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285/2025-00601 | 发布机构 | 省水利厅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
文 号 | 有 效 性 | |||
【本站5月14日讯】初夏时节的陶村桥港,碧波荡漾、亭台玉立,不时有白鹭蹁跹飞过。“现在城里来的客人都羡慕我们,说这儿的风景比公园还美!”站在百年陶村桥上,望着眼前如画的美景,58岁的径山镇求是村村民苏大姐笑着说。
这条全长4.8公里的古河道曾是老北苕溪,现名为陶村桥港,肩负着灌溉下游千亩良田的重任,也是货船的运输要道,发挥着行洪排涝的作用。苏大姐的记忆里,这里曾是孩子们摸鱼捉虾的乐园,也是日常饮水、洗衣洗菜的来源。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河道一度陷入"脏乱堵"的困境——建筑垃圾堆积、水域被沿线住房侵占、水质恶化,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造成了河道淤堵问题,一定程度上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改变这一局面,2023年9月,陶村桥港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镇村党委带头干,争取村民齐心干等一系列“组合拳”,改善河道水质与水环境,扩大河道过水断面,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余杭区林业水利局、径山镇人民政府等部门的重视下,一系列创新举措迅速落地。创全区水利工程领域之先,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及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技术,对192万平方米的河道进行全景扫描,为治理提供“数字底图”;通过遥感影像的对比,精准识别出30余处水域侵占问题。
“大家都退一点,河道就通畅了,眼前的景观也开阔了。”求是村党委书记魏华说,由村委干部带头,老党员率先示范,经过多次入户沟通,在几个村社的积极响应下,沿河34处水域侵占均完成整改。
啃下了“硬骨头”,还要打出“组合拳”,与百姓“心连心”。工程重点完善了6个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同步打造公共河埠头、景观栈桥、滨水步道等亲水空间;通过打造景观院墙、景观节点和临水栏杆,全面提升沿岸环境品质。
一年的精心治理后,工程于2024年10月完工,陶村桥港焕发新生。共完成清淤35000立方米,绿化提升4200平方米,惠及周边居民245户。“茶余饭后,我们都喜欢到河边遛弯、散步,心情别提多畅快了。”苏大姐说道。
如何让治水带来致富,让“美丽河湖”成为泽润百姓心田的“幸福河湖”?近日,求是村村委计划着依托水系景观,发展亲水运动、文化研学等业态,带动民宿、农家乐产业升级。“我们要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魏华信心满满地说。
陶村桥港的治理实践,是余杭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近年来,余杭区以河湖长制为牵引,探索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的协同路径,把需要“花钱治理”的河湖转变为“助力共富”的资源。未来,余杭将坚持“还景于民”,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