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报道 > 地方水利
桐庐:数智赋能土石方循环利用 开启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新范式
发布日期:2025-05-23 17:25 浏览次数:

【本站5月23日讯】5月21日,桐庐县通过“浙土平衡”平台,促成桐庐县钟山乡陇西村破塘湾矿坑填方建设项目与桐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配套道路及停车场工程的7.55万立方米土石方匹配,成为杭州首单水土保持土石方资源数智化交易的典型案例。这一突破标志着桐庐在杭州率先实现工程建设土石方从“废弃资源”到“循环资产”的跨越,为破解传统工程取弃土困境、推动绿色基建提供了创新样本。

杭州首单背后的制度突破。不同于传统土石方处置模式,“浙土平衡”平台通过“我要取土”“我要弃土”两大模块,将土石余方类型、方量、运输半径等关键信息标准化,利用智能算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平台上线后,桐庐县林水局主动对接项目需求,通过审批窗口宣传、企业培训等方式推广应用。首单交易的落地,验证了“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可行性,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弃土场水土流失的隐患,还显著保障破塘湾矿坑填方建设项目工程的取土需求,有利于缩短工期。

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叠加效应。桐庐通过“浙土平衡”平台激活土石方资源潜力,构建起多方受益的生态经济链。生态减负,通过匹配土石余方,减少取弃土场占地面积,避免水土流失;成本优化,节省取弃土成本,降低企业运输、人力等支出;产业协同,平台促成交通、水利、建筑等多领域项目的联动,形成“大项目带动小民生”的良性循环。

打造全国土石方循环利用标杆。目前,桐庐已形成“平台匹配—资源流转—技术增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土石方从低效堆弃向高值化利用跃升。计划从三方面深化“浙土平衡”应用。一是全域推广,加强与交通、规资、住建等部门沟通,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工程全覆盖;二是跨域调度,探索桐庐与周边区县建立土石方余缺调剂机制,破解区域性资源错配难题;三是生态增值,结合碳汇交易机制,将水土保持效益量化纳入工程评估体系,争创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范例。

作为水土保持示范县,桐庐正以“浙土平衡”为支点,撬动绿色基建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为全国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未来,每一立方米土石方都将带着“生态身份证”在市场中流动,成为绿色发展的“新通货”。


信息来源:桐庐县林业水利局

桐庐:数智赋能土石方循环利用 开启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新范式
  • 日期:2025-05-23 17:25
  • 来源: 桐庐县林业水利局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本站5月23日讯】5月21日,桐庐县通过“浙土平衡”平台,促成桐庐县钟山乡陇西村破塘湾矿坑填方建设项目与桐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配套道路及停车场工程的7.55万立方米土石方匹配,成为杭州首单水土保持土石方资源数智化交易的典型案例。这一突破标志着桐庐在杭州率先实现工程建设土石方从“废弃资源”到“循环资产”的跨越,为破解传统工程取弃土困境、推动绿色基建提供了创新样本。

杭州首单背后的制度突破。不同于传统土石方处置模式,“浙土平衡”平台通过“我要取土”“我要弃土”两大模块,将土石余方类型、方量、运输半径等关键信息标准化,利用智能算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平台上线后,桐庐县林水局主动对接项目需求,通过审批窗口宣传、企业培训等方式推广应用。首单交易的落地,验证了“制度+技术”双轮驱动的可行性,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弃土场水土流失的隐患,还显著保障破塘湾矿坑填方建设项目工程的取土需求,有利于缩短工期。

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叠加效应。桐庐通过“浙土平衡”平台激活土石方资源潜力,构建起多方受益的生态经济链。生态减负,通过匹配土石余方,减少取弃土场占地面积,避免水土流失;成本优化,节省取弃土成本,降低企业运输、人力等支出;产业协同,平台促成交通、水利、建筑等多领域项目的联动,形成“大项目带动小民生”的良性循环。

打造全国土石方循环利用标杆。目前,桐庐已形成“平台匹配—资源流转—技术增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土石方从低效堆弃向高值化利用跃升。计划从三方面深化“浙土平衡”应用。一是全域推广,加强与交通、规资、住建等部门沟通,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工程全覆盖;二是跨域调度,探索桐庐与周边区县建立土石方余缺调剂机制,破解区域性资源错配难题;三是生态增值,结合碳汇交易机制,将水土保持效益量化纳入工程评估体系,争创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范例。

作为水土保持示范县,桐庐正以“浙土平衡”为支点,撬动绿色基建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为全国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未来,每一立方米土石方都将带着“生态身份证”在市场中流动,成为绿色发展的“新通货”。

打印 关闭