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82285/2025-00641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日报】国际权威专家说了一连串“最”
发布日期:2025-05-21 15:09 浏览次数: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这是20日下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的四项共识。本次研讨会是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ICOLD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其大会和年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发现,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

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实证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将中华民族治水起源从大禹治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作为与良渚古城同一时期规划建造的构筑物,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产生和演变密不可分。

与会专家认为,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已具有“治水营城”的系统治水思维,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展现出系统化治理特征:外围水利系统的建设阻挡了洪水,让良渚先民能够安居乐业;从良渚古城到外围库区的远程水运通道,让良渚先民能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木料、石料、玉料等;古城内部纵横交错的运河体系形成高效运输网络,支撑起城墙、高台等百万立方米级土石工程的营建,并通过水门系统实现古城内外物资流通;稻田灌溉系统的成熟扩展了农业产能,为专业手工业者群体提供了经济支撑,推动玉器制作等高端技术发展。

专家们认为,良渚先民这种防洪、调水、运输、灌溉并重的治水管水用水方式,为其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

索引号 002482285/2025-00641 发布机构 省水利厅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文  号 有 效 性
【浙江日报】国际权威专家说了一连串“最”
发布日期:2025-05-21 15:09 浏览次数: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这是20日下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的四项共识。本次研讨会是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ICOLD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其大会和年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发现,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

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实证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将中华民族治水起源从大禹治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作为与良渚古城同一时期规划建造的构筑物,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产生和演变密不可分。

与会专家认为,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已具有“治水营城”的系统治水思维,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展现出系统化治理特征:外围水利系统的建设阻挡了洪水,让良渚先民能够安居乐业;从良渚古城到外围库区的远程水运通道,让良渚先民能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木料、石料、玉料等;古城内部纵横交错的运河体系形成高效运输网络,支撑起城墙、高台等百万立方米级土石工程的营建,并通过水门系统实现古城内外物资流通;稻田灌溉系统的成熟扩展了农业产能,为专业手工业者群体提供了经济支撑,推动玉器制作等高端技术发展。

专家们认为,良渚先民这种防洪、调水、运输、灌溉并重的治水管水用水方式,为其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是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是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这是20日下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世界遗产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就良渚遗址水利工程进一步深化的四项共识。本次研讨会是国际大坝委员会(ICOLD)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ICOLD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非政府学术组织,其大会和年会是国际坝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活动。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发现,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括外围水利系统和古城水系两部分,影响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外围水利系统由上下游堤坝群组成,古城水系由内外城河、“井”字形主干河道及网状支河组成;通过8座水城门,古城内外河道可连接,并与外部更大水域相通。

通过放射性碳定年法测定,实证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造年代最早为距今5100年,将中华民族治水起源从大禹治水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作为与良渚古城同一时期规划建造的构筑物,良渚遗址水利工程与良渚古城的产生和演变密不可分。

与会专家认为,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已具有“治水营城”的系统治水思维,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展现出系统化治理特征:外围水利系统的建设阻挡了洪水,让良渚先民能够安居乐业;从良渚古城到外围库区的远程水运通道,让良渚先民能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木料、石料、玉料等;古城内部纵横交错的运河体系形成高效运输网络,支撑起城墙、高台等百万立方米级土石工程的营建,并通过水门系统实现古城内外物资流通;稻田灌溉系统的成熟扩展了农业产能,为专业手工业者群体提供了经济支撑,推动玉器制作等高端技术发展。

专家们认为,良渚先民这种防洪、调水、运输、灌溉并重的治水管水用水方式,为其散居聚落向中心都邑转型提供了充分的基础条件。“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早期水管理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样本,也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说。


信息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