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水美乡村成果展——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
发布日期:2024-05-15 09:12 浏览次数:

一、基本概况

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位于黄绕半岛,因母亲河新安江流经村落形成“之”字形的大转弯而名。新安江之江段既保留了“水清、风凉、雾奇”三绝之特色,也是新安江江面最宽、变幻最大的河段,常年 17℃的新安江水流趋缓,途经下涯埠时,形成独特而唯美的下涯湿地景观,鹭序鸳行、野鸭嬉戏,落影成双、如梦如幻,是观景的佳地和鸟类的天堂。

水美之江村,河面奇雾缭绕,云雾缥缈中的秀水、小船、村落、旷野,共同构建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山水画,不仅是游客的避暑胜地和清凉世界,更是深受摄影人和文艺青年喜爱,成为网红打卡地。

二、做法和成效

下涯镇之江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新安江畔湿地,凭借其生态转型与生态赋能的创新实践,成功地将曾经的“脏乱差”渔村转变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摄影之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水为脉,生态立村,推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1. 强基础——生态环境治理,清脏治乱。早期,之江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后续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和“五水共治”,坚决执行“三改一拆”和“畜禽退养”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全面清理畜禽粪便,新建和改造村内公厕,配备垃圾专管员,确保垃圾分类投放,拆除沿线不规范建筑,开展农田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了以往污水横流、粪污遍布的状况,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实现从“脏乱差”到“净绿美”的生态蝶变。清理河道、提升基础设施及精细化管理,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为后续的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从“小渔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效环境管护机制,通过积分激励、对比展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2. 提颜值——村庄风貌样板,打造品牌。之江村充分利用自身“水清、风凉、雾奇”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全域全天候的摄影目的地,打响最美江南“摄影之乡”品牌。通 过举办各类摄影赛事、建立摄影展览馆和摄影创客工作室,打造多个精品摄影点,成功举办包括“之江·新安影像”论坛、“诗画下涯”摄影大赛在内的多项高规格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巧妙利用生态资源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村民参与到摄影相关的新兴职业中,转型为摄影模特、渔民模特等,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摄影师镜头下的独特风景,形成别具一格的“镜头经济”,既传播了本地文化,保护了原有生态,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途径,使摄影产业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流量密码”。此外,结合之江摄影小镇打造“花海田园、渔歌唱晚、叠浪山色”的宜 居水环境景点,为之江村农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色添彩。

3. 促共富——抢占产业高地,多产融合。在深练内功,促进多产融合的过程中,之江村用数字化手段,依托“数智之江”平台,实现智慧管理和精准服务,拓展摄影配套服务产业,并引进高端文旅项目,盘活闲置资产,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通过“132”乡村运模式,成功链接培训、直播、民宿、餐饮等多种业态,实现了多产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乡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经过不懈努力,之江村的生态价值已成功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使乡村旅游和生态产业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引擎。据统计,至2022年,之江村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42.8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2073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万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了生态赋能对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经跃升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展现了生态治理、文化挖掘与产业协同所带来的巨变与成果。

三、经验启示

1. 环境整治先行,坚持生态优先

高标准规划与环境整治是提升乡村吸引力的关键。以清脏治乱为切入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融合农旅发展,注重因地制宜

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和新型农业产业,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构建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美丽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 示范引领村落,发展带动周边

之江村水美乡村建设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实现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经验,将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共富和乡村活力提升,成为建德生态经济带动共富的成功案例。


信息来源: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高品质水美乡村成果展——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
  • 日期:2024-05-15 09:12
  • 来源: 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基本概况

建德市下涯镇之江村位于黄绕半岛,因母亲河新安江流经村落形成“之”字形的大转弯而名。新安江之江段既保留了“水清、风凉、雾奇”三绝之特色,也是新安江江面最宽、变幻最大的河段,常年 17℃的新安江水流趋缓,途经下涯埠时,形成独特而唯美的下涯湿地景观,鹭序鸳行、野鸭嬉戏,落影成双、如梦如幻,是观景的佳地和鸟类的天堂。

水美之江村,河面奇雾缭绕,云雾缥缈中的秀水、小船、村落、旷野,共同构建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山水画,不仅是游客的避暑胜地和清凉世界,更是深受摄影人和文艺青年喜爱,成为网红打卡地。

二、做法和成效

下涯镇之江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新安江畔湿地,凭借其生态转型与生态赋能的创新实践,成功地将曾经的“脏乱差”渔村转变为如今闻名遐迩的“摄影之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水为脉,生态立村,推动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1. 强基础——生态环境治理,清脏治乱。早期,之江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后续通过实施“千万工程”和“五水共治”,坚决执行“三改一拆”和“畜禽退养”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全面清理畜禽粪便,新建和改造村内公厕,配备垃圾专管员,确保垃圾分类投放,拆除沿线不规范建筑,开展农田综合整治,彻底改变了以往污水横流、粪污遍布的状况,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实现从“脏乱差”到“净绿美”的生态蝶变。清理河道、提升基础设施及精细化管理,不仅改善了生活环境,也为后续的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从“小渔村”到“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效环境管护机制,通过积分激励、对比展示、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动员全体村民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2. 提颜值——村庄风貌样板,打造品牌。之江村充分利用自身“水清、风凉、雾奇”的自然资源,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全域全天候的摄影目的地,打响最美江南“摄影之乡”品牌。通 过举办各类摄影赛事、建立摄影展览馆和摄影创客工作室,打造多个精品摄影点,成功举办包括“之江·新安影像”论坛、“诗画下涯”摄影大赛在内的多项高规格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巧妙利用生态资源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村民参与到摄影相关的新兴职业中,转型为摄影模特、渔民模特等,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摄影师镜头下的独特风景,形成别具一格的“镜头经济”,既传播了本地文化,保护了原有生态,又拓宽了村民的增收途径,使摄影产业成为激活乡村经济的“流量密码”。此外,结合之江摄影小镇打造“花海田园、渔歌唱晚、叠浪山色”的宜 居水环境景点,为之江村农旅、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增色添彩。

3. 促共富——抢占产业高地,多产融合。在深练内功,促进多产融合的过程中,之江村用数字化手段,依托“数智之江”平台,实现智慧管理和精准服务,拓展摄影配套服务产业,并引进高端文旅项目,盘活闲置资产,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通过“132”乡村运模式,成功链接培训、直播、民宿、餐饮等多种业态,实现了多产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乡村经济的整体实力。

经过不懈努力,之江村的生态价值已成功转化为经济效益,为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机会,使乡村旅游和生态产业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引擎。据统计,至2022年,之江村全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42.8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2073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万元,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了生态赋能对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已经跃升为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的成功典范,展现了生态治理、文化挖掘与产业协同所带来的巨变与成果。

三、经验启示

1. 环境整治先行,坚持生态优先

高标准规划与环境整治是提升乡村吸引力的关键。以清脏治乱为切入点,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后续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融合农旅发展,注重因地制宜

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结合乡村特色,创新发展文化旅游和新型农业产业,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村民增收,构建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美丽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 示范引领村落,发展带动周边

之江村水美乡村建设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实现环境的根本改善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经验,将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促进村民共富和乡村活力提升,成为建德生态经济带动共富的成功案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