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地方水利
嘉兴:从源头到龙头 守牢水源“生命线”
发布日期:2024-04-19 14:45 浏览次数:

【本站4月19日讯】饮水安全事关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近日,浙江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3年度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估结果,嘉兴7处水源地(不含备用水源地)全部评估优秀,实现连续四年优秀率100%,实现了百姓从“有水喝”到“喝优质水”的转变。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水量安全。印发《嘉兴市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统筹推进水资源调度配置,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建成并通水,谋划推进浙北太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布局,不断推进备用水源建设,市县两级应急备用水源均已配备。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护,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切实提高水环境质量,保障河湖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保障率达100%。

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合格。结合“碧水行动”,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攻坚,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纵深推进“污水零直排”,提高水质质量。加强联防联控,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保护区内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水源地全封闭管理,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标识标牌设置和防护隔离措施。实施水生态修复,发挥湿地生物、林草植被等净化功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净化源水水质。目前,全市国控、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为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完善监测监控措施,保证应急处置及时。加强水源地水量、水质、水位监测预警,严格实行“自动监测、人工监测、应急监测”三重监测机制,结合“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强化气象、水利、环境等部门信息共享,促进供水信息监测、分析、预警、展示及业务协同集成,做到监测异常早发现、早处置。建立水源地保护区视频监控和中控监视系统,实现取水口和重要供水设施24小时自动视频监控,实时动态掌握水源地内部环境。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建立水源地安全保障部门联动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制定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应急演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开展水源地日常巡查。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加大水源地水质等信息公开和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信息来源:嘉兴市水利局

嘉兴:从源头到龙头 守牢水源“生命线”
  • 日期:2024-04-19 14:45
  • 来源: 嘉兴市水利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本站4月19日讯】饮水安全事关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近日,浙江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3年度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评估结果,嘉兴7处水源地(不含备用水源地)全部评估优秀,实现连续四年优秀率100%,实现了百姓从“有水喝”到“喝优质水”的转变。

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水量安全。印发《嘉兴市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统筹推进水资源调度配置,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建成并通水,谋划推进浙北太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布局,不断推进备用水源建设,市县两级应急备用水源均已配备。加强河湖生态空间管护,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切实提高水环境质量,保障河湖生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保障率达100%。

强化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合格。结合“碧水行动”,坚持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攻坚,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纵深推进“污水零直排”,提高水质质量。加强联防联控,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依法查处保护区内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水源地全封闭管理,加强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标识标牌设置和防护隔离措施。实施水生态修复,发挥湿地生物、林草植被等净化功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净化源水水质。目前,全市国控、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均为100%,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完善监测监控措施,保证应急处置及时。加强水源地水量、水质、水位监测预警,严格实行“自动监测、人工监测、应急监测”三重监测机制,结合“浙江省城乡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强化气象、水利、环境等部门信息共享,促进供水信息监测、分析、预警、展示及业务协同集成,做到监测异常早发现、早处置。建立水源地保护区视频监控和中控监视系统,实现取水口和重要供水设施24小时自动视频监控,实时动态掌握水源地内部环境。

健全监督管理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建立水源地安全保障部门联动机制,实行资源共享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制定饮用水源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每年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应急演练,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开展水源地日常巡查。建立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加大水源地水质等信息公开和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