活水,极大地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了生态价值转换。

记者在小古城村走访时看到,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青年创客金汶斌正在清澈的湖面上做网络直播。金汶斌介绍,2016年以来,公司投入资金3800万元,流转2800亩荒地,发展露营、民宿、电子商务等业态,效益良好。

“良好的水环境夯实了秀水经济的根基,好山好水更是带动了径山乡村旅游热。2023年,径山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197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径山镇镇长宓鹏远说。

如今,北苕溪成功创建为浙江省美丽河湖,《余杭区径山镇以治水促产业转型升级打通“两山”转化新路径》入选浙江省“五水共治”助力共同富裕成果案例。

防洪保安,水网建设先行先试

站在松阳县黄南水库大坝上,县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增伟指着库区清水对记者说:“2022年,这里遭受了严重旱情,得益于水网工程科学调度,全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陈增伟介绍,松阳县共有河流982条、1873公里,松阴溪自西北向东南贯穿浙西南最大的山间平原——松古平原,平原周边有十余条支流,呈“非”字形汇入松阴溪,支流上建有十余座水库,具备建设水网的优越自然条件。

在水网建设进程中,松阳县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水利工程资产,变资产为资金、变存量为增量;开展灌区“取水贷”试点,破解灌区类项目的资金筹措难题。同时,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融合,实现“城乡同管”。

因水而兴,文旅融合产业富民

在钱塘江上游衢州市柯城区石梁溪畔的石梁镇麻蓬村,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慧告诉记者,近年来,石梁溪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政府支持下,公司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800亩土地,通过综合治理,实施水稻、小龙虾、螃蟹等农作物共养模式,每亩年产值达到1.26万元以上,效益良好。

石梁溪流经七里乡、石梁镇,主流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09.6平方公里,与庙源溪一道被誉为“最美两溪”。

柯城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龚晓对记者说,2022年以来,在财政部、水利部大力支持下,当地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柯城区全面贯彻“水利+”理念,率先推进河湖治理从美丽向幸福的迭代升级,吸引了衢州奥陶纪四省边际高空极限运动体验基地、国瓷文化园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将石梁溪打造成一条水文旅深度融合的产业富民之河。

治水兴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李锐告诉记者,10年来,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浙江治水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节水优先方面,浙江省GDP翻番、常住人口增加700多万,用水总量反降12%,累计减少污水排放量约180亿吨,节约水资源236亿立方米,撬动水资源供、用、排等环节节省成本超过6000亿元。与2014年相比,全省单方水创造的GDP从200余元上升到近500元,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300元上升到800多元。与此同时,全省高质量推进全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数量和覆盖率均列南方省份第一,实现了节水减排、节水增效、节水惠民。

在空间均衡方面,聚焦区域协调,走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发展新路。10年来,钦寸水库、朱溪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以及千岛湖配水、浙东引水等引调水工程陆续建成,初步构建“西水东送”的输水格局,全省年供水能力提升至270亿立方米,高标准保障供水覆盖人口增加6倍。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进一步完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超90%,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从根本上破解了吃水难题,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在系统治理方面,坚持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相结合,系统治理河流2.6万公里,修复河湖生态缓冲带100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077平方公里。2023年,浙江率先开展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加快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的新格局,“美丽河湖”催生“幸福经济”的范例在浙江各地竞相涌现。

在两手发力方面,既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事业。10年来,浙江完成全社会水利投资6004亿元,其中市场化融资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全省水利融资规模超400亿元,市场与政府投入比首次达到1∶1。绿色金融助企服务两年来签约“节水贷”268亿元,受益实体小微企业超3000家。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破局,水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水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信息来源:中国财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