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
高泥村位于象山西北角,以网箱养殖黄鱼、鲈鱼著称,年产值超1.4亿元。近年来,高泥村通过“五水共治”工程,投入百余万元,大力整治河道,拓宽河道、清淤清垃圾,并实行河长制,确保河道清洁。同时,高泥村依托优渥的水资源优势,发展民宿和农旅产业,推出“里海荷塘海上田园综合体”、精品主题民宿“安澜别院”、清军港遗址等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黄鱼文化。如今的高泥村,不仅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市级水环境整治示范村、宁波市千村绿化示范村、宁波市高品质水美乡村、象山县科技示范村、象山县科技特色强村等荣誉称号,更成为水环境整治的典范,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二、做法和成效
1. 综合治理,筑牢共富之基
高泥村曾经面临严重的河湖污染问题,河道垃圾遍布,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泥村投入大量资金,对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通过拓宽河道、清淤清垃圾、河岸砌石、河道绿化等措施,高泥河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与美丽。
2.文化宣传,激发共富之魂
高泥村在整治河湖的同时,深入挖掘河湖文化,让河湖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展示平台。通过举办黄鱼风情节等文化节庆活动,高泥村成功地将河湖文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品位,还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高泥村还积极发掘和保护清军港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河湖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展示了高泥村的独特魅力,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3. 产业融合,拓宽共富之路
依托河湖资源的优势,高泥村大力发展农旅产业,推出了“里海荷塘海上田园综合体”项目,打造了精品主题民宿“安澜别院”,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以上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村庄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许多村民通过参与民宿经营等产业活动,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同时,河湖产业的发展也为村庄的其他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村庄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制度完善,保障共富之果
为了确保河湖整治和产业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村民,高泥村建立了完善的河湖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村庄实行联村党政领导担任一级河长制,村主要负责人担任二级河长制,设立河道保洁员,实行“日清日巡查”制度。这些措施确保了河道的日常清洁和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村庄还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河湖管理和保护工作。这种全民参与、共同管理的模式不仅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也为河湖生态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经验启示
1. 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水美乡村建设中,应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乡村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是乡村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2. 整合利用河湖资源,推动产业多元化
河湖资源是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多元化的产业,提高乡村的经济实力。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
3. 强化村民参与,构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乡村的发展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应通过教育和引导,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社区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要建立健全的村居治理机制,确保河湖管理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4. 注重文化建设,提升乡村魅力
河湖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文化载体。在水美乡村建设中,应注重挖掘和传承河湖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的魅力和吸引力,为乡村的旅游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赋能。
5.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形成发展合力
政府在水美乡村建设中应发挥积极作用,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合力,确保水美乡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信息来源: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