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5-00637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潮新闻】良渚再次与世界相遇,为何是在国际水利领域权威大会?
发布日期:2025-05-21 14:45 浏览次数:

5000年良渚再次与世界相遇。

5月15日至23日,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正在成都举行。20日,作为大会专场活动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主角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良渚遗址。

ICOLD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其大会和年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是水库大坝和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舞台。

国际水利领域的权威大会,为何要以良渚为主题举办专题研讨会?

良渚,治水而兴

良渚文明是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中国环太湖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大量考古证据表明,良渚文明的兴起、兴盛,与水治理息息相关。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生活的环太湖流域,湖泊、沼泽广泛分布;西边的天目山又是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

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聪明的良渚先民规划出了庞杂的水利系统。在建设良渚古城城墙之前,外围水利系统就已开始启动建设。它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人工堤坝遗址,以及相关的山体、丘陵、孤丘和天然溢洪道等自然地形组成,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

当雨季山洪涌下,外围水利系统便能巧妙应对来自大遮山和西北山谷的洪水,守护良渚古城。正是有了防洪设施阻挡洪水,良渚先民才能在平原之上安居乐业,促进了良渚文明从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

但外围水利系统的功能不止防洪,通过与良渚古城内外的河道等水利设施相连,它极大推动了良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外围水利系统是与良渚古城同时规划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具有调水、运输、防洪、灌溉等综合功能,为良渚古城的建设和运转提供了保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考古领队王宁远说。

良渚,领先世界

不止是外围水利系统。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厚军表示,良渚水利文明主要体现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修建、良渚古城内系统规划运河体系以及良渚时期规模较大的稻田灌溉系统。

今年4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举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专题咨询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治水的重要成就,是中华文明早期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

目前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人类早期文明水利工程遗址,包括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湖北屈家岭遗址水利工程、约旦贾瓦古城供水系统等。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考古发现,不仅刷新了以往对中国治水起源和早期治水工程与科技水平的认知,更在世界水利史、坝工建设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场活动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一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比如,从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来看,屈家岭遗址总面积约2.84平方公里、约旦贾瓦古城供水系统分布范围估算不超过50平方公里,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随着今后考古发掘范围的拓展,水利工程体系的可见范围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良渚,改写历史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很熟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禹治水被认为是中国治水文明的起点。

但大禹治水属于传说,并没有考古证据的支撑。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有些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如都江堰、芍陂和邗沟等。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晓豹对中外早期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一些史前水利遗址的发现,逐渐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水利史的认识。”这其中就包括良渚遗址水利工程。

考古测年表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多年,大幅提前了中华文明治水起源时间。

2023年,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水文化研究院共同组建课题组,从考古学、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跨学科协作角度开展良渚水利文明相关课题研究。

课题组认为,良渚水坝群中出土的草裹泥技术、木构码头、木板护岸等,将中国体系化治水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推前至新石器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庞大的工程量,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支撑,反映出当时良渚社会已经具备高度发达的经济生产、资源调配和组织管理水平。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以广阔的规划视野、高超的技术水平、强大的动员能力,进行了系统化的治水与营城。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呈现了东亚稻作文明区域独特的治水实践,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水利发展史。


信息来源:潮新闻

索引号 002482285/2025-00637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潮新闻】良渚再次与世界相遇,为何是在国际水利领域权威大会?
发布日期:2025-05-21 14:45 浏览次数:

5000年良渚再次与世界相遇。

5月15日至23日,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正在成都举行。20日,作为大会专场活动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主角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良渚遗址。

ICOLD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其大会和年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是水库大坝和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舞台。

国际水利领域的权威大会,为何要以良渚为主题举办专题研讨会?

良渚,治水而兴

良渚文明是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中国环太湖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大量考古证据表明,良渚文明的兴起、兴盛,与水治理息息相关。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生活的环太湖流域,湖泊、沼泽广泛分布;西边的天目山又是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

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聪明的良渚先民规划出了庞杂的水利系统。在建设良渚古城城墙之前,外围水利系统就已开始启动建设。它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人工堤坝遗址,以及相关的山体、丘陵、孤丘和天然溢洪道等自然地形组成,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

当雨季山洪涌下,外围水利系统便能巧妙应对来自大遮山和西北山谷的洪水,守护良渚古城。正是有了防洪设施阻挡洪水,良渚先民才能在平原之上安居乐业,促进了良渚文明从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

但外围水利系统的功能不止防洪,通过与良渚古城内外的河道等水利设施相连,它极大推动了良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外围水利系统是与良渚古城同时规划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具有调水、运输、防洪、灌溉等综合功能,为良渚古城的建设和运转提供了保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考古领队王宁远说。

良渚,领先世界

不止是外围水利系统。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厚军表示,良渚水利文明主要体现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修建、良渚古城内系统规划运河体系以及良渚时期规模较大的稻田灌溉系统。

今年4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举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专题咨询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治水的重要成就,是中华文明早期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

目前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人类早期文明水利工程遗址,包括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湖北屈家岭遗址水利工程、约旦贾瓦古城供水系统等。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考古发现,不仅刷新了以往对中国治水起源和早期治水工程与科技水平的认知,更在世界水利史、坝工建设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场活动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一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比如,从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来看,屈家岭遗址总面积约2.84平方公里、约旦贾瓦古城供水系统分布范围估算不超过50平方公里,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随着今后考古发掘范围的拓展,水利工程体系的可见范围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良渚,改写历史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很熟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禹治水被认为是中国治水文明的起点。

但大禹治水属于传说,并没有考古证据的支撑。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有些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如都江堰、芍陂和邗沟等。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晓豹对中外早期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一些史前水利遗址的发现,逐渐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水利史的认识。”这其中就包括良渚遗址水利工程。

考古测年表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多年,大幅提前了中华文明治水起源时间。

2023年,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水文化研究院共同组建课题组,从考古学、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跨学科协作角度开展良渚水利文明相关课题研究。

课题组认为,良渚水坝群中出土的草裹泥技术、木构码头、木板护岸等,将中国体系化治水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推前至新石器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庞大的工程量,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支撑,反映出当时良渚社会已经具备高度发达的经济生产、资源调配和组织管理水平。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以广阔的规划视野、高超的技术水平、强大的动员能力,进行了系统化的治水与营城。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呈现了东亚稻作文明区域独特的治水实践,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水利发展史。

5000年良渚再次与世界相遇。

5月15日至23日,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正在成都举行。20日,作为大会专场活动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举行,主角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良渚遗址。

ICOLD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其大会和年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是水库大坝和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舞台。

国际水利领域的权威大会,为何要以良渚为主题举办专题研讨会?

良渚,治水而兴

良渚文明是距今5300年至4300年前中国环太湖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之洲”。大量考古证据表明,良渚文明的兴起、兴盛,与水治理息息相关。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生活的环太湖流域,湖泊、沼泽广泛分布;西边的天目山又是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

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聪明的良渚先民规划出了庞杂的水利系统。在建设良渚古城城墙之前,外围水利系统就已开始启动建设。它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等人工堤坝遗址,以及相关的山体、丘陵、孤丘和天然溢洪道等自然地形组成,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

当雨季山洪涌下,外围水利系统便能巧妙应对来自大遮山和西北山谷的洪水,守护良渚古城。正是有了防洪设施阻挡洪水,良渚先民才能在平原之上安居乐业,促进了良渚文明从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

但外围水利系统的功能不止防洪,通过与良渚古城内外的河道等水利设施相连,它极大推动了良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外围水利系统是与良渚古城同时规划建造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具有调水、运输、防洪、灌溉等综合功能,为良渚古城的建设和运转提供了保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考古领队王宁远说。

良渚,领先世界

不止是外围水利系统。

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王厚军表示,良渚水利文明主要体现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修建、良渚古城内系统规划运河体系以及良渚时期规模较大的稻田灌溉系统。

今年4月,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举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专题咨询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反映了中华文明早期治水的重要成就,是中华文明早期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

目前世界各地考古发现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人类早期文明水利工程遗址,包括良渚遗址水利工程、湖北屈家岭遗址水利工程、约旦贾瓦古城供水系统等。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考古发现,不仅刷新了以往对中国治水起源和早期治水工程与科技水平的认知,更在世界水利史、坝工建设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场活动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了四项共识——

一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二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三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四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比如,从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来看,屈家岭遗址总面积约2.84平方公里、约旦贾瓦古城供水系统分布范围估算不超过50平方公里,而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分布和影响范围超100平方公里,随着今后考古发掘范围的拓展,水利工程体系的可见范围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良渚,改写历史

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很熟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禹治水被认为是中国治水文明的起点。

但大禹治水属于传说,并没有考古证据的支撑。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有些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如都江堰、芍陂和邗沟等。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晓豹对中外早期水坝进行了比较研究。“近年来,一些史前水利遗址的发现,逐渐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水利史的认识。”这其中就包括良渚遗址水利工程。

考古测年表明,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还要早1000多年,大幅提前了中华文明治水起源时间。

2023年,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邀请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水文化研究院共同组建课题组,从考古学、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跨学科协作角度开展良渚水利文明相关课题研究。

课题组认为,良渚水坝群中出土的草裹泥技术、木构码头、木板护岸等,将中国体系化治水史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推前至新石器时代。

更为重要的是,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庞大的工程量,需要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支撑,反映出当时良渚社会已经具备高度发达的经济生产、资源调配和组织管理水平。

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以广阔的规划视野、高超的技术水平、强大的动员能力,进行了系统化的治水与营城。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呈现了东亚稻作文明区域独特的治水实践,改写了中国和世界的水利发展史。


信息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