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专家团队,创新打造投入少、建设快、管养高效的微型水站,解决下山移民过渡期和山区分散居住点供水问题,破解“农村集中供水剩余0.5%难题”,切实做到农村饮水保障“一村不落、一人不少”。目前,已投资1050万元新建微型水站77座、单户家用净水设备142套,惠及3980人。
一、因地制宜分类建设,保障山区用水供应
(一)分类施策,满足用水需求。针对人口较少、水源分散的偏远居住点,实施2种建设方案,对零星居住的单户,安装单户净水设备,居住点5户以上的,根据不同人口建设日供水2-5吨的微型水站,确保小水源地、下山移民、异地搬迁群众过渡期饮水安全。
(二)降本增效,确保供水稳定。就近选择符合标准的水源地,通过专属管道将水引入原水池储备,再输送至微型水站水质提升设备,处理后存储至清水池,入户供村民使用。微型水站造价、建设时间分别约为单村水站的25%、70%;微型水站用地面积明显低于单村水站,每座微型水站用地面积约5平方米。
(三)综合用能,减轻经济负担。为满足微型水站用电需求,利用地形高度差,在合理位置安装微型水站,以太阳能、风能为配套电力来源,解决远距离供电安全和水站长期运转电费开销问题,减轻农村集体经济压力。以石璜镇大湾山村为例,微型水站太阳能及风能发电零成本运行,推动村级水站每年节约电费近6000元。
二、科技驱动数字赋能,保障山区用水质量
(一)创新净水技术,实现优质用水。微型水站将传统聚凝沉淀砂过滤工艺升级为陶瓷膜纳米孔过滤,使用臭氧净化技术,不添加次氯酸钠药剂、聚合氯化铝混凝剂等,贴合分散点群众饮水习惯,实现出水口感鲜甜,每个站点平均节约药剂费用约2万元。以谷来镇马溪村大严居住点为例,出水浊度从4.26NTU提标至0.07NTU,达到规模水厂标准。
(二)强化数智管理,保障应急用水。微型水站配备智能远传水表,以城乡智慧水务数字中心为基础,引入流量监测及信息报送系统,远程判断水站设备运行情况,实时采集水流量数据,分析饮用水质量,确保发生极端情况可第一时间推送至应急指挥中心。突发情况巡查处置时间由最长24小时降至1小时,维修人工成本降低38%。
信息来源: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