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水美乡村成果展——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
发布日期:2024-08-12 08:43 浏览次数:

一、基本概况

博儒桥村村域面积5.01平方公里,地处洛塘河水系,有河道12条,下辖28个村民小组,1个新社区,农户951户,3666人。村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26人。近年来,博儒桥村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哲学意蕴,创造性地探索形成了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机制,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理念重塑人水关系、发展河湖经济,搭建起以水系生态为基底、以自然河湖为纽带、以精品公园为点缀的美丽乡村品质共富片区。2023  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080元。“四共四筹”模式入选首批浙江共富案例及浙江未来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并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交流会上作交流,让美丽河湖在每一位村民心中流淌出满满的“幸福”。

二、做法和成效

1.共商筹智,凝聚人水和谐共生新理念。“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博儒桥村以“户长制”为主抓手,依托美邻茶馆、协商驿站等站点来搭建干群生态连心桥,定期在各村民小组开展村民说事、组内议事,2023年筹集了民智、民情、民意等信息296条,整改反馈296条,其中涉及水系连通、污水纳管、垃圾分类等水利问题11个。依托“五议两公开”制度,让“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2023年完成53个事项表决,推动村内周青桥灌溉机站建成运行,促进村级决策运行机制良性循环,有效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根据不同群体和对象的特点,定制水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用群众听得懂、能相信、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水生态建设主题活动16次,让人水和谐共识在“民意闲谈”中润入百姓心田。

2. 共建筹资,推进绿色生态共享新生态。以推动“千万工程”为契机,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小切口入手,鼓励村民以出资、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土地无偿、青苗不补、户户同意、筹资十万”的“公益众筹”机制,全村150户出资,200余户捐赠实物, 600余户无偿提供土地,建成了民心学堂、19个美丽乡村精品园、2条健康步道等村级公益项目。结合“美丽河湖”建设,在全村大小河道因地制宜,采用河面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铺设生态浮床、生态浮岛,结合人工水草、曝气设施和微生物驯化系统,目前全村水生植物河道总长3公里,总面积1.3万平方米,河面覆盖率达27%,有效提高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河道水质,丰富了水面景观,提升了河道的整体品位。2020年周王庙镇乐安桥港水域获选嘉兴市“市级美丽河湖”。

3. 共管筹治,建立绿水青山管护新体系。结合“党建引领农村网格治理试点工作”,理顺网格管理体制,建立“村党委—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组织体系,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民情茶馆(党员先锋站)——网格民情联络点”的“1+4+29”网格党群服务矩阵,并结合河长制的推行实施,以河长履职尽责,带动网格长、网格员等群体参与河湖保护与管理,成立“儒士”护河志愿者小队,让每一条河道都有人精细管理。通过数智赋能“乡筹”积分考评机制,将遵纪守法、垃圾分类等6个版块纳入考评体系,配套无人超市、积分购买等硬件设施,广泛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2023年已开展考评36次,下发乡“筹”积分50万个,保持全村各条河道水质达到或好于IV类,其中Ⅲ类水体占比40%左右,能见度80-100厘米,持续以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众管微治”水生态保护新格局。

4. 共富筹心,创新金山银山经济新模式。依水而生,人水和谐正在悄然形成;因水而兴,绿水 青山带动绿色转型。博儒桥村以“共富同行·四共四筹”示范带、“四共四筹·儒林春风”风景线为轴,利用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田园水乡风光,打造碧水绕村、“吾乡田园”、“稻米虾田 夜”、“嘉”乡彩稻田等田园景观,结合传统村落文化底蕴,开展稻作习俗、皮影剧场、蚕桑文化、便民集市等农旅项目和民俗活动,同时试水整村公司化运营,注册成立“四共四筹”培训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延伸农文旅产业链条,促进水果、蔬菜、民宿、餐饮等产业集群发展,让水清岸绿留住美好乡愁。2023年吸引省内外参观团队500余批,1.7万人次,带动周边业态创富100余万元,不断推动生态效益自然而然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

三、经验启示

1. 理念引领,机制先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建立治水、护水、兴水新模式,从理念和制度上为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众管微治,精细管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化“党建引领·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模式,以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挖掘、水安全提升等切入口,以“绣花”功夫守护水生态。

3.民生为本,共创共享。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不断以“美丽经济”激发乡村活力,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信息来源: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高品质水美乡村成果展——海宁市周王庙镇博儒桥村
  • 日期:2024-08-12 08:43
  • 来源: 厅河湖处 省河长办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一、基本概况

博儒桥村村域面积5.01平方公里,地处洛塘河水系,有河道12条,下辖28个村民小组,1个新社区,农户951户,3666人。村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党员126人。近年来,博儒桥村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的哲学意蕴,创造性地探索形成了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的“党建引领·四共四筹”机制,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理念重塑人水关系、发展河湖经济,搭建起以水系生态为基底、以自然河湖为纽带、以精品公园为点缀的美丽乡村品质共富片区。2023  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080元。“四共四筹”模式入选首批浙江共富案例及浙江未来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并在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交流会上作交流,让美丽河湖在每一位村民心中流淌出满满的“幸福”。

二、做法和成效

1.共商筹智,凝聚人水和谐共生新理念。“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博儒桥村以“户长制”为主抓手,依托美邻茶馆、协商驿站等站点来搭建干群生态连心桥,定期在各村民小组开展村民说事、组内议事,2023年筹集了民智、民情、民意等信息296条,整改反馈296条,其中涉及水系连通、污水纳管、垃圾分类等水利问题11个。依托“五议两公开”制度,让“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2023年完成53个事项表决,推动村内周青桥灌溉机站建成运行,促进村级决策运行机制良性循环,有效实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根据不同群体和对象的特点,定制水生态文明宣传内容,用群众听得懂、能相信、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水生态建设主题活动16次,让人水和谐共识在“民意闲谈”中润入百姓心田。

2. 共建筹资,推进绿色生态共享新生态。以推动“千万工程”为契机,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小切口入手,鼓励村民以出资、捐物、义务劳动等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土地无偿、青苗不补、户户同意、筹资十万”的“公益众筹”机制,全村150户出资,200余户捐赠实物, 600余户无偿提供土地,建成了民心学堂、19个美丽乡村精品园、2条健康步道等村级公益项目。结合“美丽河湖”建设,在全村大小河道因地制宜,采用河面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铺设生态浮床、生态浮岛,结合人工水草、曝气设施和微生物驯化系统,目前全村水生植物河道总长3公里,总面积1.3万平方米,河面覆盖率达27%,有效提高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河道水质,丰富了水面景观,提升了河道的整体品位。2020年周王庙镇乐安桥港水域获选嘉兴市“市级美丽河湖”。

3. 共管筹治,建立绿水青山管护新体系。结合“党建引领农村网格治理试点工作”,理顺网格管理体制,建立“村党委—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组织体系,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民情茶馆(党员先锋站)——网格民情联络点”的“1+4+29”网格党群服务矩阵,并结合河长制的推行实施,以河长履职尽责,带动网格长、网格员等群体参与河湖保护与管理,成立“儒士”护河志愿者小队,让每一条河道都有人精细管理。通过数智赋能“乡筹”积分考评机制,将遵纪守法、垃圾分类等6个版块纳入考评体系,配套无人超市、积分购买等硬件设施,广泛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2023年已开展考评36次,下发乡“筹”积分50万个,保持全村各条河道水质达到或好于IV类,其中Ⅲ类水体占比40%左右,能见度80-100厘米,持续以人民主体地位构建“众管微治”水生态保护新格局。

4. 共富筹心,创新金山银山经济新模式。依水而生,人水和谐正在悄然形成;因水而兴,绿水 青山带动绿色转型。博儒桥村以“共富同行·四共四筹”示范带、“四共四筹·儒林春风”风景线为轴,利用绿树掩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田园水乡风光,打造碧水绕村、“吾乡田园”、“稻米虾田 夜”、“嘉”乡彩稻田等田园景观,结合传统村落文化底蕴,开展稻作习俗、皮影剧场、蚕桑文化、便民集市等农旅项目和民俗活动,同时试水整村公司化运营,注册成立“四共四筹”培训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延伸农文旅产业链条,促进水果、蔬菜、民宿、餐饮等产业集群发展,让水清岸绿留住美好乡愁。2023年吸引省内外参观团队500余批,1.7万人次,带动周边业态创富100余万元,不断推动生态效益自然而然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

三、经验启示

1. 理念引领,机制先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建立治水、护水、兴水新模式,从理念和制度上为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2.众管微治,精细管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化“党建引领·四共四筹”基层治理模式,以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挖掘、水安全提升等切入口,以“绣花”功夫守护水生态。

3.民生为本,共创共享。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不断以“美丽经济”激发乡村活力,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